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国是 谏箴言

2016-05-16 15:07
绿色中国 2016年4期
关键词:公益林医养耕地

关于推进”医养居”融合老龄化服务发展的建议 山西团郭新志代表等

案由:

对于老年人而言,生活照料与医疗护理需求如影相随并与日俱增,而中国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自成系统,互不衔接,老年人的养老照料和医疗康复服务需求无法获得综合性对待。老年人一旦患病,就需要在家庭“六化”现象日趋严重的背景下,走“医养居”融合之路成为中国养老模式的必然选择。“医养居”融合养老模式主要涵盖服务主体、服务客体、服务内容、服务传递方式和管理机制五个方面的要素。随着老年人口的增长,推动医疗卫生资源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成为化解老年群体护理难题的有效途径。

分析:

目前中国60岁以上人口超过2亿,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不断增加。2011年3月发布的《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指出,到2016年,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超过4000多万人,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5%。然而,目前“医养居”融合养老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服务主体参与不足,服务传递方式有待完善;服务客体界定不清,服务内容单一僵化;政府多头管理,政策扶持落实难等。在养老机构中,配备有简单医疗室的机构不足六成;而配备康复理疗室的机构不到20%。22.3%的养老机构既没有单独的医疗室,也没有专业医护人员;农村情况最为严重,其中西部农村60%以上的养老机构缺少专业医护人员。医疗资源和绿色健康养老资源之间的多方式结合,使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立并完善“医养居”融合服务模式迫在眉睫。

建议:

1、增强环保意识,提供食疗药膳、自然顺势的科学生活方式。增强公众环保意识,为老龄化制定相关健康方面有系统保障的检查预测、预防、治疗等政策,合理配制资源,用制度加大宣教科学生活、食疗药膳、自然顺势,保障我国所有长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老有所终”,尽早启动定期检查预测、优先预防、积极治疗机制。

2、加强医保政策支持力度,降低医保报销的制度门槛,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要列入医保定点范围。放开病种限制,针对养老人群各种慢性病及高龄失能老人需要长期住院的现状,研究制定符合养老机构实际的医保报销制度,实现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便捷对接。

3、推进医疗和养老机构“联姻”。鼓励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联合运行,支持各级医院与养老机构建立对口支援机制,定期选派名医坐诊,建立养老机构危重病人的转诊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手续,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满足老年人在养老院的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目前,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量普遍不足,造成资源浪费,可与养老机构开展深度医疗合作,利用闲置床位和医疗资源提供养老服务。部分二级医院也可以转型为养老护理院。

4、整合各方资源兴办医养融合服务机构。政府的力量毕竟有限,必须大力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市场,不断完善对医养融合服务机构的政策支持,包括投融资政策、土地供应政策等。

5、注重医养融合方面的人才培养。建立“居家养老”护理、护工、家政、安保的培训机构,构建远程医疗服务体系,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实现医疗康复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养老服务健康产业走上科学、专业、规范、社会化的道路。

关于加大生态公益林、生态湿地补偿标准的建议 湖南团向平华代表

生态公益林是指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或生态状况极为脆弱,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提供森林生态和社会服务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重点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其保护建设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国土生态安全,也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权益,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做好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正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由:

1、补偿标准偏低。全国生态补偿不平衡,虽然有些省今年已提高补偿标准,但大部分地区公益林效益补偿标准过低,例如龙潭河水库有的变成了湿地,需要补偿,但森林覆盖标准的补偿太低了,为每年每亩20元左右,扣除各级公共管护支出,实际补偿更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居民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但是如果我们不想方设法的增加农民收入就只会“守着青山讨米”。最近频发野生大象、野猪伤人、伤车的事故,我们人类受到了动物的威胁,主要是保护青山的成本太昂贵了,树不能砍,树不能卖,一尺大的圆松木就能卖几百元,但是人民不能卖,从而导致有的甚至要求不拿钱要去砍树,严重挫伤了林农管理公益林的积极性,给生态公益林长期保护造成一定的困难和压力。其次,山区为保护生态,工业和其他产业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普遍经济落后,区域发展不平衡越来越大。

2、补偿主体单一。公益林生态补偿制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钱”的问题。而“钱”的问题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在于补偿主体过于单一。现行公益林生态补偿制度的补偿主体仅局限于政府,而对于生态效益的受益人以及相应污染制造者没有支付相应费用的要求。我国相关法律还规定:公益林不能进行商业性采伐。封山育林后,林农实际收入难以提高。

3、补偿标准缺乏灵活性。统一的补偿标准有利于公平原则,使所有的生态公益林经营者得到统一的补偿,但单一的补偿标准忽略了不同地域、不同植被、不同经济发展区域的特殊性,没有满足因区域、区位、林种、林分质量等不同而客观上要求补偿标准有所差别的需求,造成事实上的不公平。

综上所述,我建议:

1、提高现行补偿基金标准。林业生产仍是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林农的林木一旦界定为公益林,在经营、采伐等方面将受到诸多限制。虽然财政实施了补偿,但由于物价上涨、资产升值等因素,公益林补偿与同等林地条件的商品林收入差距依然很大。建议适度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重点要将森林生态补偿的比重,向欠发达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水系源头地区和自然保护区倾斜。建议现阶段补偿标准平均至少应每年每亩50元,今后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适时逐步增加补偿标准,达到与经营商品林效益相当的水平,逐步缩小商品林与公益林的收入差距,提高林农参与公益林建设的积极性。

2、扩大国家级公益林实施范围,公益林作为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和外部性很强的公共产品,地方公益林生态效益与国家级公益林同等重要。为保证林区林农长期稳定发展,建议中央财政加大对革命老区、经济不发达地区生态建设支持力度,不再区分国家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统一按一定标准给予补助。

3、建立多元化的补偿主体,多渠道、多层次地筹集融资。解决生态公益林建设资金,如果只靠财政资金无法满足生态公益林建设的需要,就要建立起社会受益、政府负责、全民参与的投入和补偿机制,为生态公益林建设获得稳定资金来源。

4、建立多层次的补偿标准,合理分配生态补偿金。根据区域生态的重要性和脆弱性,并综合考虑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森林质量、植被种类、管护难度等因素,对现有生态公益林进行分类补偿。打破现行的“一刀切”的分配方式,实行生态补偿金随林分类型而动态调整的补偿政策。

5、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是生态补偿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众多部门和广大农户,需要在政府统一协调下多部门通力协作才能完成,建议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兑现率、森林管护落实率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内容。

6、尽快完善公益林管理政策。鼓励林农开展公益林的非木质利用,发展林下多元经济,充分发挥公益林生态和经济效益。建议允许当地主管部门按照一定比例提取森林管护费用,用于组织护林队伍对外出务工林农的公益林区集中管护,统筹安排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补植补造、森林保险等工作,确保管护实效。

关于尽快开展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的建议 安徽团李爱青代表等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土壤在粮食安全、水安全、能源安全、减缓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气候变化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我国土壤最大问题是家底不清。一是全国到底有多少土壤被污染不是很清楚。2014年4月,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总的超标率为16.1%。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仅有一些概括性的信息,其污染范围、地点、污染类型及严重程度等信息并不翔实,点面积过大,16平方公里才一个调查点。经多年累积,我国土壤污染带来的健康风险已经凸显,因污染导致的诸如镉大米、砷超标等食品安全问题,时常见诸网络和报端,增加了公众对土壤污染的担忧。土壤一旦被污染,“菜篮子”、“米袋子”将会受到威胁。目前我国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土壤已经出现污染问题,给种植业造成隐患。二是耕地质量不是很清。虽然2014年12月,农业部发布了《关于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的公报》,其中评价为一等至三等的优良耕地仅占总面积的27.3%,而评价为四等至十等的中等及劣质耕地的占比为72.7%。但有质量保证的耕地数量与分布不是十分清楚。三是基本农田耕地数量不准确。随着各地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上农民建房与采矿导致耕地变化等原因,使现有的农田与耕地数量不准确,如国务院2012年批复的《安徽淮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确定该市2020年的耕地保有量为266万亩,而2010年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确认该市实有耕地面积仅为255万亩,两者相差11万亩,其主要原因是该市为矿区采煤塌陷所至,及待核销。目前该市已累计塌陷土地34.25万亩,预计2020年还将新增塌陷13.5万亩。

现在通常使用的土壤数据,大多还是上世纪80年代初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的数据。建议尽快开展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

一是查清土壤污染情况。近30多年来是我国土壤变化最大的时期,反而没有很详细的数据。土壤污染底数不清,是影响各地开展防治工作的重要原因。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等特点,多数情况下看不见、摸不着,一旦被污染,治理代价甚至比水、空气污染治理更大。现在我国经济、技术等条件都比过去强,因此,应开展第三次土壤普查,摸清每一片土壤的污染状况,建立全国土壤污染数字化档案,统一管理,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和保护。我国土地资源紧张,要合理地利用,对不同污染程度的土地,可以采用不同的利用方式,边利用边修复。

二是查清基本农田耕地数量与质量。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城市的扩张,原来的一些基本农田与耕地早已不在,通过土壤普查实事求是核定基本农田耕地面积,去掉一些不实数量。同时明确耕地的质量与分布,便于确定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保证国家18亿亩耕地红线,为全国建设旱涝保收的标准化农田提供基础信息,也为“藏粮于地”,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定提供决策依据。当前尤其要通过普查精准确定资源趋紧型耕地和环境恶化型耕地。经过年年种植,地下水资源超采,土地肥力下降,土壤盐碱度增加的地方可以称为资源趋紧田地,如华北平原和黄淮一些地区由于地下水超采,已经形成“地下水漏斗”,可减少耗水量大作物的种植面积,推广抗耐旱作物或品种,或者划出一定比例休耕。而在许多地方,由于肥料投入过量或失衡,超出土壤环境的容纳能力,导致质量恶化,重金属污染,生态退化等耕地环境问题,则可利用“不同作物养分需求比例不同”的原理调节等改善土壤质量。

猜你喜欢
公益林医养耕地
医养结合护理模式对多病共存老年患者自护能力及生存质量的作用
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军令状” 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基于互联网医疗的居家智慧医养结合服务场景
龙泉七成公益林实现信息化管理
浅谈关于我国公益林管理的初步思考
国家级重点公益林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加快疏通医疗体制梗阻
让公益林保护利用有法可依
我国严禁擅自填湖“造耕地”
刘贵芳和总理谈了谈“医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