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 张雨薇
【摘 要】本文对蒙古族“盅碗舞”柔中有刚、粗犷豪放、稳重的体态特点进行了总结,并从服装、空间、气息三个方面对风格特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蒙古族;盅碗舞;体态;风格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140-01
“盅碗舞”又称打盅子,是一种蒙古族的歌舞表演方式,主要流传于鄂尔多斯草原。其从古代蒙古宫廷舞蹈演变而来,历史悠久。
一、舞蹈的体态特点
人的表达常常是因爱而发,因爱而生,因势而动。所以,舞蹈是情感外化的一种动态表现。蒙古舞蹈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后面位置踩脚而上,上身微微向后倾,枕颈往后,身体的整个感觉是提臀、立腰、拔背、敞胸、重心往后、目光远眺、气息下沉,体现了端庄稳重,含蓄而优雅,展现柔中有刚、刚中又有柔软、粗犷豪放、稳重的特点。
蒙古族的“顶碗舞”是把一叠(大概3到7个)的碗顶在头顶之上,在舞蹈表演的时候不能落下,这需要舞蹈者的头部和颈部之间能够连贯配合。蒙古族舞蹈的体态特征就是枕颈部往后、上身向后,这种体态会影响顶碗的稳定性,因此,保持这种状态的时候要将颈部后枕放小,头稍微退后一点。在“顶碗舞”表演的时候,如果因为歪头将会使碗没有办法被固定在头上,我们要善于把这些体态特征和道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除了要注意体态特征和表现力之外,我们还要关注在“顶碗”的状态下表现出来的体态特征。当控制好头部和颈部,身体的其他部分也要保持舒适流畅的舞蹈姿势,能变换出不同的形状,这就是“顶碗舞”难以掌握的地方。
二、风格特点
民族舞蹈的精髓与一个民族的风格息息相关,正是因为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让舞蹈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也体现出不同的民族精神和个性风格。蒙古舞的风格特点与蒙古族在其游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沉稳、大方、豪放又不失温柔的性格,在这种背景下,舞蹈具有丰富、浓郁的乡土气息,它表达了诚挚的蒙古族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和鲜明的民族性。因此,蒙古族舞蹈风格的形成有特色、有历史背景。
较早的时候,有一种“招富致祥”的民俗仪式叫做“达德里根巴亚尔”,这是在战争凯旋或庆丰收的时候,感谢神灵的庇护、祈求平安、康乐而进行的一种祭祀活动。仪式结束后,所有参加活动的人聚集在草原上快乐地舞蹈,有时会持续到深夜。这种舞蹈的风格自然、美丽、舒缓、流畅,充分地表达了人们喜悦之情。这些特点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服装的因素。因为生活在辽阔的草原上,蒙古族的舞蹈风格有共同点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封建礼教中“女人不能上席”的思想约束,传统的“盅碗舞”大部分是由男性或民间艺人即兴表演的。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发展,女性直到近现代的时候才可以表演“盅碗舞”。然而,由于传统习俗,生活在鄂尔多斯的蒙古族女性,都是穿着十多斤重的饰物来表演的,目的是在宴会上体现对客人尊重,而且饰物上有各类的绣花图案,挂满了玛瑙、翡翠、珍珠、金银,因为这样的穿着,舞蹈也具有了端庄、沉稳、含蓄、温柔、多情的艺术风格特点,同时也让蒙古族女性形成了高贵典雅的独特气质。
(二)空间的因素。刚开始时,“盅碗舞”常常是在蒙古包内表演,舞蹈空间受到很大的限制,舞蹈的行动是通过跪、坐、立的姿势来展示的。为了保持平衡性,舞蹈者在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的动作幅度都要恰到好处;肩膀、手臂、手腕、手的协调性要很好,才能体现“盅”的灵活性,要做到粗中有细、细中带巧、巧里保稳,舞蹈的动作要保持灵活、刚柔相济,这就形成盅碗舞独特的风格特点。
(三)气息的因素。蒙古族舞蹈体现了“重拍时吐气,弱拍时吸气”的节奏,以气息来带动舞蹈的步伐,呼吸控制各关节间的平衡,用气息及力量让每一个动作更连续,从而充分表达情绪。蒙古族舞蹈的这种独特风格让舞蹈感觉更轻快,充分展现了蒙古人质朴热情、粗犷豪放、沉稳大方、豁达开朗的性格。
三、体态与风格相结合表现出来的审美特性
由于生活环境和地理条件的不同,蒙古族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也有所不同,这些对蒙古族舞蹈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在蒙古族的生活里,舞蹈艺术要表达的情感最真实、最直接,反映出人们强烈的感情,舞蹈具有很强的的艺术感染力和号召力。
蒙古族的人们在酒兴浓的时候即兴表演“盅碗舞”,它不受音乐、场所的限制,人们手持酒盅、顶起碗,在欢呼声中踏歌而舞,这种形式与蒙古人民的心理特征是相吻合的,成为他们最喜爱的一种舞蹈形式之一。在他们看来,这样的自我娱乐和舞蹈,可以让情绪尽情地释放,具有无拘无束的美丽。这种舞蹈形式还与杂技艺术结合,具有高超的技巧,也与蒙古人民的艺术审美意识相吻合。
舞蹈体态和风格融为一体而表现的审美特点,正是建立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习俗的特点这一基础之上的,是蒙古族在长期的舞蹈活动中逐渐演变形成的,因此,蒙古舞独特的体态特征和风格特色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任颖.论顶碗舞的历史发展及其蕴含的审美情趣[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01).
[2]呼和.浅谈蒙古族舞蹈语汇的文化特质[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