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益性社团作为高校社团的一种,是大学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高校公益社团在提升学生能力素质、吸收辐射社会、凝聚社团力量方面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广泛实现。然而,在发展中高校公益性社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通过打造横纵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增强学生社团自主性, 加强社团干部队伍建设、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及制度建设等举措,来保障高校公益性社团对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
关键词:高校公益性社团;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高校公益性社团是以具有相同公益目标和公益理念的大学生自由结成、自我管理,根据章程自主开展社会公益活动的学生社团。高校公益性社团在培育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改进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模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公益性社团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践行着公益,在向全社会展现了大学生的蓬勃朝气和崇高情怀的同时,也暴露出高校公益社团存在的问题,影响着高校公益事业的推行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高校公益性社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提升学生能力素质
大学教育应该是能力素质教育,学生的能力素质养成应当是学生借助一定的渠道将教师课堂的教学转化为自我的自觉行动。高校公益社团活动是学校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大学生多方位发挥自我才能的平台。大学生参加公益社团就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学生社团这种载体将公益社团文化融入大学生心中并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和认知的一部分。通过自我教育、自我锻炼,内心深处不符合学校社团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不良行为就会被克服、摒弃,而优良的一面就会得到加强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二)吸收辐射社会
高校是社会组织中的一个重要细胞,它必然要与社会产生联系而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一方面,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必然要影响到高校公益社团文化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进而规范和影响社团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另一方面,高校公益社团文化反过来又有辐射功能,学校是传播精神文明的场所,通过校园精神的影响力和培养,高校社团文化的各种信息能及时向社会扩散,不断为社会主流文化的建设起推进、示范和导向作用。
(三)凝聚社团力量
大学生公益社团有着学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公益社团能将众多来自不同院系的学生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向心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和拼搏竞争意识。社团的力量凝聚功能主要通过社团活动和社团文化体现出来。首先,每个社团是依靠一定形式的活动才得以维持,脱离了有效的活动,该社团也就丧失了向心力。其次, 社团活动依靠每一成员自我才华的有效展示,成员将自我行为自觉地置于社团大的活动之中,服从和服务于社团活动,从个人为社团所做的行为感受到社团的肯定,进而激发为社团贡献的心理,团队协作意识由此形成。最后,通过社团成员的有效活动而形成的社团文化对大学生养成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作用。
(四)使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广泛实现
思想政治课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学生在课堂中通常是被动接受者,难以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而高校公益社团能有效弥补课堂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这些缺陷。通过服务社会、奉献爱心的学生公益社团活动,学生可以将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很好地了解他人、了解社会,增强社会公益意识,为社会贡献一己之力。高校公益社团在长期公益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不仅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和外延,而且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
二、加强高校公益性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一)与时俱进,打造横纵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打破以往由学生会到班级为主的纵向封闭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横向搭建公益社团这一平台,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但具有共同公益理念的学生组织到一起,把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作为德育有效的载体,使学生思想得到提高,能力得到锻炼,个性得到张扬,特长得到发挥,横纵结合,增强辐射性,全方位推进德育工作。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形成人人参与活动,处处是课堂的教育氛围,因材施教,多角度、多层次的培养人才,从而符合知识经济对人才全方位的要求。
(二)增强学生社团自主性, 加强社团干部队伍建设,保证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参与能力的发挥
让学生自主管理,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社团干部是社团的核心,他们的水平影响着社团活动的方向、质量、作用甚至命运。可尝试将学生党建工作主动覆盖到社团,即采取一名党员联系一个社团的形式,考察该社团内各个入党积极分子,再由入党积极分子分工联系其他普通学生,以社团为单位将学生紧密联系起来,统一受该社团挂靠单位党支部管理,形成“树干”、“树枝”相互依托的“发散型党建工作模式”,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校园文化组织中的全覆盖。
(三)加强社团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及制度建设
一方面,对于部分需在校内聘请相关指导教师的社团而言,应根据社团的定位、发展方向,结合校内教师的实际情况,聘请相关指导教师,这样,通过师生的经常交流,学生便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指导教师的影响,对学生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起到一定作用。另一方面,部分无法在校内找到合适人选担任指导教师的社团,可以考虑在高校周围的社区聘请对社团发展有益并热心于社团工作的相关专业人士,在经高校对其思想政治素质与专业情况审核通过后,担任社团指导教师。同时,高校应加强制度建设,注重对校内外社团指导教师的培训考核、工作激励等。
【参考文献】
[1] 黄文彬.李琪.倪炜. 以公益社团为载体的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探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01)
[2]夏勇子. 必须强化高校社团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交通职业教育,2012,(02)
[3]李晓兵,颜洁丽.论高校社团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05)
[4]周林,姚乐,邱丹丹等. 关于高校社团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作用的思考[J], 卫生职业教育,2010,(14)
作者简介:
刘程,女,1988年10月生,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科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