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对农民工应对方式的影响研究

2016-05-17 00:58渠立松梁崇昊陈婧妍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6年5期
关键词: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农民工

渠立松 梁崇昊 陈婧妍

摘要为探讨农民工的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使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554名农民工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工社会支持在月收入状况、城市工作时间上存在差异;农民工积极应对方式的平均分低于我国常模;农民工积极应对方式在婚否上存在显著差异;农民工社会支持与积极应对方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家庭支持维度与积极应对方式间不相关,朋友支持维度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其他支持维度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且其他支持对积极应对方式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支持;应对方式

分类号C912.6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6.05.006

1问题提出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郭荣朝, 2004)。如何使外来人口融入当地社会,使其安居乐业,始终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虽然我国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农民工所面临的社会环境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诸如生产生活环境差、择业差别待遇、权益屡受侵犯、负担不断加重、社会保障缺位、教育培训滞后、子女就学无门、受社会歧视等问题,使得广大农民工成为城市社会中最辛劳但地位最低的弱势群体。本文希望通过研究社会支持对农民工应对方式的影响,使农民工可以更好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危机,并为进一步探讨干预措施以提高农民工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11国内有关农民工社会支持的研究现状

一般认为,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是人们赖以满足他们社会、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家庭、婚姻、朋友、同事和社会机构的汇总;另一类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也就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和理解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在本研究中,社会支持主要是指农民工主观感受到的支持,即领悟社会支持,分为三个维度: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刘冬梅, 2005)。

目前,国内对农民工社会支持的研究可分为理论政策层面的探讨和社会支持网的研究。第一,在农民工社会支持理论政策方面,李良进、风笑天(2003)的研究提出了城市农民工社会支持系统的理性模式构成,从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几个方面说明了具体的操作方式。目前,理论层面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农民工社会保障的问题,具体包括对于能否把农民工纳入保障体系的争论,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具体运作方式的探索等。第二,在农民工社会支持网方面的研究主要遵循社会网研究的基本模式,从结构和过程两方面着手,前者重在静态描述网络规模和构成,后者重在动态地分析网络建构策略和技巧。比如,翟学伟(2003)分析了农民工社会流动和职业流动主要依靠以血缘地缘建立的内群体的原因;曹子玮(2003)讨论的是农民进城以后建立起来的异质性较高的工具性网络和网内的资源对农民工的支持问题,并分析了这种再建构网络得以生成和维持的原因。第三,在农民工的社会支持问题方面,比如,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农民工工伤保护问题等,这类研究大多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进行。

12国内外有关应对方式的研究现状

应对方式又称应对策略,具有不同的分类及维度。Lazarus(1966)将应对方式分为情绪指向应对和问题指向应对。前者指降低或管理情绪反应的应对,后者指改变引起压力的问题应对;肖计划将应对方式分为解决问题、合理化、求助、自责、幻想、退避六个维度;

Lazarus认为应对有四种形式,即采取积极行为、回避、攻击和听之任之。而后他又将应对划分为:情绪型应对,如采取措施缓解紧张情绪等;认知应对,如重新评价应激源等;行为应对,如攻击、回避等(Lazarus, 1966)。

姜乾金等人(1993)把应对作为个体的一种特质进行研究,并将应对方式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类。为了解农民工面对应激事件所采取的应对方式,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指导和心理咨询,本文将采用此种分类进行研究。

Antonovoky(1979)将应对分为情绪型应对和问题型应对。情绪型应对是以帮助个体恢复情绪平衡为特征,问题型应对是以直接缓解或消除应激源为特征。Kobasa(1979)把应对分为退行型应对和转换型应对,退行型应对是指用否认、回避或倒退等行为方式逃离应激源,转换型应对是指个体将某种紧张状态转换成对个人是有益的、被社会允许的表现形式。Nusbaum(1980)在婚姻问题的研究中通过对十六条项目组成的“婚姻问题应对类型问卷”的调查结果作因子分析,得出四种类型的应对方式:合理化、寻求外界帮助、乐观主义的行为和继续冲突。之后,他通过对2299名芝加哥成人的应对行为进行研究提出日常生活中的三种应对类型:对所感知的应激源采取直接行动、合理化或回避、接受现实而不采取任何行动。Billings和Moos(1981)将应对分为有积极的认知应对、积极的行为应对和回避应对三种类型。其中积极的认知应对指的是个体希望以一种自信有能力控制应激的乐观态度来评价应激事件,以便在心理上能更有效地应对应激;积极的行为应对指的是个体采取明显的行动,希望以行动解决因应激而带来的心身问题;回避应对指的是个体企图回避主动对抗或希望采取间接的方式,如过度饮食、大量吸毒或吸烟等方式缓解与应激有关的情绪紧张。

综上所述,已往有关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比较多,成果也很显著。但是,也存在着几点局限与不足:第一,在研究内容上,已往的研究更多的是对农民工社会支持的探析及社会支持体系研究,研究农民工的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的文献还是比较少;第二,在研究对象上,已往有关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研究大部分是针对大学生、老师和老年人等一般群体(欧阳常青, 2001),以特殊群体(农民工或者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作为被试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文旨在研究农民工的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以下几个假设:

猜你喜欢
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应对方式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社区心理学视角
山东体育学院术科教师职业压力的调查研究
社会支持与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关系
浅谈如何应对讲解员的职业倦怠期
飞行员心理健康与工作压力和应对方式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感恩、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试论高职志愿者的职业指导及社会支持对策
《一课》中教师娜迪亚悲剧形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