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茂新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内服联合中药面膜外敷治疗寻常性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146例寻常性痤疮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观察组:73例,给予中药复方内服及中药面膜外敷治疗;对照组:73例,给予西药口服和窄谱蓝光照射治疗。治疗6周后,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美容满意度及治疗前后血清指标(血清Toll样受体-2、肿瘤坏死因子-α、睾酮、雌二醇)。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美容满意度分别为80.8%、11.0%、89.0%,对照组分别为54.8%、21.9%、69.9%,观察组疗效、美容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指标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痤疮患者,中药复方内服联合中药面膜外敷能够改善血清炎症因子及激素水平,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寻常性痤疮;中药内服;中药面膜;临床疗效;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758.7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6)03-0072-03
寻常性痤疮是由于性腺内分泌失调、毛囊微生物感染或者角质化等多种因素导致的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面部、额部、背部等的丘疹、结节、囊肿等。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寻常性痤疮好发于青少年,且面部为其主要发病部位,皮疹消退后易遗留有碍面部外观的瘢痕,影响美容,导致22.5%的患者会出现情绪低落,27.4%的患者会出现自卑心理。目前,西医对于痤疮的治疗方法较多,如服用抗雄性激素、抑制皮脂腺分泌的药物,光动力学疗法等,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且不良反应较多,2010年1月-013年1月,笔者科室采用中药复方内服联合中药面膜外敷治疗寻常性痤疮患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就诊的146例痤疮患者为研究对象,符合《皮肤性病学(第八版)》及《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制定的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西医及中医诊断标准,面部有皮损,Pillsbury分类法皮损程度属于Ⅱ~Ⅳ度;②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能够定期复查;③年龄14~45岁。排除标准:①职业性痤疮、药物性痤疮、面部过敏性皮炎、瘢痕体质、光敏性湿疹患者;②严重肝、肾、心、脑等原发性疾病患者,或患有精神病不能合作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④近4周内采用药物等方法进行治疗,对中药过敏者。
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每组73例。观察组:男性45例,女性28例,年龄18~39岁,平均(30.1±5.44)岁,病程2个月~8年,平均(3.09±1_72)年,Pillsbury分类法皮损程度:Ⅱ度21例,Ⅲ度34例,Ⅳ度18例;对照组:男性42例,女性31例,年龄39~73岁,平均(56.7±14.6)岁,病程3个月~7年,平均(3.01±1.79)年,Pillsbury分类法皮损程度:Ⅱ度23例,Ⅲ度35例,Ⅳ度15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中药复方内服联合中药面膜外敷治疗。具体给药措施:中药内服方为丹参、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各10g,黄连、黄芩、连翘、天花粉、芦根各9g,苍术、白术、茯苓、猪苓各6g,甘草3g,水煎200ml,1剂/日,分2次服用;中药面膜为中药内服方打粉,过80目筛,用温水调成糊状涂抹于面部,15~30min/次,2次/周。
对照组:给予窄谱蓝光照射及西药内服。窄谱蓝光:波长405~420nm,15~30min/次,2次/周;维胺脂胶囊(锦州九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25mg/粒)口服,2粒/次,2次/日。
1.3 观察指标
治疗6周后,比较两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血清Toll样受体2、肿瘤坏死因子-α、睾酮、雌二醇水平及美容满意度。
1.3.1 疗效评价标准:痊愈:皮损完全消退或比原有皮损数目减少≥90%;显效:60%≤皮损比原有皮损数目减少<90%;有效:20%≤皮损比原有皮损数目减少<60%;无效:皮损比原有皮损数目减少<20%。
1.3.2 血清指标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入组后,于清晨采取空腹肘静脉3ml。凝血60min(20℃~25℃)后,离心(4000r/min)取血清,-80℃存储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指标,ELX-800型酶标仪购自于BIOTEK公司,试剂盒购自于上海恒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3 美容满意度量表:共包括10个问题,采用4分制评分(1=不满意;2=基本满意;3=比较满意;4=非常满意),总分为40分。总分≤20分表示不满意;总分21~26分为基本满意;总分27~33分为比较满意;总分34~40分为非常满意。总满意率以基本满意+比较满意+非常满意计。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指标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疗效、不良反应及满意度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者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6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8%,对照组为54.8%,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11.327,P=0.001),见表1。两组患者均未见肝、肾功能损害,皮肤、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均在可耐受范围内。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0%,对照组为21.9%,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3.191,P-O.037),见表2。对于两组治疗无效的患者,继续给予红光照射或红蓝光联合照射。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指标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2.3 两组患者美容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满意度为89.0%,对照组为69.9%,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8.223,P=0.004),见表4。
3 讨论
据统计,寻常性痤疮在青少年中的发病高达70%,且病程缓慢、易于复发、多发于面部,严重影响面部美观,给患者身体及心理等造成较大影响。西医认为,内分泌因素、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微生物感染、免疫学因素等在痤疮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西医在给予光疗等物理疗法的基础上,多给予减少皮脂分泌、抑制皮脂腺导管上皮过度角化,促进上皮细胞分化和正常角化过程,采用维A酸类药物进行治疗,但是研究表明,长期的西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且患者容易出现各种不良反应。本研究中,采用窄谱蓝光照射联合维胺酯胶囊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54.8%、瘙痒、疼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9%,与文献报道相一致,进一步证实了西医治疗痤疮的局限性。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药由于多靶点、多途径发挥治疗作用,被逐渐用于痤疮的治疗,其中将中药内服与中药外敷联合的“内外合治”方法使用最为广泛,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中药治疗痤疮具有较好的效果。中医学认为,痤疮属于中医学“粉刺”、“酒刺”、“肺风”范畴,其主要病机为饮食不节、劳累过度导致肝郁气滞血瘀,内生湿热,湿热循阳明经上蒸于面而发痤疮,而内服方药中丹参、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黄连、黄芩、大黄、连翘清热解毒、泻火,天花粉、芦根清肺胃之热、生津润燥,茯苓、猪苓、苍术、白术健脾燥湿利水,全方合用,共奏清热活血、利湿疏肝,故而疗效确切。此外,研究表明,黄芩、天花粉等多味中药具有美白抗病毒、美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等作用,外敷能够预防面部病毒感染、炎症及过敏性浮肿等的发生,“内外合治”既为调理脏腑功能打下基础,又能缓解面部症状,因此,本研究中观察组满意度为89.0%,对照组为69.9%,有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证实了“内外合治”用于痤疮治疗具有较好效果。
研究表明,皮脂腺的发育和分泌功能直接受雄激素的支配,性激素分泌异常会导致皮脂分泌过多,痤疮患者血清及皮损局部的雄激素、雄激素受体水平比正常人高,此外,痤疮丙酸杆菌、马拉色菌等病菌感染也是痤疮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病菌感染会使Toll样受体-2水平升高,通过一系列级联效应,激活炎症反应,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因子,使毛囊壁损伤破裂、毛囊皮脂腺导管过度角化,形成粉刺、炎症丘疹。文献报道,丹参中丹参酮能够过降低内酸睾丸酮水平、发挥雌激素样作用,黄芩、黄连等对痤疮丙酸杆菌等多种细菌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因此,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Toll样受体2等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指标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中医“内外合治”改善血清指标,使其逐渐趋于正常,是其发挥治疗作用的重要机制。此外,本研究中,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0%)低于对照组21.9%,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内外合治”用于治疗寻常性痤疮安全性较高,但是本研究样本量较小,且未对远期疗效进行研究,因此,临床上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对于寻常性痤疮患者,中药复方内服联众中药面膜外敷能够改善血清炎症因子及激素水平,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编辑/李阳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