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饮扶贫:抢前抓早 精准施策
重庆
用两年时间全面完成原计划3年完成的94.56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精准扶贫工作,并非易事,然而重庆市做到了。他们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各级地方财政加大投入,而且在于水利部门抢前抓早、精准施策,有效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护机制,破解了贫困人口饮水不安全困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2015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贫困地区减贫脱贫步伐,重庆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集中力量开展扶贫攻坚的意见》和《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并将“优先实施贫困乡镇(村)集中供水巩固提升工程,确保贫困村通自来水,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纳入精准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内容。重庆市于2015年6月全面启动贫困地区饮水安全需求调查,通过市、县、镇乡三级历时3个月反复调查核实,确认全市1919个贫困村中94.56万贫困人口不同程度地存在饮水安全问题。2015年9月,重庆市水利局在需求调查基础上制定了《重庆市农村饮水安全扶贫工作方案》,提出了“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工作目标,确立了“群众主体,政府主导,建管并重,长效运行”的指导原则,落实了饮水安全扶贫资金计划安排,拟定了工作措施方案,建立了工作推进与考核机制。
然而,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并非易事。2015年当年,重庆市结合当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实际,统筹解决了29.43万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同年10月,市财政局提前下达2016年贫困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及维修管护市级以上补助资金4.56亿元,启动剩余65.13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精准扶贫工作。水利部门按照“3月底前主体工程全面开工,10月底前主体工程及入户管网全面完工并通水,11月底前完成区县验收及总结评估,12月底前市级考核”的总体时限要求,强力推进项目建设。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截至2016年10月底,共完成投资9.57亿元,9955处安全饮水工程全部完工,65.13万人全部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实现了工程完工、资金到位、管网入户、解决人数、水质达标“5个100%”的工作目标,提前1年完成饮水安全扶贫攻坚任务。
在全面推进贫困地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同时,重庆市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则,完善工程建设和运行管护制度。
一是务实推进、精准施策,确保扶贫对象户户精准。项目前期工作阶段,各区县成立工作组,赴贫困村逐户开展饮水安全现状调查,建档立卡,公示确认,确保工程措施精准、解决对象精准、覆盖范围精准、资金投向精准,务实推进农村饮水扶贫攻坚工作。突出“4+1”解决方案,因地制宜地选择城镇供水水厂管网延伸、水厂连通、新建标准化水厂、新建集雨池等4种工程措施解决贫困地区饮水安全问题,对工程措施不能解决的地方结合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加以解决。项目完工后,按照“户建卡、乡(镇)建薄、县建册”要求销号建卡,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重庆市级贫困县——奉节县的山区集水池
重庆市级贫困区——潼南区的鱼溅水厂
重庆市垫江县贫困村群众投工投劳安装供水管道
贫困村农户家中用上自来水
贫困村留守儿童家中用上自来水
重庆市县级水质检测中心内景
重庆市水质检测中心人员操作培训
二是放管结合、精准督导,确保建设项目有序推进。完善和固化“竞争+信誉”立项工作机制,探索完善新常态下农村水利工作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总体要求,在全面下放项目审批权限的同时,强化处室服务职能,成立专门班子,按照工作总体目标和序时节点,开展精准督导,及时研判、处置督导中发现的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措施到位、行动迅速、推进有力。按月向区县人民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通报工程进展情况,对存在的重大风险和隐患,开展专项督导或挂牌督导,确保建设项目有序推进。
三是建管并重、精准发力,确保建后管护措施到位。坚持“先建机制、再建工程”的指导思路,一手抓工程建设,一手抓发展改革,争取用较短时间改变工程性缺水的现状,完善管护长效机制,提高村镇供水工程的运行管护水平。组织精兵强将,聚力开展村镇供水立法工作,实现重大突破。2016年11月24日,《重庆村镇供水条例》获市人大常委审议通过,定于2017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填补了地方立法空白。条例对村镇供水工程规划与建设、产权与管护、水源与水质、供水与用水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范,对促进全市村镇供水管理、强化村镇供水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是差异补助、精准考核,确保贫困地区整体推进。针对重庆市红层与喀斯特缺水解决难度大、成本高的实际情况,提高人均投资补助标准。人均综合投资标准由530元提高到810元,其中市级补助标准由人均100元提高到200元。同时,市级以上财政实行差异化补助政策,国贫县、市贫县人均分别补助729元、650元,最大限度减轻深度贫困区县财政配套和群众自筹负担,激发受益群众主动性和积极性,整体推进项目建设。
五是强化水厂水质检测,确保供水水质安全。重庆市于2015年建成市级水质检测中心1个,达到106项水质指标检测能力;采取全市“统一模式、统一标准、统一采购、统一监管、统一验收、统一培训”的模式建成县级水质检测中心36个,达到42项常规指标检测能力,其中35个县级水质检测中心已获得相应的检测资质认证;1017处500t/d规模以上的水厂建立了水质检测化验室,具备9项常规指标检测能力,落实市级财政专项资金80万元,培训检测人员565人次。同时,重庆市水利局印发了《重庆市水利行业水质检测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水质检测中心职能职责,规范水质检测业务管理。2016年7月,重庆市水利部门与卫生部门签订了水质监测合作协议,建立了部门协作机制,“水厂自检+行业抽检+卫生监督检测”的三级检测体系基本建成,有效强化了农村饮水安全水质保障体系。
六是建立农饮工程名录,规范建后运行管护。2016年3月,重庆市水利局针对贫困村饮水安全工程分布广、管护难度大、运行成本高的实际情况,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的通知》,要求区县建立集中供水工程名录,突出抓好工程产权、管护机构、管护制度、管护人员、管护经费和供水水价“六落实”,确保工程建得成、用得起、管得好、长受益。全市38个区县全部设立了运行维修管护专项资金,账户余额达6893万元。市财政每年还对每个贫困村补助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护经费5000元,连续补助三年,帮助贫困村克服管护经费不足的问题。经报请国家发改委核准,将农村供水纳入了《重庆市定价目录》,规范水价形成机制。
重庆市农村饮水安全扶贫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供水保障能力大幅度提升,基本破除了长期困扰贫困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供水瓶颈;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农业产业发展提速增效,拓宽了增收致富渠道,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增强了贫困农民的获得感。
图文/重庆市水利局
整编/李建章 设计/杨桦
重庆市级贫困县——武隆县中兴水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