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二次提问对犯罪心理测试检出率的贡献

2016-05-17 14:03何春春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6年5期
关键词:检出率

何春春

摘要复合式二次提问是采用不同测试方法对同一被测者进行两次提问。通过采取复合式二次提问的方式,记录被测人所做出的反应,并对被测人行为数据、反应时、生理指标等数据进行分析,达到辅助侦查的目的。复合式二次提问在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中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提高犯罪案件的检出率,识别被测人是“表里如一”还是“表里不一”,为刑事犯罪侦查、解决民事纠纷和重点岗位的人才录用提供支持。

关键词犯罪心理测试;复合式二次提问;检出率

分类号D917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6.05.004

对于谎言的识别,古今中外经历了从古法的嚼米断案到生理多导仪测试技术,从信奉神明裁判的神驴断案到现代科学的事件相关电位测试技术(ERP)、眼动追踪技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不断在实践中进行探索。

在犯罪心理测试(Criminal detection test)中,主要的测试方法是隐秘信息测试(Concealed Information Test,CIT) 和准绳问题测试 (Control Question Test,CQT)(Rosenfeld,Cantwell, Nasman, Wojdac, Ivaanov, & Mazzeri, 1988)。准绳问题测试法是通过对被测人在相关问题和准绳问题回答的反应强度进行比较,来判定被测人是否在相关问题上说谎(张广涛,王力,2014)。在CQT测试中,若被测者对相关问题的反应显著高于准绳问题,则认为该被测者了解案件信息。隐秘信息测试又称犯罪情节测试(Guilty Knowledge Test,GKT),即用于检测被测者是否知晓案件相关的隐秘信息的一种测试方法。CIT测试通过编制涉及案件信息的相关问题和与案件无关的问题,对被测者进行测试。涉及案件信息的相关问题和无关问题对于无辜者而言并无不同,但知晓案件情节信息的被测者在相关问题和无关问题上的反应则会存在差异,因此CIT测试方法能够快速、有效地识别出涉案人员。但这也是CIT测试方法在实践应用中难以突破的瓶颈,因为CIT测试方法的有效性取决于案件的隐秘信息,一旦案件的隐秘信息不再隐秘,即案件隐秘信息被污染,如在实践中“一传十、十传百”或被媒体报道等,采用CIT测试方法则难以区分涉案者和知情者,从而导致假阳性出现。

假阳性即犯罪心理测试中出现的虚报反应;假阴性则是漏报反应。漏报率高,说明较多的人“通过了”测试,在公安实践中则表现为较低的检出率,犯罪者可能会因假阴性侥幸通过测试,而未受到法律的制裁。

为了提高犯罪心理测试的检出率,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不断改进测试技术、完善测试方法、在原有实验范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同时也针对具体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改进。本研究则从复合式二次提问的角度入手,探究复合式二次提问对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检出率的贡献,以及复合式二次提问在实践中的应用。

1二次提问

“二次提问”,根据不同的测试方法可以分为单一式二次提问和复合式二次提问。单一式二次提问,即在犯罪心理测试中,对被测者进行提问并记录其生理反应值,完成第一次提问后,将提问顺序随机变换后进行第二次提问,并记录第二次提问的生理反应值,比较对同一问题,被测者在回答第一次提问和第二次提问时的生理指标的差异。与单一式二次提问不同,复合式二次提问则是利用不同的测试方法,分别对被被测者进行第一次提问和第二次提问。

单一式二次提问在犯罪心理测试中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CQT测试和CIT测试大多采用单一式二次提问,主要是因为单一式二次提问能够有效地减少新异性刺激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实践中,被测者大多是第一次接受犯罪心理测试,对测试的紧张、抵触情绪在测试初期较为明显。其次,在公安实践中,被测者往往与案件审理结果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被测者会因为担心测试结果对本人不利而紧张、焦虑。因此,在实案测试中,测试人员通过改善测试环境、进行侧前访谈等方式,缓解被测者的紧张情绪,最大限度地减少新异性刺激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单一式二次提问就是减小新异性刺激简单而又有效的方法,可以减少在刑事侦查中案件测试出现假阳性的概率,保障无辜的人不受到刑事追究,保证司法的公正性。

与单一式二次提问不同,复合式二次提问是采用不同测试方法对同一被测者进行两次提问,因此是不同测试方法的复合。例如,先通过量表的方式对被测者进行第一次提问,然后就相同的问题利用多导仪对被测者进行第二次提问。本研究旨在探究复合式二次提问对犯罪心理测试检出率的贡献,以及复合式二次提问在实践中的应用。

2被试及工具

被试为30名在校大学生,男生18名,女生12名,年龄18~22岁,均为右利手。被试裸眼或矫正视力正常,身心健康,无生理或精神方面疾病,近期未服用兴奋类或镇静类药物,测试前均未饮酒。被试参与本测试均为无偿自愿。

通过量表的方式对被测者进行第一次“提问”,并记录被试的回答按键以及反应时,然后再利用生理多导仪在第一次“提问”题目中抽取一部分对被试进行第二次提问,同时记录被试的回答及其生理指标的变化,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第一次“提问”是利用Stim软件呈现语句刺激,被试通过按键对语句进行回答,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提问”“回答”。

3结果与分析

笔者以随机抽取的8名被试为例,被试随机编号为P1、P2、P3、P4、P5、P6、P7、P8,对其行为数据、反应时、多导仪生理值分析如下。

从行为数据的角度,被试对于同一问题第一次“提问”的回答与第二次提问的回答的一致情况,见表1。表中“1”表示被试第一次提问与第二次提问回答不一致,即“表里不一”,“0”则表示被试第一次提问与第二次提问回答一致,即表里如一。例如,被试P1在第一次提问“你会在背后说别人坏话吗?”时,回答“是”,反应时为917ms,而在生理多导仪测试的第二次提问中,当主试向其提问“你会在背后说别人坏话吗?”时回答却是“否”,皮电强度为663,综合反应强度为506。由此推断,被试P1对于问题“你会在背后说别人坏话吗?”在第一次提问与第二次提问时回答不一致,本研究称之为“表里不一”,因此在表1中标记为“1”。

从行为数据的角度来看,对于较为敏感的问题,如涉及到个人隐私或者社会评价会因此而降低的问题,做出表里不一回答的被测者比较多。例如问题“你会羡慕别人拥有的财富和权利吗?”表1的8名被测者中有7名做出了前后不一致的回答;对于问题“你会为了他人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吗?”则有6名被测者做出前后不一致回答,即做出了“表里不一”回答。而对于较为中性的问题,即不具有价值倾向性的问题,大多被测者都做出了表里如一的回答,如问题“你会勇于面对困难、挫折与失败吗?”8名被测者均做出了前后一致的回答;“你会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吗?”只有1名被测者前后回答不一致。

从反应时的角度,对于同一问题,比较“表里如一”回答被试的反应时与“表里不一”回答被试的反应时的差异,由表2可知,对于个别问题,如“你担心他人欺骗自己吗?”,表里如一回答者的反应时为2501ms,表里不一回答者的反应时为2416ms,表里如一回答者的反应时较长。但是大部分的问题,表里不一回答者的反应时比表里如一回答的反应时长。表里不一回答者的总体平均反应时为2342ms,而表里如一回答者的总体平均反应时为1541ms。

笔者分析,导致表里如一回答者与表里不一回答者的反应时有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一方面,表里不一的被测者在做出回答时需要抑制内心的答案,同时还要编造一个答案,这个行为本身是需要消耗被测者的认知资源的(林静,2012);另一方面,题目的设置也很关键,对于较为中性的问题,其反应时在表里如一回答者与表里不一回答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如“你会把事情拖到最后去做吗?”“你会尊重他人的自由与权利吗?”然而,对于具有敏感性、倾向性的问题,反应时在表里如一回答者与表里不一回答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如“你会在背后说别人坏话吗?”“你愿意承认自己犯的错误吗?”

从综合反应强度的角度,对于同一问题,比较“表里如一”被测者的综合反应强度与“表里不一”被测者的综合反映强度的差异,结果见表3。表3中对于问题“善待困难、挫折与失败”“表里不一”被测者的综合反应强度为0是因为该题被测者均为前后一致回答,没有前后不一致的回答,故“表里不一”回答综合反应强度为0。由表3可知,对于大部分题目,“表里不一”被测者的综合反应强度比“表里如一”被测者的综合反应强度较低。“表里不一”被测者的平均综合反应强度为2705,而“表里如一”被测者的平均综合反应强度为38918。综合反应强度是对皮肤电、呼吸、血压图谱的综合评判,是协助案件侦查审理的重要依据(王红娟,2015)。

4讨论

结合被测者的行为数据、反应时以及综合反应强度来看,行为数据显示前后不一致的被测者在第一次提问时的反应时较前后一致的被测者的反应时长。当问题以量表的方式进行提问时,被测者是以一种不为第三人所知的方式作答,被测者可以更加“随心所欲”地回答问题,而对于第二次提问,主试面对面地对被测者进行发问,被测者的回答突破了“不为第三人所知”的界限,当所问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价值倾向性或关乎被测者自身的社会评价时,被测者需要“斟酌”自己给出的答案是否会导致其社会评价因此而降低,因此反应时较表里如一回答者高。当被测者对第二次提问进行回答时,表里不一回答者的皮电值显著高于表里如一回答者。

综上,与单一式二次提问相比,复合式二次提问不仅可以从横向上分析被测者对于不同问题的行为数据以及生理值变化规律,还能从纵向比较被测者对于同一问题采取不同测试方式的差异。这样横向与纵向交叉的方式更有助于在实践中提高案件的检出率。

5复合式二次提问在犯罪心理测试中的应用及问题

复合式二次提问在实践中的应用具体如下:第一,有助于提高刑事犯罪侦查的检出率,减小出现假阴性的概率;第二,在民事纠纷中,复合式二次提问有利于快速、有效地识别出说谎者,还原事实;第三,可应用于重点工作部门、工作岗位的人才录用以及在职期间的考核测试。不同的工作部门、工作岗位对求职者的专业技能甚至人格特征有着不同的要求。有的工作需要求职者“表里如一”,而有的工作则需要求职者“表里不一”,复合式二次提问则有利于选拔出更适合特定岗位的求职者。

复合式二次提问有助于提高犯罪心理测试的检出率,但是在实践应用中,仍存在一定难题,具体如下:首先,复合式二次提问对主测人员的专业要求更高,主测人员需要同时熟练掌握几种不同的测试方法,把握好不同测试方法之间的兼容性;其次,复合式二次提问需要更高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两种测试方法的结合,对于测试前的准备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测试时间也会相应地延长,测试效率降低;第三,复合式二次提问有助于对大量人员进行筛查,但是对于重点人员测试的检出率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应用瓶颈。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解决。

参考文献

林静(2012). 认知负荷对 CQT 测试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师范大学.

王红娟(2015).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研究综述. 法制与社会, (14), 11-12.

张广涛, 王力(2014). 浅谈刑事案件中心理测试 (多导仪测试) 技术的假阳性. 法制与社会, 28, 129-130.

Rosenfeld, J. P., Cantwell, B., Nasman, V. T., Wojdac, V., Ivanov, S., & Mazzeri, L.(1988). A modified, event-related potential-based guilty knowledge tes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42(1-2), 157-161.

Abstract

Composite secondary test uses different testing methods on people tested by a same question twice,and record

the testees physiological response, data of the behavior,reaction time and physiological indicators,then analyze the data, for purpose of criminal investigation. The composite secondary questions used in criminal psychology test coul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detection rate, and identify whether the people tested is “oneface” or

“doubleface”. Thus provide support for criminal investigation, civil disputes and recruiting.

Key words: criminal psychology test; composite secondary test; the detection rate

猜你喜欢
检出率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大面积脑梗塞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及检出率研究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抗核抗体谱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价值分析
高频超声检查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腕关节早期病变检出率的影响
河南省部分地区猪源大肠杆菌耐药基因floR、CTX-M、mcr-1 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成都地区犬细小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脊椎转移瘤的X线平片、CT及MRI诊断对比分析
2017年第1季度7种猪传染病实验室监测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