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珠玑“旱地龙船歌”调查报告

2016-05-23 03:00赵旭超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珠玑岭南

赵旭超

(韶关学院 音乐学院,广东 韶关512005)



岭南珠玑“旱地龙船歌”调查报告

赵旭超

(韶关学院 音乐学院,广东 韶关512005)

摘要:自宋朝起,每逢端午,珠玑便组织“游茅船”、唱“旱地龙船歌”,这一独特的客家民俗活动,一直流传至今。文章作者多次深入实地考察,将与“旱地龙船歌”活动相关的起船、转船、扎茅船、游茅船以及送茅船这几个环节进行实录,分析了“旱地龙船歌”的旋律、歌词、演唱方式以及伴奏乐器特征,并指明了其特定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岭南;珠玑;闹端午;游茅船;旱地龙船歌

珠玑位于广东省北部,是南雄市(县级市)下毗邻江西的一个镇。在当地有句俗话叫做“端午大过年”,每逢端午时节,珠玑镇的珠玑古巷*珠玑古巷简称珠玑巷,是珠玑巷村最具代表性的一条有上千年历史的古巷,是著名的风景区,是南迁移民寻根问祖的地方,也是历年珠玑巷村村名游茅船、唱“旱地龙船歌”的场所,隶属于珠玑镇。和洋湖村*洋湖村毗邻珠玑巷村,隶属于珠玑镇。村民便举行“游茅船”、唱“旱地龙船歌”(又称茅船歌)活动,大闹端午。据专家考证,珠玑端午节“游茅船”、唱“旱地龙船歌”这一民俗活动从宋朝开始就成为一项重要的仪式,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充分地体现了岭南客家民俗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南雄市政府、文化馆对民俗文化的保护非常重视,于2009年将龙船歌列入了南雄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明确地提出了对龙船歌民俗文化的保护,2015年1月,南雄“龙船歌”*南雄龙船歌分“水路”和“旱路”,其中“水路”龙船歌分布在凌江两岸,以水南村为代表,另外“旱路”龙船歌以珠玑巷村为代表。被批准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国内与岭南珠玑“旱地龙船歌”的研究直接相关的论文仅一篇,是庄礼味发表在韶关学院学报1995年第7期的《南雄龙船歌与迎游茅船风俗》,文章简要地介绍了南雄龙船歌的概况以及演唱内容。本文以南雄“珠玑”的“旱地龙船歌”为研究对象,对相关环节“起船”、“转船”、“扎茅船”、“游茅船”以及“送茅船”进行全面调查实录,对“旱地龙船歌”的旋律、歌词、演唱方式以及伴奏等进行分析研究,深层次地挖掘了珠玑“旱地龙船歌”的艺术特征。

在韶关市文化馆馆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主任李晓清先生和南雄市文化馆馆长李子亮先生,南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主任陈尚珍副研究员的大力协助下,笔者携学生覃华强、吴柳红、罗琳、吴子安等,对珠玑镇闹端午唱龙船歌的珠玑巷村和洋湖村进行了多次实地调查访谈,将唱龙船歌各个环节进行跟踪拍摄。本文以2015年5-6月进行的多次田野调查访谈、实录为基础,从珠玑“旱地龙船歌”的渊源、传承人、调查实录、以及调查分析这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珠玑“旱地龙船歌”的渊源

(一)千年珠玑

史称南雄“居五岭之首,为江广之冲,控带群蛮,襟会百粤”[1],是古代五岭南北交通的咽喉之地。南雄境内的大庾岭梅关古道,自古是岭南南北交通要道,而珠玑是大庾岭梅关古道最重要的驿站,是南来北往的驻足之处,是难民们入粤的第一站。珠玑北面是南岭山脉山高林密,是一道天然的屏障,越过大庾岭,沿着浈江向西南延展是一望无际的南雄盆地,土地平旷,水网交集。因此,很多南迁的难民便定居在珠玑巷附近,进行栖息、发展,为繁衍岭南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事实上,珠玑巷不仅仅指巷中的店铺千家,“它是一个标识,一个象征,代表着附近的牛田坊五十八村,代表着整个南雄盆地”[2],是整个地域的象征。

珠玑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历朝历代移民南迁的中转站,是广府民系移民祖先的发祥地。根据史书记载,珠玑拥有一定规模的移民始于秦汉时期,在两晋、南北朝、隋朝就有一定规模的北方移民入迁。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九龄奉旨开凿大庾岭新道,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了起来,是连接岭南和内地最便捷的通道,是古代移民南迁、南北贸易以及东南亚各国贡使上京的要道。有了大庾岭新道之后,五代十国、宋朝、元朝,直至明清时期中原居民向岭南移民大为便捷。其中大规模移民是宋代珠玑巷移民,由于宋室南迁,数十万移民越过大庾岭,经过珠玑巷下浈江,沿着北江水路,到达珠江三角洲。

随着大量中原移民南迁,入居珠玑巷,为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原动力,珠玑巷不仅是最重要的南北交通干线,而且商家栉比,客栈林立,是当时的商贸重镇,对岭南的开发,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旱地龙船歌”的文化渊源

中原氏族南迁珠玑,除了引进先进的生产劳动技术,也带来了一些中原的文化习俗,其中就有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传统习俗“端午节”。在南迁之前,端午节除了包粽子之外还有赛龙船、唱龙船歌的习俗。传到岭南后,由于珠玑是丘陵地带,没有大江大河,无法赛龙舟。于是,珠玑巷的先民因势而变,改为扛着“茅船”唱着龙船歌穿街过巷,祈求“龙船菩萨”保佑当地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原先祭江竞渡演唱的龙船歌逐渐演变成了“旱地龙船歌”。据《古今图书集成》府风俗考载:“南雄府天中节是日制茅船,升天府神(太子菩萨)压船送河去云遣瘟,金鼓殷雷齐唱船歌惟闻阁如此。”[3]

虽然时代在变迁,但是珠玑先民“游茅船”、唱“旱地龙船歌”却世代相传,成了珠玑巷端午节的一项重要传统仪式,不仅形成相当的规模,还形成了相应的“套路”。从农历四月初八开始,珠玑巷村民当天晚上举行请神、抬龙船菩萨的“起船”仪式,四月十六要举行“转船”仪式,五月初四是扎茅船、请菩萨、迎茅船,五月初五是“游茅船”大闹端午,最后是“送茅船”,其中每一个环节都要唱“旱地龙船歌”。尤其是在“大闹端午”这一天,除了游茅船、唱龙船歌之外,还有一系列古老的传统客家民俗艺术活动加入。规模庞大的游街队伍在最前头是龙船歌队,由村民托着芒秆草扎成的茅船带头,其后跟着一群村民唱着龙船歌,其中由一个人领唱,众人帮腔,经过每家每户门口时,游行队伍便要停留片刻,唱起龙船歌,接着住户人家便在茅船竹筒上香烛,行拜礼。在龙船歌队之后是抬龙船菩萨、关公菩萨出游,以及装故事、舞狮、舞龙、鼓乐队的队伍,庞大的队伍在珠玑巷浩浩荡荡进行游行,歌声、锣鼓声、鞭炮声交织在一起,场景热闹非凡。

调查中发现,洋湖村现今还保留专门为闹端午扎茅船、唱龙船歌的场所叫“龙船公堂”,这座龙船公堂历史悠久,有清朝乾隆年间村民组织端午活动的记载,可见当时对闹端午唱龙船歌的重视程度。房内石碑“人文蔚起”左边刻着“清乾隆四十四年重修”,距今已有236年之久。这块古碑是目前珠玑记载游茅船唱龙船歌活动最古老的碑记,龙船公堂具体建于那一年,已无从考证。

图1 洋湖村龙船公堂厅内石碑

二、传承人

(一)珠玑巷传承人

周才明时年69岁,汉族,是南雄龙船歌珠玑巷传承人,自幼向村中老人何士林、熊老土等人学唱龙船歌。自1982年开始,便担任珠玑巷村龙船歌队领唱,在实践活动中对一些难度较大的演唱技巧和较为复杂的曲调进行钻研和探索,负责组织安排每年端午节的游茅船、唱龙船歌活动。从1988年开始,周才明在珠玑巷村开展习唱龙船活动,在传授过程中言传身教,对村民毫无保留地进行指导,教会了三百多村民演唱龙船歌,如徒弟刘祥、张明金等年轻村民现已成为珠玑巷村唱龙船歌活动的骨干力量。

图2 传承人周才明扛着茅船

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传承方式住址备注周序彬男不详不详师傅传承珠玑巷村已故熊老图男不详不详师傅传承珠玑巷村已故钟显亮男不详私塾师傅传承珠玑巷村已故熊宗耀男73私塾师傅传承珠玑巷村陈祥男75私塾师傅传承珠玑巷村周才明男69小学师傅传承珠玑巷村

(二)洋湖村主持人

洋湖村村民徐学辉时年82岁,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支书,是近二十年来洋湖村闹端午安排活动人员以及各项事务的主持人,负责安排并指导请菩萨、扎茅船、装故事、扛茅船、唱“旱地龙船歌”、舞龙、舞狮等各个闹端午环节。据徐学辉回忆,历年以来洋湖村闹端午都在龙船公堂进行集中,会唱龙船歌的村民很多,以前闹端午比现在更加热闹。表2中所记村民是从他记事起,在不同时期组织、安排游茅船、唱“旱地龙船歌”活动的村民代表。

图3 洋湖村闹端午主持人徐学辉

出生时期姓名民国初年卢鸿钧、周云汉、刘怀仁、康一春、徐德亮、卢文照解放初卢草鞋狗、周善兄、刘壬生古、卢根福、康壬生狗、卢老八、徐江南、徐子辉六十年代卢章槐、刘金水、周才达、徐学性、康登谋、彦和元

三、调查实录

调查时间:2015年5月25日(农历四月初八)至6月21日(农历五月初六)

调查地点:珠玑巷;洋湖村龙船公堂

采访者:赵旭超、覃华强、吴柳红、罗玲、子童、吴子安

珠玑巷采访对象:周才进、刘祥、张明金、欧阳克南

周才明:时年69岁,珠玑巷村民,珠玑巷龙船歌传承人,小学文化。

刘祥:时年32岁,珠玑巷村民,擅长唱龙船歌、演奏钹,歌词翻译,中专文化。

钟行君:时年63岁,珠玑巷村民,擅长唱龙船歌、演奏小鼓,中专文化。

张明金:时年31岁,珠玑巷村民,初中文化。

洋湖村采访对象:徐学辉、周群福、卢道旺、徐承平

徐学辉:时年82岁,洋湖村老支书,闹端午唱龙船歌主持人,小学文化。

周群福:时年62岁,洋湖村村民,擅长唱龙船歌,小学文化。

卢道旺:时年64岁,洋湖村村民,擅长唱龙船歌,小学文化。

徐承平:时年27岁,洋湖村徐学辉的孙子,方言翻译,大学文化。

珠玑镇一共有17个管理区,之前几乎每个村庄端午节都要举行游茅船、唱龙船歌活动。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习俗的淡化,珠玑镇只剩下珠玑巷村和洋湖村保留闹端午游茅船、唱“旱地龙船歌”的活动。为了更全面地总结出珠玑“旱地龙船歌”的艺术特征,笔者携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对珠玑巷村、洋湖村唱“旱地龙船歌”相关的各个环节,进行多次实地调查访谈、实录如下。

(一)四月初八 “起船”

1.珠玑巷

17:00时分,村民周才明、刘祥、张明金将木雕的龙船抬到千年大榕树下,将龙船里面的三十六位龙船菩萨清洗干净。然后,请出秦琼(唐朝将军)、尉迟恭(唐朝将军)这两位龙船菩萨,由刘祥抱着这两位菩萨,周才明敲着锣,张明金收香烛进行巡街,通知大家端午节快到了,“起船”了。经过每家每户时,村民都会出门供奉香烛、拜菩萨。至18:30时分,收齐了香烛,到大榕树下龙船菩萨前面进行烧祭。

20:30时分,晚饭过后,周才明、刘祥、张明金和三十多村民开唱龙船歌进行游街,到23:00截止,时长两个半小时。

谱例1*珠玑巷村在游街时所演唱的龙船歌有很多首,这里仅例举了一段歌词。周才明领唱,三十多村民合唱,覃华强摄像,刘祥译词,赵旭超记谱

2.洋湖村

17:30时分(吉时),村民廖师傅在龙船公堂前响醒炮,告知村民今年洋湖村要闹端午,要开始准备了。卢道旺、周群福走到小溪边,将竹排放入水中,进行“起船”仪式。

19:50时分,晚饭过后,卢道旺、周群福等二十多村民集中到龙船公堂,唱着龙船歌,敲着锣鼓,开始游街。途经七个自然村共33个点(不同姓氏),游街时间比较长,至23:00时分,游街结束。

谱例2*洋湖村夜晚游街时所演唱的龙船歌有很多首,这里仅例举了一段歌词。卢道旺、周群福等村民演唱,覃华强摄像,周群福译词,赵旭超记谱

两个村都进行了“起船”仪式,意味着今年一定要闹端午唱龙船歌了。由于这两个村附近都没有大江大河,没有办法划龙舟,珠玑巷的“起船”仪式是将由木刻好的“龙船”抬到大榕树下,将“龙船”上三十六位龙船菩萨清洗干净,象征着龙舟“起船”了。而洋湖村有所不同,在龙船公堂附近有一条小溪,村民将竹排放入小溪中,相当于“龙舟”下水了。

(二)四月十六“转船”

17:00时分,珠玑巷传承人周才明和两个徒弟刘祥、张明金将大榕树下的 “龙船”调转一下方向,就是所谓的“转船”。然后,还是请出秦琼、尉迟恭这两位龙船菩萨,也是由周才明敲着锣,刘祥抱着这两位菩萨,张明金收香烛,进行巡街。18:30时分,到龙船菩萨前面烧祭奉神。

20:40时分,晚饭过后,周才明、刘祥、欧阳克南和三十多村民开唱龙船歌进行游街,到23:10截止,时长两个半小时。

珠玑巷“转船”的环节和“起船”的情形大致相同,邻村洋湖村没有 “转船”这个环节。

(三)五月初四“扎茅船”、“请菩萨”

1.扎茅船

(1)珠玑巷

8:00时分,周才明、欧阳克南、刘祥三人在珠玑巷开始扎茅船,运用茅船骨架、青茅草、芦苇花、稻草、青竹皮、三十六个竹筒*珠玑巷村村民钟行君所述,三十六个竹筒象征着三十六位龙船菩萨。、令旗、金花、香烛、纸钱等材料,根据从头到尾的顺序进行编织,到11:20时分才编织完成。

图4 珠玑巷刚扎好的茅船

(2)洋湖村

8:00时分,周群福、卢道旺在龙船公堂厅堂开始扎茅船,同样运用茅船骨架、青茅草、芦苇花、稻草、青竹皮、令旗、金花、香烛、纸钱等材料,也是根据从头到尾的顺序进行编织。茅船上竹筒比珠玑巷的要多,前头五排,后面四排,每排九个,一共是八十一个*洋湖村村民周福群所述,八十六个竹筒出自孙悟空九九八十一难的典故。。到11:30时分,扎茅船结束。

图5 民国时期(油印纸版)龙船歌词集上的茅船图形*选自周福群所珍藏的民国时期洋湖村龙船歌词集,茅船图形由洋湖村祖上用毛笔所绘。

从珠玑巷村和洋湖村所扎茅船的外形看来,它由“龙舟”的形状转化而来。茅船有头、有尾,其中“竹筒”象征着赛龙舟的赛手,还有五把“令旗”用来指挥龙舟。此外,茅船还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它由村民扛着游街,供村民供奉香烛,祈求赐福。

2.请菩萨

(1)珠玑巷

17:30时分,周才明、刘祥和钟行君开始到古巷中门请“太子菩萨”,经过烧香、点蜡烛、烧纸钱、燃鞭炮行跪拜礼之后,将“太子菩萨”从座椅上请下来,进行沐浴更衣,然后换上干净的服装,戴上帽子等装饰(右手拿扇子,左手拿行使法令的木锤)。6:10时分,再次燃放鞭炮,行跪拜礼,请“太子菩萨”仪式结束。

(2)洋湖村

17:30时分,徐学辉、周群福、卢道旺到龙船公堂请“关公菩萨”,同样是在烧香、点蜡烛、烧纸钱、燃鞭炮行跪拜礼之后,将“关公菩萨”进行沐浴更衣,情形和珠玑巷的大致相同,6: 05时分,请“关公菩萨”礼毕。

请菩萨这个环节,珠玑巷和洋湖村的情景大致相同,只不过珠玑巷供奉的是“太子菩萨”,而洋湖村供奉的是“关公菩萨”。

3.迎茅船、迎菩萨

(1)珠玑巷

17:50时分,锣鼓队和舞狮队从千年大榕树下出发,一路燃放鞭炮,敲锣打鼓,舞狮队舞狮,朝着中门方向去迎接茅船和太子菩萨。到达中门的时候,舞狮队和锣鼓队便不再前行,舞狮队在中门楼下尽情杂耍,恭候茅船和太子菩萨。此刻,村民在中门燃放鞭炮,响起了醒炮,在前方一百米左右的龙船歌队听到醒炮后,便开始响应了,由周才明扛着茅船,领唱着龙船歌,二十多村民合唱,后面还跟着锣鼓伴奏乐队,朝着中门走来。龙船歌队到了中门和太子菩萨、舞狮队进行汇合之后,由龙船歌队唱着龙船歌带头,中间由两个人抬着太子菩萨,后面是舞狮队和锣鼓队,一路热热闹闹。18:50时分,队伍到达千年大榕树下,迎茅船、迎太子菩萨结束。

(2)洋湖村

17:30时分,舞狮队和锣鼓队便在龙船公堂外面的操场集中,敲着锣鼓,舞着狮子,等候龙船歌队和关羽菩萨。18:10时分,村民在龙船公堂厅内吹响了唢呐,敲起了锣鼓,唱起了龙船歌,随后周群富扛着茅船,和十几个村民唱着茅船歌走出龙船公堂,跟着由两人抬出关羽菩萨,最后是锣鼓伴奏乐队,依次到达龙船公堂外面的操场上进行汇合。此刻,除了龙船歌队外还有舞狮队、舞龙队。操场上龙船歌声和舞狮队、舞龙队的锣鼓声交织在一起,场面热闹非凡。19:00时分,村民到龙船公堂集体聚餐,迎茅船、迎“关羽菩萨”结束。

4.唱茅船歌游街

20:30时分,珠玑巷和洋湖村唱龙船歌的村民开始游街唱龙船歌,再次提醒大家明天闹端午了,情景和之前的大致相同。23:00时分,游街结束。

(四)五月初五“游茅船”大闹端午

1.隅中始游茅船

(1)珠玑巷

9:30时分,闹端午的队伍聚集在千年大榕树下开始出发了,排在最前面的是龙船歌队,其后分别是太子菩萨、龙船菩萨和舞狮队,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独立的锣鼓伴奏乐队。今年参与闹端午的村民多达数百人,龙船歌队比往年人数更多有五十多人。游街队伍由周才明扛着茅船走在最前头,由于路程比较长,由周才明、刘祥、张明金这三个人轮着领唱,众人合唱,祈求天下太平、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到一户人家门前便要停留下来,唱起龙船歌,住户便将香烛供奉到茅船身上的竹筒上,燃鞭炮、烧纸钱、拜茅船。游行的队伍歌声、鞭炮声、锣鼓声交杂在一起,热闹非凡。

队伍从大榕树下出发,经过中门、北门到达凤凰桥,再到新农村。所唱的龙船歌歌词跟场景相关,到了凤凰桥就唱起了“唱歌唱到凤凰桥,转头一望远尧尧…”,到了下街尾唱起了“唱歌唱到下街尾,进了古楼就是好…”。

13:00时分,游街队伍回到了大榕树下,接下来就是送神仪式,将“龙船菩萨”送回大榕树下的艺术馆,将“龙船菩萨”请上座。然后将“太子菩萨”送回中门,请上座,13:30时分,游街结束。

图6 珠玑巷村民扛着茅船唱“旱地龙船歌”游街

(2)洋湖村

9:30时分,洋湖村闹端午的队伍聚集在龙船公堂前面的操场上开始出发了,相比珠玑巷的队伍规模更大,队伍由龙船歌队领队,跟在后面的是“关公菩萨”,然后是“装故事”,今年“装故事”装扮的人物有关羽娘娘、哪吒、青蛇、白蛇等神话人物,后面跟着舞狮队,队伍最后还有舞龙队(一条大草龙)。

卢道盛、卢道旺、周群福等三十村民到每家每户门前,便要停留片刻唱起洋湖村龙船歌《序曲》*《序曲》是白天演唱的龙船歌,和晚上游街时唱的歌词不同。,祝福村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民便出门燃放鞭炮,在茅船竹筒上供奉香烛,拜茅船,祈求赐福。庞大的游街队伍,顶着炎炎烈日,饿了就吃一个粽子,渴了就喝队伍里的雄黄酒,途经七个自然村,三十三个点。

15:00时分,游街队伍回到龙船公堂,然后大伙散去,回家休息。16:00时分,龙船公堂前面操场上吹起唢呐,敲起锣鼓,将“关羽菩萨”“请上座”,送回到龙船公堂厅内,暂时告一段落。

图7 洋湖村村民向茅船供奉香烛、祈祷赐福

2.黄昏后游茅船

(1)珠玑巷

20:30时分,周才明、刘祥等三十多村民从大榕树出发,扛着茅船,唱起龙船歌,情景和平时大致相同。

(2)洋湖村

19:00参加活动的村民集中龙船公堂,举行隆重的聚餐。饭后,部分村民在操场上练习敲锣打鼓,场面非常热闹。20:30时分,村民卢道旺扛着茅船,三十多个村民跟着唱龙船歌游街,情形和之前的大致相同。

3.人定后送茅船

(1)珠玑巷

23:30时分,周才明、刘祥、张明金等五十多男性村民*和白天有所不同的,送茅船整个活动女性村民不能参与。聚集到古巷大榕树下,由周才明扛着茅船,大伙唱起了龙船歌,朝着北门方向走去。这一路上,每隔几米,便可看到村民放在地上的稻草把。

24:00时分,队伍到达了北门,这时大伙便停了下来,将茅船放好,然后围着茅船,深情地唱起了送茅船歌。这是村民对茅船庄重告别的时刻,由周才明、刘祥领唱,众人帮腔,声腔悲切,流露出村民对茅船即将离去的不舍之情。

谱例3*珠玑巷村《送茅船》歌词有多段,这里仅例举一段。周才明领唱,三十多村民合唱,覃华强摄像,刘祥译词,赵旭超记谱

十余分钟唱完送茅船歌之后,刘祥敲起了锣,周才明扛起茅船,每个人撩起裤脚*珠玑巷村送茅船时的习俗。,手里拿着点着了的火把,一路吆喝着,朝着驷马桥方向跑去,沿路将提前准备好的稻草点着,点火一路接下去。村民到了自家门口时,便用点好的火把在门口绕一圈,去去邪气。

1:00时分,大家在古巷跑了接近2公里,到达了驷马桥。这时周才明将茅船骨架拆下来,将茅船和稻草、鞭炮等放在一起,然后众人围成一圈,将茅船点火烧掉。大伙大声吆喝几声之后,刘祥倒扛着*去的时候要头朝前,回的时候必须倒扛着。茅船骨架,和众人一起离去,且不能回头*据村民叙述如果回头将带来晦气,因此不能回头看。。1:30时分,珠玑巷送茅船仪式结束。

图8 村民在驷马桥吆喝着将茅船烧掉

(2)洋湖村

五月初六凌晨2:10时分,洋湖村四十多个村民聚集到龙船公堂前面的操场上,清理茅船身上的竹筒,将留在竹筒里面的香烛清理干净。

3:20时分,村民将茅船身上的三十六个竹筒全部插满新点的香火,然后在旁边齐唱送茅船歌,歌声中流露出村民对茅船即将离去的不舍之情。

图9村民在龙船公堂前烧香插到茅船竹筒上,即将送走茅船

谱例4*洋湖村《送茅船》歌词有多个段落,这里仅例举一段。卢道旺、周群福等村民演唱,覃华强摄像,周群福译词,赵旭超记谱

3:35时分,周群福敲起锣,村民卢道旺扛起茅船和大伙一路小跑,茅船身上的香火足可以把道路照亮,大伙一路吆喝着进行“赶茅船”。十余分钟之后,到达了一条小溪边,在桥上将茅船骨架取出之后,点上稻草将茅船烧掉,将鞭炮丢进去,溅起一道道火光,最后将烧剩稻草灰丢进小溪,“赶茅船”结束。

四、调查分析

(一)艺术特征

1.旋律调性

珠玑巷和洋湖村的村民所唱的“旱地龙船歌”,运用当地方言*龙船歌用当地方言“下方话”演唱。演唱,结合方言的语气特征,节奏上运用较为自由的混合拍子。在旋律中大量运用倚音、波音以及上、下滑音进行装饰,流露出珠玑村民浓厚的生活气息。

这两个村所演唱的“旱地龙船歌”,各自有两首不同的旋律,其中一首旋律用于游街时演唱,另外一首旋律在送茅船的时候演唱。这四首旋律虽然各不相同,却有许多相似之处。这四首旋律都为四声羽调式(羽、宫、商、徵),且音域较窄,只有一个纯五度,都在中高音区上演唱,声音较为高亢。在曲式结构上,旋律都分上、下两句,是平行二句式乐段。在演唱过程中,都是用相同的旋律来套唱多段歌词。

将两个村游街时演唱的“旱地龙船歌”进行比较,洋湖村的调高略高一个大二度。珠玑巷的旋律多运用倚音,洋湖村的除了倚音之外还运用上、下滑音。珠玑巷游街时所唱的茅船歌运用速度稍慢的小广板,而洋湖村则运用慢速的柔板。这两首“旱地龙船歌”上、下句起句各不相同,但是落音恰好相同,上句都落在商音上,下句落在羽音上。

谱例5珠玑巷村、洋湖村村民演唱,覃华强摄像,赵旭超记谱

将两个村演唱的《送茅船》进行比较,在速度上,珠玑巷和洋湖村的《送茅船》歌大致相同,洋湖村的速度稍快一些。在调性上,珠玑巷调高略高小二度,是四声#c羽调式,洋湖村的则略低,是四声c羽调式。此外,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这两首《送茅船》的旋律骨干音是相同的,上句落音都是商音,下句落音都是羽音,只不过是在演唱方式、节拍上有所改变,局部的旋律有所区别而已。

谱例6珠玑巷村、洋湖村村民演唱,覃华强摄像,赵旭超记谱

2.歌词特征

(1)歌词结构

珠玑“旱地龙船歌”歌词分为上、下句,结构通常为七言四句体。一、三句为上句,二、四句为下句,上句唱一个曲调,下句唱另一个曲调。歌词通常是押韵的,是珠玑先民智慧的结晶。例如,洋湖村的《送神歌》,七言一句,四句为一段,押的是“江阳”辙。

顿起耙头插起枪,请出茅船坪中央。*洋湖村的歌词选自《龙船歌》歌词集,有周福群提供。

把护村中大富贵,年年五月兴端阳。

(2)衬词的运用

珠玑“旱地龙船歌”中大量运用衬词,在歌曲中加入啊、嘞、唉、哟吼、哟喂等衬词,加以增添气氛,渲染情绪,是珠玑村民真情的流露,具有浓厚的客家风情。例如,珠玑巷的《送神歌》,在歌曲中加入哟、哪、唉、呀等衬词,对于一年一度的茅船即将被烧掉进行告别,内心的不舍之情充分地流露出来。

夜静静哪(哟)夜(呀)静(哪)静(唉),

大伯(唉哪呀)起来(吧)奉下神(唉)。

(3)内容的区别

珠玑“旱地龙船歌”的歌词取材于当地的典故、风俗人情,题材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有教导伦理道德的《怀胎歌》,有描绘儿女情长的《香包歌》《五更歌》《糖朗歌》,也有描绘风俗活动的《对酒歌》《送神歌》。

珠玑巷的龙船歌歌词内容丰富,部分歌词按照街景来取材,其中融入了下街尾、古楼、榕树下、沙水域、司马桥等地名。队伍在古巷游街时,到达特定地方用来演唱指定的歌词。例如,到达司马桥时演唱歌词如下:

唱歌唱到司马桥,转头一看青苗苗。*珠玑巷村龙船歌歌词选自《龙船歌》手抄本,由周才明提供。

转头一望苗苗青,好比秋水应禾苗。

洋湖村的龙船歌歌词题材丰富,歌词内容没有按街景取词,而是一些具有教育意义、当地风情的内容。队伍在游街时,在不同的时段只能演唱相应的曲目。其中白天游街只能演唱《序曲》,晚上游街时可以唱《点兵歌》《怀胎歌》《香包歌》《对酒歌》或者《糖朗歌》。最后《送神歌》只能在五月初六(农历)凌晨送茅船之前演唱。例如,《怀胎歌》所描绘的是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教导人们要感恩,要孝敬父母。部分歌词如下:

正月怀胎不是春,唐梨开花正春风,

急水滩头洗根苗,吾知生根不生根。

二月怀胎不正时,手懒脚软路难行,

手提花篮懒得想,脚穿花鞋走地拖。

3.旋律的即兴性处理

珠玑巷和洋湖村的“旱地龙船歌”各有两个基本调,在演唱时,这两个基本调会结合方言腔调、演唱情绪等因素,做相应的改变局部的节奏、节拍、增减装饰音以及改变音的次序和方向等即兴性的处理,是原生态的旋律变奏性处理。

例如,珠玑巷游街所唱的龙船歌,上句旋律的调高在#f商上,在变奏1中调高下移小二度,通过添加和弦外音、改变局部节拍以及改变某个音时值的手法实行变奏。在变奏2中,调高上移小二度,同样通过改变局部节拍、局部改变某个音的节奏,改变装饰音的方式实行变奏。这种即兴性的变奏处理,丰富了旋律,增添了趣味,是淳朴村民的真情流露。

谱例7周才明领唱、三十多村民合唱,覃华强摄像,赵旭超记谱

此外,龙船歌的部分歌词是可以即兴的。比如,珠玑巷《送茅船》时的歌词“夜静静啊夜静静,大叔起来奉下神”中的下句,也可以唱成“大伯叔老起来奉下神”或者“公公婆婆起来奉下神”。由于歌词字数产生了变化,旋律随之要产生变化。另外,村民在演唱时个别字拖腔时间较为随意,或者添加衬词都会形成旋律的改变。

4.演唱形式

珠玑洋湖村和珠玑巷的龙船歌的演唱形式有所区别。洋湖村的龙船歌主要是齐唱的形式,而珠玑巷的龙船歌采用由一人领唱,众人帮腔的形式,且游街时唱的龙船歌和送茅船时唱的《送茅船》歌众人帮腔字数有所区别。

珠玑巷龙船歌的歌词通常是七字一句,游街时所唱的龙船歌,其中有帮腔一句歌词最后的两个字、三个字也有四个字的情况,主要看演唱时是否顺口而定,通常是“众人帮腔最后四腔”,不足四个字的情况下通常会加入衬词形成“四腔”。

谱例8周才明领唱、三十多村民合唱,覃华强摄像,刘祥译词,赵旭超记谱

珠玑巷《送茅船》歌也是采用一唱众和的形式,不过和游街时有所不同,帮腔都采用强调每一句歌词最后一个字,加上一个衬字,形成“帮腔最后两腔”的特征。

谱例9周才明领唱、三十多村民合唱,覃华强摄像,刘祥译词,赵旭超记谱

5.伴奏乐器

洋湖村游街所唱龙船歌的间奏,由一面大锣和一个小鼓这两件乐器演奏。间奏由小鼓主导先进入,大鼓跟着进入,运用密集的四十六节奏,音响非常热闹。在收尾时,节奏变成四分音符,以重音收尾结束。

谱例10卢德泉、周才生演奏,覃华强摄像,赵旭超记谱

珠玑巷游街时所唱的龙船歌间奏由五件乐器所演奏,分别是两幅小钹,一面大锣,一面小锣,和一个小鼓。在演奏的过程中,其中小鼓起到主导作用,起、止都是由小鼓进行控制的。此外,间奏内部还隐藏着起、承、转、合的关系。“起”由小鼓和小锣先进入,钹和大锣进行呼应,以两小节为单位,反复一次。“承”体现在小鼓节奏的过渡上,从四分音符向二八节奏过渡,钹和大锣同时演奏,和小锣交替进行,形成呼应关系,音响较之前热闹了一些。“转”部分小锣的节奏变为二八节奏,音响更为热闹了,这部分演奏时间较为自由。“合”部分为两小节,由小鼓进行控制,用切分节奏提醒其它乐器,并在强拍上结束。这四个部分当中“起”、“承”、“合”的演奏是固定的,“转”部分可以机动,间奏的长短就取决于这一部分。

谱例11钟行君、刘祥等村民演奏,覃华强摄像,赵旭超记谱

珠玑巷唱《送茅船》时用一面小面锣演奏过门,歌声本来就比较悲伤,间断的面锣声在宁静的夜空中回荡,倍增了伤感的气氛。

谱例12钟行君演奏,覃华强摄像,赵旭超记谱

(二)社会功能

闹端午唱龙船歌是当地每年一度重大习俗活动,家家户户参与其中,不仅呈现了浓厚的客家传统文化,而且愉悦身心,体现了珠玑村民强大的凝聚力,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1.娱乐功能

每年闹端午参与活动的村民人数众多,在端午节当天,仅洋湖村参加游街在龙船公堂前聚餐的村民就多达四十多桌。在闹端午过程中,村民可以参与唱龙船歌、游街、舞龙、舞狮、转故事、敲锣打鼓等活动之中,身心得到愉悦,整个村庄沉浸在浓郁的节日气氛之中。

2.教育功能

龙船歌是珠玑村民耳熟能详的歌曲,歌词中教导村民尊老爱幼、积极向上以及为人处世等知识深刻地记忆在村民的心中。此外,在唱龙船歌、舞龙、舞狮、乐队等活动中,龙船歌领唱和众和的合作,人声与伴奏锣鼓队的合作,舞龙、舞狮跟锣鼓队的合作,其中每一个环节都要求村民们协调配合完成,培养了村民团结合作的能力。此外,闹端午也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大家聚集在珠玑巷和龙船公堂前面交流唱龙船歌,学习敲锣打鼓、舞龙、舞狮,以这样的形式得以代代相传。

洋湖村和珠玑巷虽然是紧邻的两个村庄,但是每年闹端午都是独立的,而且还相互竞争。近几年来洋湖村的游街规模都比珠玑巷的规模大,谈起闹端午,洋湖村的村民内心充满着自豪。由此可见,通过闹端午活动充分地激发了村民的向心力、凝聚力。

结 语

珠玑端午节游茅船、唱“旱地龙船歌”这一仪式,是岭南客家民俗一朵璀璨的艺术奇葩。近年来,随着现代生活的冲击,南雄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逐渐淡化,在珠玑水南村,今年就没有闹端午,没有唱“水路”*南雄龙船歌分“旱地”和“水路”龙船歌,水南的龙船歌是在划龙船时所唱的。龙船歌。此外,活动的场所逐渐在缩小,据珠玑巷村村民刘祥所述,前几年闹端午的规模要大得多,之前送茅船点火“赶茅船”时,是正街和两边房子后面三排同时点火,热闹非凡,现在只剩下正街点火赶茅船了。

同时有些现象值得思考,珠玑巷村作为“旱地龙船歌”的传承基地,据珠玑巷龙船歌传承人周才明感叹道,珠玑巷村闹端午唱龙船歌的经费是由政府补助的,这几年规模却在逐渐缩小,邻村洋湖村的经费虽然是自筹的,反而闹端午形式更为丰富、规模更为庞大,可见如何激发村民的传统意识,才是最为关键的。

可喜的是,近年来珠玑巷村建立龙船歌的传习所,举行非遗进校园习唱龙船歌等活动,周才明等老艺人言传身教,培养了一大批村民,尤其是一批年轻的孩子。洋湖村唱“旱地龙船歌”的村民却老龄化严重,青黄不接,令人堪忧。但是,在洋湖村龙船公堂前面的操场上,传来阵阵的锣鼓声,年轻的孩子在乐此不彼地练习舞狮、打鼓以及唱龙船歌,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最后,愿珠玑“旱地龙船歌”这朵客家民俗艺术奇葩,在岭南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开得更加璀璨!

作者附言:在此感谢韶关市文化馆馆长李晓青先生,南雄市文化馆馆长李子亮先生以及南雄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主任陈尚珍女士在多次调查中提供的大力协助。感谢龙船歌珠玑巷传承人周才明以及洋湖村老支书徐学辉在多次采访中的耐心讲解,以及珠玑巷村村民刘祥、洋湖村村民周福群、徐承平协助翻译方言、歌词。

参考文献:

[1]南雄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雄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57.

[2]曾汉祥,曾祥委.南雄珠玑移民的历史与文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23.

[3]转引自庄礼味. 南雄龙船歌与迎游茅船风俗[J]. 韶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7):39.

【责任编辑:吴修文】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89(2016)01-0065-13

DOI:10.3969/j.issn.1008-7389.2016.01.008

作者简介:赵旭超(1981-),男,浙江文成人,文学硕士,韶关学院音乐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作曲理论教学与研究。

收稿日期:2015-09-09

·岭南音乐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珠玑岭南
忆岭南
王亚平
岭南荔枝红
作 品:珠玑古巷寻根
岭南建筑的前世今生
雨岭南
不辞长作岭南人
诗学会即兴(新韵)
谢氏宗亲对珠玑巷情有独钟
重读《共产党宣言》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