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利,许理忠,倪承浩,陈大隆,曹朋园,马海峰,徐红,裴建,姚怡
电针颈夹脊穴结合行为干预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
孙德利,许理忠,倪承浩,陈大隆,曹朋园,马海峰,徐红,裴建,姚怡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 200032)
目的 观察电针颈夹脊穴配合行为干预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颈椎病患者按3:1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即电针组90例和药物组30例,电针组在接受电针治疗同时给予拔罐和行为干预(20~30 min做抬头望月动作约1 min和纠正不良的睡眠习惯),药物组予口服塞来昔布胶囊。通过症状体征评定量表,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电针组治疗4星期、8星期、4个月和6个月后,临床控制率、显控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药物组(<0.01)。结论 电针颈夹脊穴配合拔罐和行为干预是有效防治颈椎病的解决方案。
颈椎病;穴,夹脊;电针;行为疗法
颈椎病也称颈椎综合征,是指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1]。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现代从事低头工作方式人群增多,如电脑、空调的广泛使用,人们屈颈和遭受风寒湿的机会不断增加,造成颈椎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自2012年12月至2016年5月期间,我们在针灸科和骨伤科门诊中进行一项随机分组对比研究,以观察电针颈夹脊穴配合行为干预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120例患者按3:1比例随机分为电针组90例和药物组3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详见表1、表2。
表1 两组性别、年龄情况
表2 两组病程情况 (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相关诊断标准。①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②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像者,往往呈慢性发病。③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④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⑤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间隙变窄,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颈椎病诊断标准,且分型为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和交感型颈椎病。②年龄18~75岁。
1.4 排除标准
①年龄18岁以下,或75岁以上。②脊髓型颈椎病,胸廓出口综合征、肩周炎、腕管综合征等。③X线摄片示椎间孔横径正常者,骨质增生非常严重形成骨桥者。④伴有先天性畸形或脊柱侧弯畸形;患有骨肿瘤或结核;伴有高血压病、冠心病及其他严重内脏疾病。⑤伴有全身发热、项背部局部皮肤溃疡、严重皮肤出血者。
1.5 剔除标准
①观察中自然脱离者。②采用该治疗方法有效,但患者为提高疗效,采用其他治疗方法或服用其他药物,无法判定疗效。③最终诊断不符合本症者。④治疗2星期以上无效停止治疗或改用其他疗法,应按无效处理不得剔除。
2.1 电针组
2.1.1 电针治疗
主穴取颈夹脊穴,一般取C1、3、5或C2、4、6夹脊穴。头痛或眩晕者加顶中线、顶旁1线、天柱、风池、完骨。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位,常规消毒后,颈夹脊穴、天柱、风池等穴选用0.30 mm×40 mm毫针向脊柱方向斜刺,使针尖直达椎板骨膜,施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使患者局部有轻微胀麻为宜,然后同侧施以G6805-2型多用途电针仪治疗15 min,选连续波,频率调节至1档,强度以微见局部肌肉跳动,患者感觉舒适为宜。顶中线、顶旁1线选用0.30 mm×25 mm毫针于头皮帽状腱膜中向前透刺约0.9寸,得气后静留针2 h。
2.1.2 拔罐治疗
出针后在项背部予拔罐治疗10 min。
以上治疗隔日1次(每星期治疗3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月。
2.1.3 行为干预方法
①颈项适当活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于放松情况下,做抬头寻月动作即缓慢地让头尽量向后上方转动,感觉到颈项、肩胛上部有轻微的酸胀感,每半小时活动1次,每次1~2 min。②仰卧低枕或无枕。睡眠姿势尽量采用仰卧低枕或无枕。枕头宜选用质材柔软,大小如掌,即高约1~3 cm,宽约3~5 cm,垫于项部,切忌将枕头垫于枕部。
2.2 药物组
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每次200 mg,每日1次;口服颈舒颗粒,每次6 g,每日3次。连服4星期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3.1 观察指标
采用相关研究的[3]临床症状体征记分法。①颈臂疼痛。颈臂重度疼痛,夜间难忍为3分;颈臂中度疼痛,影响工作与生活为2分;颈臂轻度疼痛为1分;正常为0分。②臂手麻木。明显过电样窜麻,持续不减为3分;麻木持续不减,但程度较轻为2分;间断性麻木,多在睡眠或晨起时出现为1分;正常为0分。③颈部功能活动。颈部活动功能明显受限,后伸或侧屈小于15°为3分,颈部活动功能中度受限,后伸或侧屈小于30°为2分;颈部活动功能轻度受限,后伸或侧屈小于45°为1分;颈部活动功能正常为0分。④颈椎病变节段棘突,或旁压痛。压痛重并伴明显的上肢放射痛为3分;压痛重上肢放射痛不明显为2分;有压痛无上肢放射痛为1分;正常为0分。⑤椎间孔挤压试验。有明显的上肢放射痛或麻木为3分;有中度的上肢放射痛或麻木为2分;有可疑上肢放射痛或麻木为1分;正常为0分。
3.2 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用SPSS19统计软件包进行。对观察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评分均进行治疗前可比性分析,及治疗后的疗效进行评估。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方差分析和检验。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经检验,治疗前电针组和药物组评分比较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4星期、8星期及随访4个月和6个月症状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1),说明无论电针治疗或药物治疗颈椎病均有疗效。电针组治疗4星期、8星期及随访4个月和6个月症状评分与药物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1),说明电针组治疗颈椎病的疗效优于药物组。详见表3。
3.3.2 两组治疗4星期后临床疗效比较
经卡方检验分析表明,电针组临床控制率、显控率、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药物组(<0.01)。详见表4。
3.3.3 两组治疗8星期后临床疗效比较
经卡方检验分析表明,电针组临床控制率、显控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药物组(<0.01)。详见表5。
3.3.4 两组随访4个月后临床疗效比较
经卡方检验分析表明,电针组临床控制率、显控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药物组(<0.01)。详见表6。
3.3.5 两组随访6个月后临床疗效比较
经卡方检验分析表明,电针组的远期临床控制率、显控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药物组(<0.01)。详见表7。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s,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s,分)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4星期治疗8星期随访4个月随访6个月 电针组907.49±2.403.34±2.221)2)1.50±1.421)2)1.60±1.461)2)1.63±1.551)2) 药物组307.90±2.115.07±2.681)2.63±1.881)2.93±1.101)2.90±1.991)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1;与药物组比较2)<0.01
表4 两组治疗4星期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药物组比较1)<0.01
表5 两组治疗8星期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药物组比较1)<0.01
表6 两组随访4个月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药物组比较1)<0.01
表7 两组随访6个月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药物组比较1)<0.01
颈椎病是指椎间盘变性、颈椎失稳、椎间关节及颈椎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了周围的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脊髓等组织而引起的临床症状。颈椎病是临床最常见的病症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在逐渐发生改变,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生活学习压力的增加,都导致人类进行身体锻炼的时间越来越短,伏案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加上不科学的生活习惯,均促使颈椎病近年来的发病率较以往明显增高,而且发病的人群越来越趋向于年轻化[4]。有调查[5]发现青少年的颈椎异常者占29.1%。
有关调查显示[6],中国颈椎病患者已达5千万人,每年新增颈椎病患者大约1百万人,颈椎病将逐渐成为威胁我国人口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颈椎病的易发病年龄为45~50岁。有研究表明[7],当人超过50岁时,颈椎病的患病率将达到25%,60~70岁时患病率将升高至50%,70岁以上几乎升至100%。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颈椎病的一大主要的发病机制是颈椎的退变,其中最主要就是椎间盘变性,而正常椎间盘的退变则正是由于时间的推移。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和椎体上下软骨板三者构成的一个解剖单位。其功能就是紧密连接上下椎体,保证颈椎的正常功能,此部位一旦出现变性,就会伴随颈椎内在静力平衡破坏,导致颈椎发病。现有的循证医学研究表明,只有通过简易可行、价廉和有效的措施,才可以降低颈椎病的发病率,更可以节省不必要的开支。
颈椎病的致病因素比较复杂。目前认为,同颈椎病发病相关的因素有退行性变、创伤、劳损、颈椎发育异常、骨质疏松症、咽部急慢性感染和炎症、吸烟、饮酒、风寒湿环境等诸多方面[8]。许多学者[6]认为颈椎的退行性变、慢性劳损、头颈部外伤等为主要因素,头颈姿势不当、感受寒湿是发病的主要诱因。颈椎的退行性变是颈椎发病的内在因素,外伤是颈椎发病的直接因素,慢性劳损、感受寒湿可加速颈椎的退变。工作姿势不当,如从事低头及固定姿势工作,由于长期低头造成颈后部肌肉韧带组织的劳损外,在屈颈状态下,椎间盘的内压大大高于正常体位亦易引起颈部劳损,致使颈椎的退变。另外,不良睡眠姿势对颈椎病患病率的增高也有重要的影响。一般认为不良的睡眠体位(如高、中枕卧位,调查中占80.03%),可以加速颈椎退变进程。
研究发现[9],对于伏案工作者来说,颈椎长期处于前屈位,常引发颈痛伴肩背痛及双臂双手麻木等症状,这些都是颈椎病发展的前兆。但多数青年人未引起重视,经常是疼痛厉害时吃点止痛药了事,时间长了颈椎病变进一步发展,会导致钩椎关节增生,曲度进一步变直,项韧带钙化,椎间隙变窄,颈椎间盘突出等一系列病变。同时可能压迫椎动脉导致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头昏、恶心,甚至压迫神经根加重致手部大小鱼际肌肉萎缩或颈椎间盘压迫脊髓导致双足踩棉花感及各手指精细活动欠灵活等一系列严重的脊髓受压的症状,因此出现颈椎病的症状是对身体敲响的警钟,如患者本人不加以重视,则颈椎病会日渐加重甚至于后期发展到瘫痪在床的程度。
本病归于中医学“筋痹”“骨痹”范畴。该病多由内外因致颈项肩背部的经脉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瘀滞不行而致。故在颈椎局部如颈夹脊穴[10-14]采用电针[15-19]治疗,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针刺颈夹脊穴能解除颈部肌肉痉挛,调整肌群力学平衡,缓解局部疼痛;能提高椎动脉的血流速度,降低血流指数,改善椎动脉供血,提高大脑的供血状况,缓解眩晕头痛等临床症状[20]。现代研究表明针灸颈夹脊穴可以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解除肌肉和血管的痉挛,消除神经根、脊髓及其周围软组织的炎症和水肿,促进神经和肌肉功能恢复[21-23]。本项研究表明在颈夹脊穴进行电针治疗,并结合拔罐治疗,取得显著的疗效。无论电针治疗或药物治疗颈椎病均有疗效。治疗4星期、8星期及随访4个月和6个月症状评分统计表明,电针颈夹脊穴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控制率、显控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优于药物治疗。
随着电脑的普及,人们工作时低头屈颈时间较长,直接诱发颈椎病的发生[24]。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颈椎病患病率呈现年轻化趋势,少年期即发颈椎病者越来越多[25]。这与在电脑前工作的长时间屈颈状态有密切关系。许多患者的颈椎病症状在睡眠后出现或加重,这说明与睡眠姿势不当如侧卧时头颈扭转、或仰卧时枕头过高屈颈状态有直接关联。为此,我们提出颈椎病的防治原则,即保持颈椎正直并作适当活动。在工作时,每半小时做一次抬头望月动作,持续1~2 min,睡眠时应仰卧不用枕头或用低枕(枕头如手掌大小垫于项部,切忌垫于枕部)。本研究表明,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电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控制率明显提高。这与治疗过程中引入行为疗法(抬头望月和仰卧无枕)不无直接关系。
[1] 黎万友,杨立群,何本祥.颈椎病的运动疗法[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4,22(2):71-73.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189.
[3] 张党升,薛卫国.颈椎端提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按摩与导引,2005,21(6):5-6.
[4] 吴佳润,赵斌霞.颈椎病易发群体发病率与主要发病原因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3):26-27.
[5] 崔立津,袁烽,胡永峰,等.对6-18岁少年儿童颈椎与颈椎病相关症状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10,12(4): 57-59.
[6] 孙德利,陈大隆,倪承浩,等.针灸配合行为干预治疗颈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6): 399-402.
[7] 王立公,常双超.广州市中青年不同人群颈椎病发病率的调查研究[J].中国疗养医学,2010,19(5):473-474.
[8] 柯尊华,王静怡.颈椎病流行病学及发病机理研究进展[J].颈腰痛杂志,2014,35(1):62-64.
[9] 黄涛,张方,李修成,等.青年伏案工作者颈椎病的发病特点及预防措施[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7):1362-1363,1369.
[10] 田洪昭,孙忠人,张秦宏,等.颈夹脊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6):1050-1052.
[11] 程维芬,陈晶晶,郭贝贝.颈夹脊穴针刺深度对颈椎病疗效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1):36-37.
[12] 徐明.强刺激颈夹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长春大学学报,2014,24(12):1681-1684,1689.
[13] 李新蓉,姜敏.电针颈夹脊对颈性眩晕患者TCD和血浆溶血磷脂酸含量的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2011,51(29):66-68.
[14] 徐仁权.深刺颈夹脊穴配合刺络放血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86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8):815-816.
[15] 戢炳金,周佐强,黄明君.不同波形电针对颈椎病颈痛的疗效观察[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5,12(2):39-43.
[16] 孙春梅,杨璀健,于海龙.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75例[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8(1):35-36.
[17] 胡幼平,刘颖,张镭潇,等.电针不同波形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11):4192-4194.
[18] 陈广烈,师帅,盛国滨.颈夹脊电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6,23(2):212-213.
[19] 陈晖阳,谢怡琳,杨小芬.电针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5,30(10):2180-2182.
[20] 张兰杰,谢程,李晓川.颈夹脊穴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3):513-515.
[21] 阮传亮,苏稼夫,周文强,等.针刺颈夹脊穴对椎—基动脉缺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3):192.
[22] 唐汉平,刘艳晓,杨良锋.针刺颈夹脊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72例[J].光明中医,2011,26(5):1002-1003.
[23] 杨瑞勇,鄢路洲,周建伟.刃针颈夹脊穴结合针刺背俞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中医外治杂志,2016,25(3):38-40.
[24] 王越敏,刘申,朱毅,等.白领人群颈椎病患病情况的调查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1(4):114-115.
[25] 黄德尤,马德智,李保生,等.浅析少年颈椎病的影像学特征、发病原因及临床特点[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8):3081-3082.
Therapeutic Observation of Electroacupuncture at Cervical Jiaji (EX-B2) Points plus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
-,-,-,-,-,-,,,.
,,200032,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electroacupuncture at cervical Jiaji (EX-B2) points plus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in treating cervical spondylosis. Method The cervical spondylosis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into two groups at a ratio of 3:1, 90 cases in the electroacupuncture group and 30 cases in the medication group. The patients who received electroacupuncture were also given cupping and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raising head for 1 min every 20-30 min and correcting sleep habits). The clinical efficacy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symptoms and body signs assessment scale. Result Respectively after 4-week, 8-week, 4-month and 6-month treatments, the clinical control rate, markedly control rate and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electroacupunctur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medication group. Conclusion Electroacupuncture at Jiaji points plus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is an effective solution to prevent and treat cervical spondylosis.
Cervical spondylosis; Point, Jiaji (EX-B2); Electroacupuncture; Behavioral therapy
1005-0957(2016)12-1451-04
R246.2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6.12.1451
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基金(2012L031A);上海市科委科研项目(13401903300);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S30304)
孙德利(1965 - ),男,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针灸镇痛与免疫功能调节的研究,Email:zjsdl@163.com
许理忠(1966 - ),男,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脊柱疾病的相关研究,Email:mikexulz@citiz.net
2016-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