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娟妹 黄雪环
515700 潮州市 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中医(华侨)医院妇产科
穴位艾灸治疗产妇产后小便不通的疗效观察
邓娟妹黄雪环
515700潮州市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中医(华侨)医院妇产科
摘要目的:探讨艾灸关元、中极、三阴交穴位治疗产后小便不通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4年7月产后小便不通的产妇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产妇给予诱导排尿;观察组采用艾灸关元、中极、三阴交穴位缓解产后小便不通。观察两组产妇的小便不通缓解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小便不通采用穴位艾灸治疗,方便有效。
关键词艾灸;穴位;小便不通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6.07.072
产后小便不通多发生于产后3 d内,尤其在产后12 h内最常见,亦可发生在产褥期中出现小便点滴而下或闭塞不通,小腹胀急疼痛。以初产妇、滞产及手术助产后多见,为产后常见病[1];如处理不及时可影响子宫收缩,增加泌尿系感染及产后出血的机率。我院属二级甲等中医医院,为了更好地挖掘中医药的应用价值,推广中医护理技术,我科对产后小便不通产妇采用艾灸关元、中极、三阴交进行治疗,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3年6月~2014年7月在我院妇产科经阴道分娩后出现小便不通的产妇50例,年龄20~35岁;初产妇41例,经产妇9例;顺产43例,臀牵引1例,胎头吸引产6例。产前均无产科合并症及泌尿系感染,排除精神障碍。将产妇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产妇年龄、分娩方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采用艾条温和灸穴位关元、中极、三阴交。将艾条燃着的一端与施灸处的皮肤保持3 cm左右距离,使产妇局部温热而无灼痛,每穴灸5~7 min,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度[2]。施灸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情况,根据产妇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并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中,防止灼伤皮肤;施灸完毕,用纱布清洁皮肤,协助产妇取舒适体位,酌情通风换气。对照组采用诱导排尿法,指导产妇听流水声、热敷下腹部及温水冲洗会阴。
1.3观察指标艾灸治疗结束后观察产妇小便情况。显效:30 min内产妇可自行排尿;有效:2 h内自行排尿;无效:治疗2 h小便点滴或无尿液排出[3]。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表1 两组产妇疗效比较(例)
3讨论
产后小便不通见于《诸病源候论》。《中医妇科学》云:“因产动气,气冲于胞,胞转屈辟,不得小便故也。亦有小肠本挟于热,因产水血俱下,津液竭燥,胞内热结,则小便不通也。然胞转则小腹胀满,气急绞痛;若虚热津液竭燥者,则不甚胀急,但不通[1]。”主要病机为:小便的正常排出有赖于脾肺通调水道和膀胱气化的调节,产妇产后体力过度消耗使中气不足,气虚下陷,从而导致脾肺不能通水道或膀胱气化无力出现癃闭。现代妇产科学则认为产后小便不通为尿潴留范畴,主要是由于妊娠期体内潴留的多量水分主要经肾排出,产后1周内尿量增多[4];初产妇产程长,胎头长时间压迫膀胱和尿道而致产褥期尤其在产后24 h内膀胱肌张力降低,对膀胱的敏感性降低,排尿阻力加大;在分娩过程中胎头牵引、臀牵引及暴力施加腹压也可损伤位于子宫骶韧带两侧的副交感神经,致使逼尿肌和膀胱内括约肌功能失调,引起尿潴留;会阴侧切、裂伤缝合后的产妇惧怕切口疼痛,不敢用力排尿致膀胱过度充盈而失去应有的收缩功能[5];部分产妇产后虚弱且不习惯于床上大、小便等原因。
中医认为,膀胱主藏小便,主尿液的储存和排泄,为津液之腑,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产生气化功能。关元、中极均属任脉可通冲任之气;任脉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故称“阴脉之海”。关元穴为小肠募穴,汇集脏腑之气,可培补元气,益肾固本,增强膀胱气机兼治尿闭、尿频等泌尿系症;中极穴是膀胱募穴,任脉与足三阴经之会为膀胱经经气的募集之地,募集膀胱经水湿,有温补下焦肾元,鼓舞膀胱气化而达到启闭通尿功能,在临床上常采用该穴位来治疗排尿障碍;三阴交是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具有补益肝、脾、肾三经经气,促进三脏对膀胱的气化功能[3]。故本研究选用关元、中极、三阴交进行艾灸可以健脾益气、调补肝肾,肝脾肾精血充盈,胞脉得养、冲任自调。艾条以艾叶作为主要灸料,气味芳香,辛温味苦,容易燃烧,火力温和。《名医别录》记载:“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6]。”《孟子﹒离娄篇》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而灸法主要是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达到温经通络、调和气血、祛湿散寒、回阳救逆、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的目的。《医学入门·针灸》证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 ,必须灸之。”说明灸法具有独特的疗效,还能弥补针刺的不足。且产后多亡血伤津、瘀血内阻、多虚多瘀的特点,通过艾灸而调节脏腑器官功能。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及穴位皮肤有破溃者不宜施灸。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产妇,操作者可将中指、示指二指分张,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通过手指的感觉来测知产妇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防止烫伤。施灸过程中如果产妇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心慌、出汗、面色苍白、脉细肢冷、血压降低,甚至晕厥等症状,即为晕灸[6],应立即停止施灸,取去枕平卧位,口服温开水或糖水,休息片刻无不适后可继续;若仍不缓解者可配合其他治疗及抢救。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正常现象,无须处理。若因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泡,避免擦破,任其自然吸收。水泡较大时可用消毒的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注射器抽出水液,再用碘伏棉球消毒,并以无菌纱布包敷,保持局部干洁,防止感染。另外,施灸时应防止艾火烧伤皮肤或衣物。用过的艾条装入小口玻璃瓶内,以防复燃。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穴位艾灸治疗产后小便不通较对照组疗效明显(P<0.05),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产妇易于接受,便于临床运用。
参考文献
[1]罗颂平.中医妇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45.
[2]张广清,彭刚艺.中医护理技术规范[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2:22.
[3]陈龙健,蒙金葵.艾灸关元和中极穴位解除骨科患者术后尿潴留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5):150-151.
[4]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21.
[5]贾红霞,刘洪旭.穴位封闭加艾灸治疗产后顽固性尿潴留效果观察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7):35-36.
[6]陈佩仪,卢咏梅.中医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93-96.
(本文编辑冯晓倩)
(收稿日期:2015-07-09)
邓娟妹:女,大专,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