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滑
【摘 要】 文章探讨了网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运用网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理论发展的需要,是网络时代的需要;网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信息资源;网络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渠道;网络提高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素质;网络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体范围。
【关键词】 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影响
当前,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利用网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已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与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我们必须积极利用网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运用网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理论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其不能只被束之高阁,而应在实践中被群众使用,转化为物质力量,去改造世界。毛泽东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但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二、运用网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网络时代的需要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利用着网络以及网络带来的资源,享受着网络带给我们的便捷。网络信息资源共享性、传播实时性、交互性的特点更使其具有传统传媒所不具有的优势,如何利用网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们必须面对与妥善解决的问题。当前,不少主流媒体已经认识到网络的重要作用,开设了许多综合性网站并设立相应理论频道,如人民网、新华网、人民论坛等的理论频道;直接设立专门性网站,如求是理论网、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等。这些网站内容实时共享与更新,无论是学习理论知识还是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无论是独自浏览还是与人交流,无论是阅读文本还是观看影像资料都可以在这些网站中找到相应的模块。除了这些全国性具有普遍意义的网站之外,各省市宣传部门、各级党校、各高校都有自己的网络宣传阵地。2014年11月,首届国际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此次大会以“互联互通、共享和谐”为主题,集结了政府、国际组织、企业、民间团体的互联网领军人物,就人类对互联网的认识运用进行交流,达到互联互同、共享共治的目的,不断挖掘其积极作用。同样,利用互联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网络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重点工作。新文
化运动之前,虽然早在1898年马克思主义就被传教士传入中国,维新派以及孙中山都谈到过马克思主义,但当时整个社会还处于封建旧思想的束缚中,马克思主义还只流传于知识分子、政治家之间,只有少部分人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
三、网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信息资源
理论的传播与发展都需要充足的信息资源,没这些,理论大众化也就无从谈起。网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信息资源的丰富,首先表现在对既有资源的整合上。过去,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多以文字纸张形式留存,对其整理汇编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且受到时空的限制对其搜集同样耗时耗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问题层出不穷,相关理论也日新月异,对其补充修改同样要耗费掉大量的资源。但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状况,只需将相关内容上传到网上,再传输汇总到指定位置,即可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相关资源的搜集汇总,再根据主题或是其它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汇编成册,最终成果可存储在网络上或是移动设备中,不会占用很大空间。同时无论是增补过去遗漏内容还是添加新的理论成果,只需按照所属类别归类即可。因此,利用互联网络不仅方便整合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而且较之过去的处理方式能够节省许多消耗与支出。再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传播窗口。其中最为重要、影响最大的就是各类学习、研究网站、论坛的建立。当前,各类综合性以及专门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站不断增多,极大的丰富了信息资源。
四、网络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渠道
无论是传统传媒还是网络传媒,其最重要的作用都是向公众传播信息。作为传统媒介的典型代表,报纸、广播、电视等在传播信息时都受到各种制约,存在传播形式单一、信息资源相对滞后、与受众缺乏互动等诸多问题。网络则克服了这些问题,它集声、光、像一体,实现传播形式多样化。网络实时性的特点,使其能在事件发生当下就将相关内容传递出去,使相关部门与广大网民迅速了解事件。网络交互性的特点,突破了传统媒介单一灌输的局限性,使得受众在接收信息之后,对信息内容的态度以及接受程度做出回应,并使得信息传播者能快速获取反馈进而对传播内容与方式方法做出调整,对受众的疑惑进行解答,实现传播目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积极利用网络这一新兴媒介,通过网络传播渠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网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具有较之以往传统传媒所不具有的巨大效力。传统媒介一对一、一对多的传播模式在规模上无法达到网络多对多的传播模式;传统传媒单向灌输的传播形式在效用上同样无法达到网络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的传播形式。近年来国内涌现出多家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专题网站以及综合性网站中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题板块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做出很大贡献。除了网站之外,各类论坛、博客、微博等,在阐发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的同时,对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做出来精辟回应。如光明网下设的光明博客中,大批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党史党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家学者,就实时发布相关理论成果、探讨时政,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心的各类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网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门性网站,其板块分类更为细致,同时开设了最新成果速递与网友答疑板块,为我们获取马克思理论最新研究成果,以及解答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供了平台。
五、网络提高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素质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是相对于其客体而言的,前者是传播者,后者是受众。在传统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是国家以及代表国家意志从事理论宣传工作的各种机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等。但是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较为宽松的舆论环境的出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从一元走向多元,过去只能成为受众的普通个人,只要具备一定条件,也可以成为宣传者,成为主体。网络在改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构成的同时,更提高了主体的素质。网络提高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统主体的素质。传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相关国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一类是马克思主义专家学者。
六、网络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体范围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体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大众”,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大众我们应从不同标准、不同层次出发去理解。因为“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在当前,广大人民群众是指“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包括维护祖国完整统一,赞成一国两制的所有爱国人士。”但在过去由于受到如地域、民族、经济水平等各种条件的制约,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受到限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些限制条件逐渐被打破,无论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水平等,人民都可以利用网络获取信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体范围不断扩大。
【参考文献】
[1] 鲁宽民,易鹏,乔夏阳.网络时代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论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2(5).
[2] 吕治国.略论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9).
[3] 苏星鸿.网络文化境遇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甘肃社会科学,2009(4).
【作者简介】
吴 滑(1990-)男,陕西榆林人,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