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
【摘 要】 本文介绍了国内大众认知中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分析了国内大众译者CAT能力的局限性。认为,翻译辅助软件在国内的认知程度非常低,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内广大从事业余翻译的人员对其认识严重不够,而且在计算机运用能力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欠缺,加之手工作坊式的翻译习惯。这些都从不同程度上制约着计算机辅助翻译在国内的推广运用。所以,需要通过加强对这方面的培训及推广,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好计算机辅助翻译。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翻译;机器翻译;大众认知;能力局限
一、引言
计算机辅助翻译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在国外,从第一台计算机ENIAC诞生开始,人们就意识到翻译和计算机一样,是一种解码的过程,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处理,因此已经开始了计算机翻译的研究。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在1964年,美国的自动语言处理顾问委员会(Automatic Language Processing Advisory Committee, ALPAC)认为:相对于人工翻译,机器翻译更慢,更不准确,而其花费是人工翻译的两倍,看不到任何或可预见的用处。该委员会因此认为应停止对全自动机器翻译研究的资金投入,转而建议开发译员使用的机器辅助工具。后来计算机辅助翻译(CAT)与机器翻译(MT)作为两个分支,均有人进行研究。虽然早在1957年,机器翻译就已经被列入了国家《科学发展纲要》,然而直到在20世纪最后十几年,计算机和互联网才进入中国大众的视野。因此,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计算机辅助翻译是一个完全新奇的东西。对于计算机辅助翻译和机器翻译的认识以及应用,也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大部分地区。因此,本文将对计算机辅助翻译及机器翻译在中国大众眼中的历史,作一个简单地回顾,并总结该技术在中国发展的局限性,以期能够对计算机辅助翻译有一个更完整的认识。
二、国内大众认知中的计算机辅助翻译
1、机器翻译
国内大众对将计算机应用于翻译的认知与美国最初的情况一样,也是认为可以将计算机直接用来进行机器翻译。在20世纪90年代,当时涌现了一批机器翻译软件,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东方快车和金山快译。东方快车应该算是中国大众所能接受到的机器翻译软件的先驱了。当时在软件业东方快车的知名度是非常高的。在当时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国外软件仍然没有中文版,而大多数的中国网民对英文的了解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东方快车成为了很多人电脑里的必配软件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机器翻译的缺点暴露得一览无余:缺乏灵活性,翻译得生硬死板甚至让人看不懂,一旦出现一词多义的地方基本上都是胡乱翻译。后来随着人们对机器翻译出现的诸多问题的发现,机器翻译的光环逐渐褪去。虽然仍然有很多大学生在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部分使用机器翻译,但是这种处理方法往往会被论文指导老师一眼看出,并令其重做了。
2、专用汉化软件及汉化包
随着机器翻译的弊端逐渐为人所知,在计算机普及开来的时期,也有有心之人作出过对应的努力。晴窗中文伴侣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晴窗中文伴侣开发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汉化Photoshop,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功能。因为所有的翻译都只针对Photoshop这一款软件,因此翻译效果比较理想。这一做法开了国内软件翻译专门化的先河。后来,那些公用型的翻译软件,如东方快车、金山快译等,纷纷推出针对单个软件的汉化包。虽然在文章翻译方面仍然是质量不高,但是基本满足了国人当时所需要的软件界面正确汉化的需要。这样一来这些翻译软件的生命力也得到了强化。现在虽然东方快车已经基本销声匿迹,但是金山快译依然没有彻底消亡。
3、翻译辅助工具
翻译辅助工具可以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狭义上的翻译辅助工具特指各类CAT软件,如Trados,Deja Vu,以及雅信等专门的CAT软件。广义上的翻译辅助工具还包括各类词典软件,如金山词霸、灵格斯等,甚至还包括所有能在翻译过程中提供便利的软硬件设施。狭义工具面对的市场较小,用户也少得多,所受关注程度较低,人们对它的认识也不充分。而广义的翻译工具则大多数接触到翻译的人都有接触到。但同时,正因为如此,很多人认为计算机辅助翻译就是利用词典查单词,然后其余翻译操作都是在word里面进行。这样的做法,只是利用了计算机作为一种强大工具的一小部分功能。而我们在实际翻译使用翻译辅助软件的时候,真正最有用的还是翻译记忆功能,Bowker将翻译记忆定义为一种用于储存原文及其译文的语言数据库。对于记忆库的更新与运用,才是翻译辅助工具最大的作用。
翻译辅助工具,作为一种有用的实用翻译工具,在中国翻译工作从事人员的普及这一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国内大众译者CAT能力的局限
翻译辅助软件在国内的认知程度非常低,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内广大从事业余翻译的人员对其认识严重不够,而且在计算机运用能力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欠缺。这些方面,都从不同程度上制约着计算机辅助翻译在国内的推广运用。
1、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欠缺
在国内有一种倾向,即学哪个专业的人,往往就只学跟本专业相关的知识,而非本专业的知识,则一律不在意。这样就导致了英语专业的具有一定的翻译能力,却往往缺乏足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而无法良好运用CAT软件。而计算机专业的往往又不具备足够的翻译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平时只会使用各种各样的管家软件来安装程序,对计算机运行的其他情况一无所知。比方说,安装Trados这款翻译辅助软件的过程中,需要系统中预先安装有Net Framework 3.5运行库,而在国内,Win XP的使用者依然很多。在安装过程中,系统会因为没有该运行库而报错。很多人会因为这一点而连软件都装不上。
而且,从现实情况来看,依然有很多译者在计算机的一般操作上存在困难,比如打字速度慢,或者系统操作不灵便等等。这样也会导致翻译的过程中影响速度,最终导致效率的降低,以至于还没有传统的翻译方式快。
2、对翻译辅助软件认识上的欠缺
在实际生活中,一听到计算机辅助翻译,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想法:“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是不是就是机翻?这种翻译根本要不成嘛。”或者有些人的想法是:“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这根本就不能翻译,还要自己一句一句去翻?没用嘛。”这两种想法都是很典型的。
究其原因,还是没有能够充分认识机器翻译(MT)与计算机辅助翻译(CAT)之间的区别。虽然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 MT)和计算机辅助翻译(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 CAT)统称为计算机翻译,但二者的概念有着很大的区别,使用场合和效果也都不同。然而,在国内,不仅仅是一般的大众,即使是有些从事翻译或是翻译研究的人也没能分清楚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很多人依然一听到计算机辅助翻译,就觉得是机器翻译。这种认识严重制约了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普及。
就目前的情况看来,除了部分专业译员以外,很多翻译人员都因为认识不够,所以未能充分有效的利用好计算机辅助翻译。即使是一些使用翻译辅助工具的人,在如何有效使用电子翻译工具上接受的培训不够或者远远不够,绝大多数是自己摸索或者向同行学习的。
3、手工作坊式的翻译习惯
在实际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做翻译的方式依然是传统的“手工作坊式”。即打开两个word窗口,查着词典翻译,和最原始的翻译方式相比,仅仅只是不再是手工作业而是键盘作业、以及不再翻纸质的词典而是查电子词典而已。这种方式在效率上来说,只是节省了翻词典以及写字的时间而已。
而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虽然现在众包翻译已经逐渐流行起来,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译者仍然是进行的各种手工作坊式的翻译操作,而翻译的质量则参差不齐。这种情况在各类汉化组中经常出现。往往是有新的电影或者新的游戏出来了,汉化组要进行翻译的时候,负责的人将文本解析出来,然后就以word文件的形式发送到各翻译人员手上。而翻译人员拿到文本以后,直接打开word就在里面进行翻译。如果文本数量少还好说,如果文本数量一多,这样翻译了一大堆以后,校对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大麻烦。而且往往从事这类翻译的一大部分是纯属出于热情,如果是经验比较丰富的汉化组还好,若是一些不太常翻译的或是新成立的汉化组,往往只是把任务简单分配下去了事,像是术语表之类的前期工作都不知道要进行。这样翻译出来的效果往往不会理想。也有一些汉化组在招募翻译人员的时候,对于招来的人员没有严格要求,很多时候他们自己连文本都未必读得懂。他们的翻译工作方式就是,把要翻译的内容扔进Google翻译里面,让Google进行机翻,然后再大体上凭感觉进行文本的调整,然后一个汉化包就这么完成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往往翻译出来的内容会到处布满各种错误,让人无法卒读。
当然,类似的问题并不只是在这种纯业余爱好的翻译活动中才会出现。本人前些时候从朋友处接到一个翻译任务,进行一些政府文件的翻译。委托方提供了某省某市的中文文件及英文译本进行参照。在使用Trados导入生成记忆库的时候发现,这位译者的翻译明显是手工作坊式的处理。一个“资金来源”这个词,一共出现三次,这三次的翻译都不统一,而实际上这三处的译文本该是统一的。其余的各类小错误也非常多。这份政府文件的译文出现这么大的差错,只能希望作为受众的亚洲开发银行,能够理解中国的翻译现状了。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除了比较专业的翻译公司及翻译从业人员以外,很多小型的翻译公司及翻译人员都未能摆脱这种传统手工作坊式的翻译模式,这是中国翻译行业的一个令人担忧的现状。当然,如果能够注意并努力去改善这种现状,其发展潜力也是巨大的。
四、结论
纵观计算机辅助翻译这些年来在国内的发展,可以说依旧是不尽如人意。虽然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但是公众对计算机辅助翻译的认识,依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很多人的认识依然停留在机器翻译的程度上,而刚刚摆脱了机器翻译这种认知程度的人,往往又难免陷入“计算机辅助翻译无用论”的深潭。因此,计算机辅助翻译在中国的发展仍然可以说是步履维艰。如果不能充分认识到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性质以及价值,那么中国的翻译界,仍然会有广大的译者采用着传统的翻译方式,重复着效率低下的手工作坊式翻译。因此,从这一点看,加强对于MTI专业学生在这方面的培训教育,确是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蒋勇.论电子翻译时代翻译能力的现状与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2(11)19-21.
[2] 陆艳.众包翻译应用案例的分析与比较[J].中国翻译, 2013(3)56-61.
[3] 骆幼丁.CAT in Cyberspace——浅谈网络时代的计算机辅助翻译[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21)173-175.
[4] 钱多秀.计算机辅助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5] Bowker,L.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 Technology: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M].Ottawa: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2002.
[6] Lagoudaki,E. Translation Memories Survey 2006:Users perceptions around TM use[Z].Proceedings of ASLIB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ranslating and the Computer 28. London:Aslib,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