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一年多前,我夫妇在某酒店品尝“清蒸草母鸡”,挟下一段鸡颈,上面竟附着一根气管。最令我惊异的是,某次与众友人在外地某市酒楼吃饭,点了一道“土鸡炖蘑菇”,凭心而论,实在好吃。土鸡是真“土”,肉质紧实但炖得酥烂,蘑菇亦土,黑而小,鲜又香。当鸡身被大家扯开,突然有人挟起结实而有弹性的“球”,不解地问:“这是什么?”我拿来一看,不由失声大叫:“啊哟!是鸡嗉囊!里面鸡吃进的生米大概煮熟了吧!”剖开一看,果然是皮膜包着的一团饭,大家摇头叹惜,哭笑不得。至于在鸡(或鸭)胸腔里找到肺块、瘀血块那是经常碰到的事了。
前不久,朋友请我夫妇在上海某酒楼吃午餐,她点了一只大鱼头煲,据说鱼来自安徽六安。我以前出差到过六安,那里的大花鲢的确大而肥美,满心期待再品一次。服务员端上来一只硕大无比的白瓷煲,见汤色乳白,浮油微黄,躺着的鱼头足有2千克。新鲜!漂亮!我迫不及待舀了一匙汤,味鲜鱼香浓,细品鲜得可以,但回味略泛苦且有鱼腥。问题出在哪里?见我左品一口左摇头,右饮一匙右摇头,东道主说“老板是我朋友,活杀的大花鲢啊!”待到拨开鱼头,我才恍然大悟:一副鱼牙未除,数根灰白色的鱼鳃还在!
又过了几天,与学友在上海打浦路某饭店聚会,老板做东,上桌一条清蒸大黄鱼,卖相好极了!鱼身长逾40厘米,金黄锃亮。同桌的小周先生用筷一戳,鱼肉片片“飘”落,蒸煮工艺完美,不生不老恰到好处!当这条大黄鱼“转”到我面前时,我不禁出声:“可惜了,鱼头‘头皮完整,未曾撕去!”我先生接口:“这与那次吃河鲫鱼,鱼头颌下一块俗称‘鞋底板的硬皮未撕如出一辙!”
的确如此,上海淮海路上赫赫有名的某大酒店销售的“熏草(青)鱼鱼头”,价廉入味,但销量平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我吃下来感到甜上口、苦收口,而且非常苦。怎么会苦?我分析是草鱼头上颌骨未拍除,它与鱼的消化系统相连,是胆汁侵入之故!
以往餐饮业都知道,厨头(即厨师长)带领的一帮头儿应当有四个线头:一是冷菜师傅,专职冷菜制作;二是行话称为“水台”的清洗师傅;三是专职切配的砧礅师傅;四是负责掌勺下锅烧炒的灶头师傅。当然也有只负责三条线头的厨师长,那么,凉菜单列成线,冷热菜各有厨师长。
近些年人工紧缺,员工工资又高,为了节省开支、降低成本,听说很多饭店已不雇水台专职师傅,而是雇佣一拨换一拨的临时工。我认为,虽说餐饮业发展迅猛,就业人员庞大,但一些临时工流动性大,谈不上专业专职,加上行业内专业培训似乎有所失调,某些机构举办菜和点心的专职培训班时尚欠周全;有些酒楼饭店因无水台师傅,雇佣的临时工并不了解每种原料的清洗方法。
事实上,食材清洗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不同食材的清洗要领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种原料,因采用不同的烹制方法,剖洗整理也不一样。例如鸭子,若制烤鸭要剖在腋下,做八宝鸭则剖于龙骨与肛门间,若制作腊鸭则要全开膛。水产类原料也各具特点,整理技术也各有所求。就拿鱼来讲,有的鱼不能剖腹除内脏,而要从颈部取出,有的鱼需撕去整条背鳍;有的鱼需撕去头皮等。鱼的胆囊必须整只摘除;有的鱼不仅要除胆囊,还要撬下上颌一片椭圆形的颌骨;而鱼齿及两侧鱼鳃那是必须清除干净的。可见,“水台”一职看似简单,实际内中大有学问,因而我认为水台师傅与其他师傅一样重要。菜肴要上品,原料是关键,但是,品质再优异的食材,如果清洗整理没有到位,必然会影响菜肴出品质量甚至整个酒店的声誉。
在此,我建议餐饮业管理部门加强对厨房操作人员的专职培训,不单要重视掌勺和砧礅这两道工序的培训,更要关注对水台工段的技能培训。举办各类大厨、名厨烹饪技艺比赛时能否加上一项原料清洗整理技能赛?建议当否,敬请指正。我与餐饮业接触甚少,难免一叶障目、孤陋寡闻,拙作如有谬误之处,亦望各位师辈见谅。
1984年在上海电视台举办的家宴设计赛上获一等奖,1999年在东方电视台举办的“厨王争霸赛”上获“厨王”称号,之后被某国际知名食品企业聘为技术顾问,在供应链生产线上任高级工程师、高级工艺师。著有《上海家常菜》等10本菜谱书,屡获“全国畅销书”奖。
程尔曼
又名“嗉子”,形如袋子,为鸡消化器官的一部分,位于食道下面,用以储存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