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合作“加强职业卫生能力建设项目”示范地区落户苏州5年来,苏州市以服务企业为宗旨,在中日职业卫生专家的指导下,帮助43家企业开展了职业卫生改善项目,提高了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水平,形成多个职业卫生改善案例范本,同时也培养了职业卫生监管队伍。
苏州市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城市,12万多家制造业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有1万多家,其中化工、电子、皮革、机械、木制家具制造、箱包、制鞋、医药等行业广泛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尤其以有机溶剂、电焊烟尘、噪声这3类职业病危害因素问题最为突出。
根据国家安监总局的统一部署,苏州市自2011年起作为示范地区,参加中日合作“加强职业卫生能力建设”项目(以下简称“中日项目”)。苏州市从机械加工、电子产品制造、木制家具制造等行业中选定了50家企业,作为项目示范企业,开展职业卫生管理项目改善工作。
示范项目已经开展5年,效果如何?为此,记者采访了苏州安监局分管副局长王竟。
记者:中日合作项目选择苏州市作为示范地区开展“加强职业卫生能力建设”,您感觉为什么选定苏州?
王竟:这是由苏州的产业发展阶段和产业特点决定的。
苏州的民营企业发展比较早,传统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如皮革、箱包、制鞋、木制家具行业,如今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近些年招商引资引进了大量为高科技IT企业配套的加工制造业。虽然配套高端,但从工艺上还是比较低端,主要是劳动密集型、流水线作业。
苏州全市现有使用有机溶剂电子类企业1326家,涉及劳动者100多万人,其中接触有机溶剂的劳动者有8.09万人;木制家具、皮革、箱包、制鞋类企业1330家,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有2.3万人。这些企业在清洗、印刷、喷漆、涂布、上胶等工艺流程中,使用大量的去渍油(水)、洗网水、含苯胶水、二甲基甲酰胺等有机溶剂。有机溶剂引起的职业中毒已成为苏州市新发职业病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曾发生过“昆山三氯乙烯事件”和“联建科技毒苹果事件”等影响恶劣的职业病危害突发事件。
在监管实践中,我们面临着客观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职业卫生改善工作,对于企业和地方政府而言,存在成本利润问题,存在影响GDP增长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会存在地方保护。对安监部门而言,更多考虑的是安全和健康问题。安监部门遇到不合格就一味地责令停产也不太现实,会激化矛盾。我们认为政府从服务企业的角度出发,更多的应该考虑如何来指导、帮助企业改善职业卫生工作。首先要让老板认识到,企业确实存在职业卫生问题,然后通过各种方式指导企业去改善。实践中,我们更多的是依托技术服务机构专家的力量。正好,2011年开始,“中日项目”要找一个示范地区,而苏州的经济发展阶段恰好出现了各种类型的职业病危害问题,我们也积极争取,两者一拍即合,苏州市顺利成为“中日项目”的示范地区。
根据项目实施计划安排,我市在开展职业卫生基础调查工作的基础上,从电子产品制造、机械加工、木制家具制造等行业中选定了50家企业作为项目示范企业,开展了67个职业卫生改善课题。截至2015年12月31日,50家示范企业,除去7家在粉尘整治中已关停的企业,有39家完成了改善项目,还有4家企业5个项目尚未完成。未完成的主要原因是受生产工艺限制,现有改善手段效果不理想。
记者:5年来,这些职业卫生改善项目取得了哪些成效,作为“中日项目”示范地区,苏州的职业卫生监管工作从中有哪些收获?
王竟:从企业层面说,通过落实这些职业卫生改善项目,示范企业加强职业卫生管理的意识普遍增强,管理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浓度(强度)水平明显下降。
据对目前正常生产的43家企业的统计,有41家企业建立了职业卫生管理机构,43家示范企业全部建立健全了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为接触危害职工配备了劳动防护用品,存在职业病危害作业现场张贴了符合要求的警示标识。2015年,43家企业组织职业卫生岗前培训4 536次,比改善前增长41.6%;组织职工岗前体检5 056人,比改善前增长35.7%,在岗职工体检8 775人,比改善前增长10.2%。所有企业均未接到体检异常报告。43家企业合计检测超标工种23种,比改善前减少36种,下降61%;43家企业合计检测超标点位数58个,比改善前减少101个点位,下降63.5%,其中,14家企业完全消灭了超标点位。
这43家企业直接接受专家指导,固然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这些项目已经形成了职业卫生改善案例范本,对苏州市以及全国同类企业都有借鉴作用。
从监管队伍层面说,通过开展职业卫生改善项目,苏州职业卫生监管队伍开阔了视野、得到了锻炼、掌握了技能、收获了成长。
2011年以来,我市先后从安监系统和重点企业中选派12批次56人赴日开展职业卫生专题研修,实地学习日方在职业卫生管理方面的先进理念和做法。赴日研修人员回国后,我们及时组织培训班,让研修人员将所学心得向全市职业卫生监管人员进行讲解传达。
改善课题确定以后,50家示范企业所在地基层安监局主动与企业联系,带领职业卫生专家逐家上门交流指导,对67个改善课题逐一明确改善方案,并记录企业在改善过程中需要监管部门帮助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基层监管人员的业务能力得到很大提升。所以,从这个项目中,我们收获的不只是43家企业的职业卫生改善,更多的是对这支监管队伍的培养和锻炼,这会给苏州职业卫生工作带来深远的影响。
记者:在职业卫生日常监管方面,苏州市的主要抓手是什么?
王竟:“中日项目”是定向帮助指导,日常监管方面,苏州紧紧抓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检测。我市工业企业数量巨大,职业卫生监管压力极重。针对这种形势,我们突出问题导向,积极借力第三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通过扩大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覆盖面来筛选问题企业,切实提升监管针对性,有效提升监管效率。近5年来,我市每年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企业数均在7 000家次以上。为了掌握企业真实情况,去年我们投入50万元,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请第三方机构对100家重点企业进行调查摸底检测,并对每一家出具检测报告,对重点问题提出对策。
二是体检。我们向企业宣传,体检的目的是保护员工,同时也是保护企业。一旦有员工进行投诉,做了体检,企业可以承担有限责任,不做体检,企业就要承担全部责任。
实践中,岗前和岗中体检企业可以把得住关,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离岗体检。现在90后进入工作岗位,跳槽频繁,有的招呼都不打一声就离职。对此,我们基层安监局要求企业,上岗前要与员工签订告知书,告诉员工你接触的是有毒有害岗位,企业有义务为你提供防护,如果离岗,请你配合企业进行离岗体检。如果不经过离岗体检,直接走人,自己要承担责任。对于不进行离岗体检的离职员工,负责任的企业,还会按照员工提供的身份证地址,发一份挂号信,通知离职员工回来配合离岗体检。
政府部门这样的要求,既是对员工权益的保护,也是对企业正当权益的保护。
三是告知。企业跟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时,必须要将本岗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以及可能导致的职业病告知员工。这是安监部门必查的。除了告知危害因素,还要告知如何防护,对体检出来有异常的员工,也要告知。
四是预警。国际国内发生的职业病危害事故,与我们的企业有相关性的,我们都要对企业提出预警。
五是基础建设。职业卫生基本能力建设需要专人落实。对重点监管的企业,我们要求每个企业里面一定要有一个懂职业卫生的管理人员。今后将逐步推动建立职业卫生管理员制度。
记者:对今后的职业卫生监管工作,苏州市的思路和方向是什么?
王竟:从苏州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看,经济发展靠外延式扩张已经不可能,苏州正经历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阵痛期,俗话说,需要腾笼换鸟。职业卫生监管工作要抓住这个机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压缩低端的、有毒有害风险的产业,向高端产业转型,保证本质安全。在示范项目改善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有的职业病危害问题日本专家也解决不了,过去在日本也没有得到解决,他们是通过淘汰这些工艺、靠釜底抽薪让这些职业病危害消失。今后,苏州市也要结合产业转型升级要求,提高我市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准入标准,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职业病危害。2013年4月,苏州市政府下发《关于切实加强我市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相关工作的通知》(苏府〔2013〕73号),明确了苏州市职业病危害重点行业、重点控制项目以及严格限制项目。其中规定,对于铅蓄电池、纯石英、石棉或含石棉产品生产以及具有作业人员直接接触正己烷、三氯乙烯、二氯乙烷工艺操作流程的建设项目,各级投资主管部门一般不予受理。同时,在做好日常监管工作的基础上,我们着力构建检测、体检预警预报机制,当出现危害因素检测超标或同岗位3人以上体检异常的情况时,相关机构第一时间将异常情况提交属地安监部门,提高监管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苏州经过多年的发展,经济规模达到了一定程度,对GDP的追求不再那么迫切,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如果能够按照市政府的要求,从源头控制,严把职业卫生准入关,一定能够逐步从本质上提高职业卫生水平。我们也相信,大的经济发展环境对促进职业卫生工作是越来越有利的。
编辑 海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