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芬 蓝惠兰 赖丽菊
510080 广州市 广东省人民医院普儿科
鞘内注射万古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疗效观察和护理
王丽芬蓝惠兰赖丽菊
510080广州市广东省人民医院普儿科
摘要目的:探讨鞘内注射万古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疗效与护理方法。方法:将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科收治的108例小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随机等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静脉注射万古霉素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鞘内注射万古霉素加地塞米松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鞘内注射万古霉素加地塞米松联合治疗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鞘内注射;万古霉素;地塞米松;小儿化脓性脑膜炎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6.04.032
化脓性脑膜炎也称为细菌性脑膜炎,是由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各种化脓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以发热、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以及脑脊液脓性改变为主要临床特征[1]。化脓性脑膜炎其高死亡率与并发症多等特点严重危害着患儿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随着近年来一些抗生素的出现,化脓性脑膜炎的治愈率也在逐步提高。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对收治的小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54例进行鞘内注射万古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化脓性脑膜炎患儿108例,将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男30例,女24例;年龄4~10个月,平均7个月。观察组男28例,女26例;年龄3~11.5月,平均7.25个月。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儿用生理盐水50 ml稀释万古霉素后,通过静脉滴注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万古霉素后加入地塞米松2 mg鞘内注射进行治疗。鞘内注射前谨遵医嘱,注射一定量的镇静剂,保持操作室内的环境消毒清洁,让患儿感到舒适、温馨。相应医疗器械准备齐全,医师消毒皮肤,利多卡因麻醉局部皮肤,要注意避免因进食产生呕吐现象。鞘内注射中护士帮助患儿保持体位,以免穿刺针出现断裂和软组织损伤的情况发生;护士随时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杜绝意外情况发生。鞘内注射后患儿去枕平卧6 h,尽量不要活动,以免脑脊液外渗;随时观察患儿病情状况,发现异常现象马上通知医师处理。注意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首先要对患儿的意识程度有所了解,对身体的反应要作出正确的判断,以防脑疝发生;对于胃肠的反应也要及时反馈,应少食多餐,尽量进食一些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治疗所带来的恶心、呕吐、无食欲等情况。反复腰椎穿刺易引起穿刺部位感染,重者可致脊髓膜炎和颅内感染。因此穿刺24 h后要用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每天检查穿刺处皮肤有无红肿、疼痛。
1.3评价方法经过细菌学检查、脑脊液检查和临床症状检查后得出结论,疗效评价标准:痊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脑髓液检查结果基本正常;有效,检查时还有临床症状发生,单趋于转好;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或变严重。治疗后不良反应表现在脑萎缩、脑积水、神经根刺激症状。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Will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儿疗效比较(表1)
表1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例)
2.2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表2)
表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注:对照组出现脑萎缩3例,脑积水4例,神经根刺激症2例;观察组出现脑积水1例
3讨论
化脓性脑膜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脑膜炎[2]。化脓性脑膜炎是儿科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发病年龄小、起病急、病情重及易并发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3]。导致化脓性脑膜炎的致病菌较多,采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是常用的治疗手段,但需选用毒性小、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病原菌敏感的抗菌药物[4]。婴幼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不典型,仅有发热、嗜睡、易激惹、拒乳、纳差,伴有前囱紧张、惊厥、呼吸暂停、皮疹等[5]。儿童急性期常表现为发热、剧烈头痛、呕吐、全身抽搐等,病情控制后常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造成终身遗憾[6]。一般抗菌药物很难透过血脑屏障进行脑内给药,而且药物浓度也会有所降低。本次实验是采用鞘内给药,即通过腰穿的方法,把药物集中在脑脊液里面,能提高药物的浓度,达到良好的疗效。万古霉素能阻断细胞壁合成从而让细菌死亡,地塞米松具有抗炎、免疫抑制、稳定溶酶体膜及降低内皮细胞通透性作用,鞘内应用可防止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的破坏、减少局部血管损伤和炎症反应[7]。通过鞘内给药,能加强药效,减少其他药剂对身体的副作用,减少治疗时间。由于医学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病死率已经在逐步的降低,但能找到一个更优良的治疗方式减少治疗后遗症非常重要。在护理干预中要随时观察患儿的体温,由于高温会引起惊厥抽搐,所以需要每隔1 h测试患儿的体温1次,以防引起虚脱。适当的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如在头、颈、大动脉等地方用冰袋降温。以防颅内压力增高导致休克,还要观察患儿的身体状况,如出现双目凝视、前囱饱满、烦躁、尖叫等症状,应立即通知医师,遵医嘱给予脱水剂降低颅压,并注意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防止发生硬膜下积液甚至脑疝,必要时可进行硬膜下穿刺。还要注重心理的护理,因患儿病情起病急,病情重,家长会出现恐惧、焦虑等情绪,应该及时的安慰与疏导,给予家长必要的信心,向家长讲解病因和治疗方法,以及治疗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取得家长的配合,一起建立康复的信心。本研究观察组患儿疗效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脑萎缩和脑积水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实验证明鞘内注射万古霉素联合地塞米松配合常规护理治疗小儿化脓性脑膜炎要比静脉注射万古霉素配合常规护理对病情的医治更加优异,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宋颖燕,孔黎明,王俊霞,等.地塞米松治疗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3,7(9):3977-3979.
[2]苏维,邝爱玲,曹喻灵,等.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501-503.
[3]张妮,王海东,杨保旺,等.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及病原学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5,29(1):75-77.
[4]蔡金灯.头孢曲松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效果观察[J].医学综述,2013,19(13):2465-2466.
[5]蔡露良.小儿化脓性脑膜炎78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14,25(18):2765-2767.
[6]朱凤莲,郭小丹.头孢曲松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患儿化脓性脑膜炎40例临床分析[J].北方药学,2015,12(2):55.
[7]王文波,杜贻庆,莫万彬,等.万古霉素与地塞米松联合鞘内注射治疗颅内化脓性感染[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31(1):50-53.
(本文编辑崔兰英)
(收稿日期:2015-10-15)
王丽芬:女,本科,主管护师
※儿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