潘磊
摘 要:语文教材由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系统和助读系统四大要素构成,本文主要分析语文教材助读系统形成的理论基础。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本文对这些理论加以分析,以期使语文教材中的助读系统得到良好的运用。
关键词: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理论基础
语文教材的助读系统是语文教材四大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使用情况并不乐观,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和学生都没有从思想上重视它。语文教材助读系统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和学生才能对其产生应有的重视,也才能有效地加以利用。
一、语文助读系统的概述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体现形式,以具体的内容直观体现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订的。现代语文教材由四要素构成,即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系统和助读系统,助读系统由助读材料构成。所谓助读材料就是教科书的编写者对整套书、一册书、一个单元、一篇课文的学习目的、学习要求、学习重难点、学习方法等所做的说明、提示或注释。语文教材的助读系统包涵很多的形式,图画、表格、书下注释、编者的话、单元前言等,这些都是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具体形式。语文助读系统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语文助读系统的理论基础
1.认知主义学习观
认知主义学派强调,学生学习不是单纯的“刺激—反应”,而是学习行为主体通过积极主动的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尽管认知主义学派的学者提出的学习理论不尽相同,但他们都强调学习者自身的积极主动性的重要作用,强调新知识的获得是对旧知识的重组、加工和转换。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学习是一种顿悟,是学习者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与自身关系的突然领悟。语文助读系统恰恰给语文学习者的幡然醒悟提供了便利条件,它将课本知识营造成学习的情境,把语文学习者带入学习情境中,帮助其理解语文课文内容与自身的关系,为其学习提供了便利。
布鲁纳的发现理论强调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总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学习,重视已有的知识结构。语文教材的助读系统是将已有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的重要桥梁,学生通过阅读助读系统所提供的说明、提示或注释等,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新知识,用已有知识解释新知识,这样学习就成了学习行为主体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认知过程。
奥苏贝尔有意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建立起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有意学习的先决条件之一是学习内容对于学习者有潜在意义,即能够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联系起来。如果教师想让学生自己主动将已有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这是十分困难的。如果在语文教材中缺乏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的桥梁,那么有意义的学习就变成了空谈,正是语文助读系统使有意义的学习成为可能。在有意义的学习基础上,奥苏贝尔提出“先行组织者”这一概念。“先行组织者”是指,在上课前为学习者提供他们较为熟知的、高度概括的、可以与之前知识结构相联系的内容。语文教材中的助读系统正是教材中的“先行组织者”,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为学习者提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习者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完成知识重构,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2.人本主义学习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思想是强调人的个人价值和主观能动性。人本主义认为,人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自己有别于他人的独立个性,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全部特征,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人本主义的基本论点是学习即理解,学习即潜能的发挥,学习即形成。人类的学习是个人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生学会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中最重要的不是学会了多少知识,而是学会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语文教材的助读系统完全可以用于学生自主学习,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者认为,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的意义过程,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构建对学习的理解。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语文助读系统可以帮助学生建构学习内容,发挥学生的内在主体性。
三、总结
语文教材的助读系统是教育心理学理论在教材编写方面的体现,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理念为语文教材的助读系统存在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助读系统其理论由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建构主义心理学作为理论支撑,同时语文教材助读系统也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都强调的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作用,而助读系统为其实现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周宗奎,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