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2016-05-22 09:50谢晶军李金霞
上海针灸杂志 2016年12期
关键词:电针上肢中风

谢晶军,李金霞



电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谢晶军1,李金霞2

(1.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州 313000;2.湖州市中医院,湖州 313000)

目的 探讨电针联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影响。方法 将8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试验组采用电针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加西医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加西医基础治疗,疗程为每星期3次,共4个星期。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侧肩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指标,并同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两组治疗后肩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0.01),且试验组视觉模拟评分(VAS)、Fugl-Meyer评分(FMA)改善较对照组更显著(<0.01)。结论 在西医基础治疗同时,电针联合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肩痛程度及上肢运动功能。

针刺;电针;康复训练;中风并发症;肩手综合征;反射性交感神经性营养不良综合征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 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性营养不良综合征,主要是指中风后并发肩、手疼痛及其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常发生于中风后1~3个月内。在中风后所继发的各种并发症中,SHS的发生率占中风患者的12.5%~70%[1]。如果处理不当或未及时进行治疗,将影响患者全面康复,甚则导致永久性手及手指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5]。

目前SHS临床上主要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针灸、神经电刺激、局部麻醉和神经调节等[6],目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电针和康复治疗[7-10],笔者为探讨电针联合康复训练对SHS的影响,对本院80例SHS患者进行严格的随机、对照设计,并分组治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0例均为住院及门诊病例,采用查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试验组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41~69岁,平均(50±l1)岁;病程14 d至2个月。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2~68岁,平均(51±1O)岁;病程15 d至2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关于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明确诊断;②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能够积极配合检查与治疗;③病程在3个月以内。

1.3 剔除标准

①合并有心脑血管、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②精神病患者;③不符合纳入标准;④未按规定治疗,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者;⑤在观察期间采用其他治疗方法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2.1.1 西医基础治疗

参照2007年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制定相关方法[11]。主要包括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预防和处理吸入性肺炎;监护和处理心律失常及缺血性心脏病;调控血压等。

2.1.2 康复训练

采用Bobath技术,以“1对1”的方式,内容包括肢体按摩(5 min);主、被动肢体及关节全范围活动(10 min);坐位平衡训练(15 min);运用抑制性手法降低肌张力(10 min);抑制异常运动模式(10 min);立位平衡、起立行走训练(15 min);作业疗法等(10 min)。每日1次,每次共60 min。

2.2 试验组

采用西医基础治疗+康复训练+电针治疗。西医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同对照组。

2.2.1 取穴

患肢对侧顶颞前斜线,患侧臑会、清冷渊、肩髃、曲池、手三里、阳溪、合谷为主穴。

2.2.2 电针方法

头针穴位常规消毒,选用0.30 mm×40 mm无菌针灸针,沿上述穴区分3~4段接力样透刺,针体与皮肤约呈30°角,遇阻力稍退针,调整针向后重新刺入,达帽状腱膜下,针刺深度30~35 mm。针后做快速捻针1~2 min,行平补平泻,留针30 min。体针选用0.30 mm×50 mm无菌针灸针,行直刺或斜刺,臑会与清冷渊、曲池与阳溪两组穴位分别连接HANS-200A穴位神经刺激仪,强度1~4 mA,以局部肌肉震颤为度,频率2/15 Hz,留针30 min。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肩痛程度评价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表(VAS),采用10 cm长直线,两端分别表示“无痛”(0)和“想象中剧烈疼痛”(10)。被测者根据其感受程度,在直线上相应部位作记号,从“无痛”端至记号之间的距离即为评分分数。

3.1.2 运动功能评价

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对患侧上肢关节活动度进行评定,主要评定肩、肘、腕、手指关节的运动。

3.2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均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检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1表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治疗前后肩痛程度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组间VAS评分比较,=0.136,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前后自身对比,VAS评分均显著下降(<0.01);试验组VAS评分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0.002)。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肩痛程度VAS评分比较 (±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肩痛程度VAS评分比较 (±s,分)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差值 试验组405.85±1.482.35±0.951)2.80±1.342) 对照组405.33±1.643.55±1.411)1.78±1.46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1;与对照组比较2)<0.01

3.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比较

治疗前组间FMA评分比较,=0.89,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自身前后对比,FMA评分均显著上升,(<0.01);试验组FMA评分上升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0.007)。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比较 (±s,分)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差值 试验组4032.75±4.0344.55±7.801)11.80±6.962) 对照组4031.20±4.0139.18±5.381)7.98±5.37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1;与对照组比较2)<0.01

4 讨论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属中医学“痿证”“痹证”范畴,脉络痹阻是导致本病发生的基本病机[12-13]。由于卒中后气血不通,津液不能输布以致痰瘀内生,闭阻经脉,肢体气血运行不畅,气血运行无力,气虚血瘀,痹阻经络。“不通则痛”,痹阻日久,气血津液不能濡养肢体关节,可出现肢体痿软,关节挛缩、肿胀,关节活动受限。SHS是中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患侧上肢肩和手的关节出现浮肿、疼痛及肩关节脱位,肩部运动障碍,肘关节及腕关节屈伸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康复。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反射性交感神经受损,产生一系列炎症和自身免疫反应,生成异常的细胞因子等有关[14]。

针刺是目前治疗SHS使用较普遍也具有一定疗效的方法[15-19]。《素问·痿论》:“治痿独取阳明。”故电针以多气多血的阳明经为主,肩髃、曲池、手三里、阳溪、合谷等穴以活血疏通经络,经络通则水肿自消,有利于促进患肢功能的改善。电针是在针刺腧穴的基础上,加以脉冲电的治疗作用,针与电两种刺激相结合,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减少炎性物质及代谢产物的堆积从而缓解疼痛。电针治疗SHS,针刺与脉冲电相结合,对消除交感神经非正常兴奋、血管痉挛有良好效果,防止陷入“疼痛→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管异常痉挛→疼痛”的不良循环,最终有效帮助患者恢复[20]。

另外,康复训练中的主、被动运动是肌肉收缩与舒张的肌肉泵作用促使血液、淋巴液回流,减轻水肿,增加感觉输入,通过主、被动运动还能逐步松动神经系统[21]。刘结梅等[22]研究发现早期康复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SHS的发生,并能改善上肢功能,提高患者生存及生活质量。

本研究表明,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均可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程度及上肢运动功能,但试验组VAS评分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也提示了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具有更好的镇痛效应,这可能与电针治疗时在人体中产生介导镇痛的内源性阿片肽物质相关,与先前的研究结果相符[23-24]。尤阳[25]研究表明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SHS的疗效肯定,优于单纯电针与单纯康复治疗。另外,张晓茹等[26]研究表明针灸配合康复训练在治疗脑卒中后SHSⅠ期中的临床效果较好,能有效改善患者上肢功能评分和VAS评分。且我们的临床研究发现试验组FMA评分上升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提示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在防止SHS上肢运动功能方面具有更好的协同作用。其相关机理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电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SHS比单一应用康复训练在临床治疗中更为有效。所以我们在治疗中,应该把电针和康复训练更好地结合在一起,这样能更快恢复患者肢体功能,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 纪树荣.康复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63.

[2] 南登崑,黄晓琳.实用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1250.

[3] 王旭慧.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130例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7):653-654.

[4] 王雨燕,王显达.以针刺为主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研究现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12):1451-1452.

[5] 马越,李澎.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5,4(4):41-44.

[6] 张晓莉,唐朝正,贾杰.中西医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现状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3):294-298.

[7] 郭光明,李俊.电针结合空气波压力疗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疗效观察[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6,39(4):258-260,268.

[8] 高鹏,李月霞,王志,等.电针及康复训练对肩手综合征的疗效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2):49-50.

[9] 黎明全.电针手阳明经五腧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3,33(2):191-192.

[10] 廖明霞,朱彬,罗霁.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3,31(3):125-127.

[11]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节选)[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7,7(1):17,70.

[12] 郭昊睿,王新志.中医药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思路[J].中医药通报,2015,14(5):45-46.

[13] 凌方明.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诊治体会[J].按摩与导引,1998,14(5):9,32.

[14] Borchers AT, Gershwin ME. 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a com- prehensive and critical review[J]., 2014,13(3):242- 265.

[15] Sun YZ, Wang YJ, Wang W. Effect of acupuncture plus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shoulder-hand syndrome due to ischemic stroke[J]., 2012,10(2):109-113.

[16] 夏晨.针刺治疗中风偏瘫肩—手综合征26例:附甲襞微循环变化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1998,25(7):322-323.

[17] 刘未艾,吴清明,付磊,等.补虚泻实针刺法结合卒中单元模式对肩手综合征患者肩部疼痛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2, 31(8):558-561.

[18] 罗春远.针刺、预防、康复分期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30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29(4):143-144.

[19] 滕秀英,王杨.针刺人迎穴为主治疗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8):562-563.

[20] 姜殷.电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概况[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5,29(9):176-177.

[21] 刘钦刚,魏国荣,赵建武,等.循序渐进——偏瘫患者的全面康复治疗[M].第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80.

[22] 刘结梅,黄国志.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5,22(3):59-60.

[23] Han JS. Acupuncture: neuropeptide release produced by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different frequencies[J]., 2003,26(1): 17-22.

[24] Lin JG, Chen WL. Acupunture analgesia: a review of its mechanisms of action[J]., 2008,36(4):635-645.

[25] 尤阳.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B12):12-13.

[26] 张晓茹,陆伟霞.针灸配合康复训练在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5,14(11):200.

Therapeutic Observation of Electroacupuncture plus Rehabilitation for Post-stroke Shoulder-hand Syndrome

-1,-2.

1.’,313000,; 2.,313000,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plus rehabilitation on shoulder-hand syndrome (SHS). Method Eighty SHS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into a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4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intervened by electroacupuncture plus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basic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b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3 sessions a week, 4 weeks in total. The pain intensity of the affected shoulder and upper-limb motor function were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was also evaluated. Result 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score of the shoulder pain and Fugl-Meyer Assessment (FMA) score of the upper-limb motor function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in the two groups (<0.01), and the improvements of VAS and FMA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0.01). Conclusion Based on the basic treatment of Western medicine, electroacupuncture plus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an markedly improve the pain intensity of the affected shoulder and upper-limb motor function in post-stroke shoulder-hand syndrome.

Acupuncture; Electroacupuncture; Rehabilitation; Post-stroke complications; Shoulder-hand syndrome; 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 syndrome

1005-0957(2016)12-1423-03

R246.1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6.12.1423

湖州市科技局项目(2014GYB27)

谢晶军(1985 -),男,主治医师,硕士,Email:jingjun.1101@163.com

2016-04-25

猜你喜欢
电针上肢中风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机器绞轧致上肢毁损伤成功保肢1例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及高频热疗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