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档案
倪鸣,南京市瑞金路小学副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教改先进个人,南京市劳动模范,南京市学科教学带头人。在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荣获特等奖,曾应邀到北京、杭州、深圳、重庆等地执教观摩课、作学术讲座。
一、对话:聚焦语文教学之“怪现象”
对话,智慧之起源,善思者,敏于言而省于心。
(一)对话家长——可有可无的语文课?
学期过半,某生突然抱恙在身,落下数节语文课。期末大考临近,心生焦急,与其家长沟通是否需要待假期补课后再考,家长淡然一笑,如实相告。原来,孩子病假期间,为其购得一本《课课通》,字音、字形、词解、句解、段意、中心,课课俱全。一本在手,无师自通,上不上语文课,真的不太重要,考试正常参与。想想也对,我们的语文课何尝不是拿着一张“内容分析”的船票登上了教材中不同的船,学生们有备而来,热闹的四十分钟,冷却后,还能留存多少分钟的收获呢?语文课,真的可有可无吗?
(二)对话同行——印象最深的语文课!
教研小聚,对话以吐槽的方式展开,一同行因自己的无意一问而慨叹良多。原来,某日其毕业学生前来探望,闲聊之时,老师不经意一问:“小学阶段,你们印象最深的一堂语文课是什么?”学生略思,竟众口一词,一节老师神侃武侠小说的“语文课”夺冠!同行不禁哑然……
二、反思:冲出“习以为常”的教学思维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话语警醒我停下脚步,在对话与聚焦之后,开始思辨教学中的那些“习以为常”,溯求其背后的“理所当然”。
我们“习以为常”于语文教材就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却忘却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理所当然”。
我们“习以为常”于课堂教学就是语文学习的全部,却忘却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理所当然”。
我们“习以为常”于教师的“绝对主导”,学生的“貌似主体”,却忽视了“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的“理所当然”。
…………
教学本该这样?教学还可怎样?教师应当冲出“习以为常”的教学思维,将自己的教学勇气投注于“国家课程师本化”的实践之路。
三、实践:探索“整体”视域下的专题教学
(一)“专题教学”之概念解读
《辞海》中并无“专题”一词的具体解释,其作为“专题地图”这一词条中的某一语素被理解为“某一种或某几种要素组成”“内容专门化”。《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专题”一词的解释为“专门研究或讨论的题目”。百度一下,此词注解为“某个东西的内容集中收集,就形成专题”。综合以上定义,我们不难看出“专题”二字的特质,即核心内涵具有专一性,而要素组成具有关联性及丰富性。
关于“教学”的定义,最为普遍的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从语法角度分析,“教”与“学”两者不分伯仲,但因为排列顺序有先后,往往给人一种“教”为强势的感觉,因此,很多专家更愿意顺应“教学”二字的汉字起源,以“学习”来替代“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在对“教学”一词的词源及语义进行分析后,于《有效教学》一书中提出“教学即探究”的主张,认为应该“把‘教学规定为‘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教育心理学家马西·P·德里斯科尔从学习理论的角度将“教学”定义为“为促进学习者获得某些目的而对事件所做的任何有意识的安排”。由此可见,“教学”并非重“教”而轻“学”,其核心价值观应该是为了“学”而“教”,为了更好地“学”而有计划、有意识地“教”。
关于“整体”视域,一方面指课程实施的整体意识,即教学过程中对“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板块有一个整体性的统筹规划;另一方面指课程目标的整体观,即关注三维整合,指向核心素养,树立全人教育观。
综合以上论述,我认为“整体”视域下的“专题教学”应该是一种以提升“学”的品质和效能为旨归的教学,其教学内容专题统领,其组织架构多维立体,其实施过程灵动开放。
(二)“专题教学”之策略举隅
对应“专题教学”的教学内容专题统领、组织架构多维立体、实施过程灵动开放这三点特质,通过实践研究,摸索并总结出三条行之有效的基本策略:
1.整体规划,拟定学习专题。
“专题教学”的内容源于“整体”视域下对教材的统整,基于教材的调序和整合,专题拟定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从主题内容的角度拟定专题。比如:苏教版三下第三单元编排了《菩萨兵》《李广射虎》《少年王勃》《大作家的小老师》四篇文章,分别塑造了朱德、李广、王勃、萧伯纳这四个人物形象。可以把教材原有主题“走进名人”作为学习专题,将这四篇课文进行整合,实施“专题教学”:第一课时基于预习,自主识字、朗读,扫清阅读障碍;第二课时阅读理解课文,合作讨论、质疑解疑;第三课时专题研究,引导学生发现这四篇课文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不同点及共同点,抓住“语言描写”这一共同点深入研究;第四课时延展阅读,推荐并组织学生阅读书籍《中外名人故事》,从整本书的阅读中汲取精神能量。
其二,从写作手法的角度拟定专题。比如:苏教版五下第五单元编排了《爱如茉莉》《月光启蒙》《我和祖父的园子》三篇文章,这几篇文章都有饱含着“爱”的细节描写,从写作手法的角度拟定专题——爱的细节,实施“专题教学”:第一课时学习生字新词、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第二课时体悟情感、聚焦细节、品味文字;第三课时总结写法、迁移运用。
其三,从体裁样式的角度拟定专题。比如:苏教版六下第20课选用了《石灰吟》《墨梅》两首古诗,练习中又选用了《马诗》,从体裁样式的角度拟定专题——走进咏物诗,具体教学流程为:基于预习读诗释义,链接资料体悟“托物言志”,积累其他咏物诗。
其四,从语文知识或语文能力的角度拟定专题。比如:苏教版六上练习1、练习2、练习6的“语文与生活”板块分别编排了轻声词与非轻声词、同音词、倒顺词,将这几个关于词语的知识点整合,以“词语变变变”为学习专题,进行统整教学,单个知识点在比对和情境中更加系统、形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汉语言的无穷魅力。再如:苏教版三上《蒲公英》《三袋麦子》《哪吒闹海》三篇文章都有复述的要求,以“讲述故事”为专题,统整教学,分别侧重复述好人物语气、复述出人物特点、复述好人物动作,通过实施专题教学,发展学生的复述能力。
2.模块组合,丰富学习历程。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借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学段目标与内容的项目设置,确立了“专题教学”的模块:课文阅读模块、课外阅读模板、口语交际模块、习作表达模块、综合性学习模块。在开展“专题教学”的过程中,模块组合是一条重要策略。
课文阅读模块和课外阅读模块组合是最为常见且易行的方式,也就是围绕一个学习专题,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展,让学生在广泛阅读中去发现、积淀、总结、提升。“诗歌的发现之旅”专题教学,统整了苏教版四上的《老师,您好!》《秋天》《古诗两首》,将课内的现代诗、古体诗学习与课外的以诗歌为阅读对象的研究性学习相组合,让学生阅读形式有趣的诗歌(宝塔诗、回文诗等),阅读内容有趣的诗集(谢尔·希尔弗斯坦所著的《阁楼上的光》),从喜欢谢尔大叔的图和诗,到深入研究,发现“有意思”背后的秘密——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合理的推进、结尾的突变等,借有趣的内容激趣,以形式的探究提升。
课外阅读模块和口语交际模块组合的精彩超乎想象,以“小学生品《三国》”为专题的教学就是这种组合的成功案例。在学生阅读完《三国演义》之后,围绕专题确立研究问题,具体有《三国》英雄榜、《三国》中的计谋、《三国》中的战争、《三国》中不可小看的女子等,学生自由组合成立研究小组,围绕选题准备研究成果的展示。他们在共同问题的驱动下,在共有的学习情境中,进行着有目的、有效度的交往,最后的研究汇报自然成了口语表达与课外阅读的终极展现。
习作表达模块和综合性学习模块的组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意。苏教版四上有一篇习作是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节日,以往的习作,学生的创意颇为相似,思维的发散之门难以打开。于是,设计了以“节日我做主”为学习专题的教学,让学生先围绕“节日”这个选题开展综合性学习,小组合作,确立研究问题,展开研究,形成结论,全班交流。通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学生对节日的分类、节日的来历、日期的选定等问题有了深入且较为全面的认识,在习作表达时,视野被打开,设计的节日更加多元。
模块组合,让学生想研究、真交流、心碰撞,丰富了他们的学习历程,这样的“专题教学”不会终结于某一篇课文抑或某一个40分钟。
3.内外融通,延展学习时空。
“专题教学”将语文学习向四面八方打开,这一点毋庸置疑。开展“专题教学”必须打通生活与课堂教学的壁垒,必须接纳网络媒质的介入。
在实施由苏教版四下《走,我们去植树!》《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三篇课文组合而成的“环保,小事?大事!”专题教学时,学生进入综合性学习模块后,为了发现问题,走进社区实地考察,设计问卷搜集信息,结合课本学习撰写建议书。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时空得以延展,而“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公民意识”和“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的社会担当”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潜滋暗长,成为教育的附加值。
其实,在实施“专题教学”的过程中以上三条策略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具有一定的交互性,用三者之合力助推“专题教学”。除此之外,通过实践,发现“专题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还需在以下四方面给予关注:其一,精选内容,精读与略读并举;其二,开发资源,课内与课外融通;其三,解读文本,内容与形式兼得;其四,作业分解,统一与分层共存。
四、推进:“专题教学”之冷思考
纯粹的教学实践与改革不应该是一种“口号模式”,也不应该追求一种“标签效应”,而应该是一种在教育科学和教育理想之间的游走。因此,需要多些冷静,多些客观,多些对其本真的思辨,唯此这般,方能朝着普适与普通的方向推进我们的教学实践与改革。
经历了近三年的实践摸索,个人认为,关于“专题教学”本身,关于其置身的“语文教学”,必须厘清“一点认识”和“两点坚持”。
一点认识:不是全部,只是其一。
在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在“国家课程师本化”的研究中,“专题教学”只是其中的一条路径,我们切不能以一概全,否定其他行之有效的做法。博采众长,取精华,聚智慧,才是“专题教学”发展的恒定动力。
两点坚持:坚持“以教材为基”,坚持“以学生为本”。
“专题教学”在学习内容的选定上要坚持“以教材为基”,原因很简单,教材是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载体,是基于学生的心理及年龄特点编排而成的。以教材为基,就是要保证对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学习规律有一个科学的观照,使得“专题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不缺位、不越位。
“专题教学”在学习方式上要坚持“以学生为本”,通过主题拟定激发学生“学”的兴趣,通过模块组合提升学生“学”的能力,通过搭建平台延展学生“学”的宽度与长度,“专题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让学生学”。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马西·P·德里斯科尔.学习心理学——面向教学的取向[M].王小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刘川江.吴泓语文专题式教学评述[D].重庆:西南大学,2012.
[4]李顺.课程整合的主题学习模式[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