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俏俏,孙慧
(1.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46;2.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9)
近年来,对产业集聚的研究,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而目前我国资源型产业集聚由于缺乏科学的发展观念指导,忽视升级与转型,对资源开发采取“有水快流”政策,致使资源提前枯竭,从而使得资源型产业集聚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各种经济、环境和社会等矛盾聚集爆发.因此,探索资源型产业集聚与制造业产业集聚转型升级路径,对比分析两种产业集聚转型升级路径的异同,为促进现有集聚升级,以及为各个地区的集聚战略、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聚特征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做了许多努力.在产业集聚特征方面的研究包括:(1)将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对产业集聚特征进行研究.Krugman运用空间基尼系数对美国百余个制造业的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度,发现过半行业的集聚现象明显[1].Amiti对部分欧盟国家工业行业1968-1995年的集聚程度进行了测算,认为制造业在该研究期内的专业化程度呈不断上升趋势[2];(2)将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技术水平、不同资源密集度进行行业细分,分析不同类型细分行业的集聚特征.Devereux,Griffith和Simpson研究了英国制造业的集聚水平,发现电子通信产品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等高技术产业的集聚度低于纺织业、皮革制品业等低技术产业[3].在产业集聚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包括:(1)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Marshall指出了形成产业集聚的三种力量:一是劳动力市场共享,二是中间产品投入以及专业化的服务市场,三是企业间的知识溢出[4].Boudeville的区位理论引入了“增长极”这一概念,将增长极理论的经济空间维度扩展到地理空间维度,认为经济空间还包括了不同经济现象相互之间的地理区位关系[5];(2)基于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Henderson认为经济地理因素的差异是影响不同区域工业集聚的重要因素,他通过构建城市规模模型证明了拥塞效应的存在,其研究结论证明规模经济是有限的,其外部性随着规模的扩大而减弱,拥塞效应与集聚水平成负相关关系[6].
由于我国与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产业集聚问题有着其特殊性.因此,本文以资源型产业集聚和制造业集聚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研究.
运用EG指数和区位熵指数测度资源型产业、传统制造业和中高技术制造业1资源型产业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13个细分行业.传统制造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造纸和纸制品业等7个细分行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包括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9个细分行业.的集聚程度,通过对资源型产业和制造业集聚的集聚水平、集聚态势、变动趋势及其空间分布的特征性事实描述,试图从集聚水平的变化中寻找不同类型产业的集聚规模和布局特征.
衡量产业集聚水平有多种方法,包括行业集中度指数(CRn)、空间基尼系数(Gini系数)、赫芬达尔指数(H指数)、哈莱-克依指数(HK指数)、EG指数、区位熵指数等[7−10].由于各指数分析问题的侧重点不同,本文选取EG指数测算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2不包括台湾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下同.资源型产业、传统制造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各分行业的集聚程度,将研究视角指向各细分行业;选取区位熵测算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资源型产业、传统制造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各整体产业的集聚水平,将研究视角指向地区.
(1)EG指数
按照Ellison and Glaeser对产业集聚度的划分标准,可将行业分为三类:第一类是EG指数≥0.05的高集聚度行业,表示该行业在地区上的分布聚集程度最高;第二类是0.02≤EG指数<0.05的中集聚度行业,表示该行业在区域上的分布较平均;第三类是EG指数<0.02的低集聚度行业,表示该行业没有明显地方化现象.
(2)区位熵指数(由于篇幅所限,集聚度测算方法的公式省略.)
本文采用地区各行业总产值来分别计算资源型产业与制造业的集聚程度.
根据EG指数计算出中国2005-2014年13个资源型产业、7个传统制造业、9个中高技术制造业的集聚度,分析三种类型产业的集聚态势.
(1)不同类型产业集聚程度存在差异(见图1),从平均值来看,中高技术制造业集聚度(0.052 4)最高,但变化率(0.61%)最低;资源型产业集聚度(0.041 2)居中,变化率(-2.33%)次之;传统制造业集聚度(0.031 5)最低,但变化率(-4.01%)最高.中高技术制造业属于高集聚度产业,资源型产业及传统制造业属于中集聚度产业.
(2)不同类型产业内不同行业的集聚水平及其变化率存在较大差异(见图2).在13个资源型产业中,中集聚度行业的占比最高(46.15%)、高集聚度行业的占比次之(30.77%)、低集聚度行业的占比最低(23.08%);集聚水平下降的行业有8个,占比为53.85%,平均降幅为5.03%,其中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的降幅最大,下降了13.05%,集聚水平上升的行业有5个,占比为46.15%,平均增幅为5.35%,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的增幅最大,上升了11.99%.
在7个传统制造业中(见图3),中、低集聚度行业的占比均为42.86%,高于高集聚度行业的14.28%;集聚水平下降的行业有5个,占比为71.43%,平均降幅为5.42%,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的降幅最大,下降了6.38%,集聚水平上升的行业有2个,占比为28.57%,平均增幅为4.93%,其中饮料制造业的增幅最大,上升了9.65%.
在9个中高技术制造业中(见图4),高、中、低集聚度行业的占比均为33.33%;集聚水平下降的行业有4个,占比为44.44%,平均降幅为3.33%,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的降幅最大,下降了5.03%,集聚水平上升的行业有5个,占比为55.56%,平均增幅为4.94%,其中医药制造业的增幅最大,上升了7.67%.
图1 2005-2014年资源型产业、传统制造业、中高技术制造业EG指数及平均值
图2 2005-2014年资源型产业各细分行业EG指数平均变化率
图3 2005-2014年传统制造业各细分行业EG指数平均变化率
图4 2005-2014年中高技术制造业各细分行业EG指数平均变化率
根据区位熵的指数计算出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5-2014年资源型产业、传统制造业、中高技术制造业的集聚度,分析三种类型产业集聚的空间布局,为进一步考察三种类型产业的集聚特征与空间分布状况,文章进一步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板块1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十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六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十二省区市,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进行研究.
(1)从产业集聚的空间分布来看,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资源型产业集聚省份(13个)多于中高技术制造业(7个)多于传统制造业(6个);资源型产业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占比为46.15%),中高技术制造业与传统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占比分别为85.72%和66.67%).
(2)从产业集聚的空间变化趋势来看,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中高技术制造业集聚度呈下降趋势的省份(15个)多于资源型产业(12个)多于传统制造业(10个),其中呈扩散趋势的中高技术制造业与资源型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东北地区(两型产业在东部、东北地区呈扩散趋势的省份占比分别为53.33%和75%),传统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占比为70%);传统制造业集聚度呈上升趋势的省份(21个)多于资源型产业(19个)多于中高技术制造业(16个),其中呈集聚趋势的传统制造业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占比为42.86%),资源型产业主要集中在西部、中部地区(占比分别为47.37%、31.58%),中高技术制造业在东、中、西部的集聚趋势较为均衡.
可见,资源型产业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并且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型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高,而东部地区的资源型产业则呈扩散趋势;传统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但该地区的传统制造业有扩散趋势,而西部地区的传统制造业集聚趋势加强;中高技术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虽然该地区部分省份的中高技术制造业有一定程度的扩散趋势,但扩散趋势不明显,且东部其他省份、中部、西部地区均存在中高技术制造业集聚趋势增强的现象.
本文在对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后选取相关指标,并考虑数据可得性,运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探寻2005-2014年中国资源型产业、传统制造业、中高技术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
1.变量选择
根据相关文献和理论[11−15],选取以下变量指标:(1)产业劳动力密集度(LABOR),(2)主要矿产基础储量(MINEREL),(3)产业规模经济(SCALE),(4)产业技术投入强度(TECH),(5)地方保护主义程度(REGION),(6)产业出口程度(EXPORT).
2.模型设定
本文依据面板数据的特征和需要检验6个影响因素,将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的计量模型设定为如下形式
其中,j表示产业,t表示年份.AGG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即由EG指数测算的产业集聚水平.λ是时间不变的产业效应,µ是产业不变的时间效应,θjt是其他可能起作用但是没有被模型捕获的因素.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运用Stata12.0软件分别对2005-2014年中国不同类型工业集聚,即资源型产业集聚、传统制造业集聚、中高技术制造业集聚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估计结果经Hausman检验,选择随机效应模型.
(1)不同类型工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的实证检验
对于资源型产业来说,矿产资源储量(MINEREL)、产业技术投入强度(TECH)和地方保护程度(REGION)三个因素对产业集聚产生显著影响,而其余变量不显著(见表1).矿产资源储量和地方保护程度两个变量分别在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下对资源型产业的集聚程度形成正向作用,两个变量每增加1%,资源型产业的集聚程度将分别提高0.017 6%、0.011 9%;产业技术投入强度变量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对资源型产业的集聚程度形成负向作用,该变量每增加1%,资源型产业的集聚程度将降低0.221 5%,产业技术投入强度变量的变化方向与理论假说不一致,表明产业技术投入强度越低,资源型产业的集聚程度反而越高.
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其集聚程度受到产业劳动力密集度(LABOR)和出口程度(EXPORT)两个因素的显著影响,而其余变量均不显著.两个变量分别在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对传统制造业产生正向影响,两个变量每增加1%,传统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将分别提高0.002 0%和0.003 1%.
表1 不同类型工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对于中高技术制造业来说,其产业集聚的显著影响因素包括产业技术投入强度(TECH)、地方保护程度(REGION)和出口程度(EXPORT)三个因素.其中地方保护程度对中高技术制造业的集聚水平形成负向影响,与理论假说相悖,其余两个变量均促进了中高技术制造业的集聚,两个变量的变化方向均与理论假说一致.具体地,产业技术投入强度和出口程度均在5%的水平下显著为正,两个变量每增加1%,中高技术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将分别提高0.147 7%、0.107 3%;地方保护程度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负,该变量每增加1%,中高技术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将下降0.063 2%.
由此可见,资源型产业和中高技术制造业集聚影响因素的显著变量个数多于传统制造业,即便是同一变量,对不同类型行业集聚的作用方向和影响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
(2)回归结果及分析
表2给出了不同类型工业产业集聚的显著影响因素及其系数值.通过表2可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结论:
表2 不同类型工业集聚的显著影响因素及系数值
第一,不同类型工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虽然模型设定了6个影响工业集聚的解释变量,但回归结果显示,没有一个行业6个变量都能够通过显著性检验,资源型产业和中高技术制造业集聚的显著影响因素较多,均为3个,分别是矿产资源储量、产业技术投入强度、地方保护程度和产业技术投入强度、地方保护程度、产业出口程度;传统制造业集聚的显著影响因素最少,为2个,分别是产业劳动力密集度、产业出口程度.由于各类型产业特征和性质不同,因此影响因素各有不同.
第二,从解释变量角度看,有的变量影响范围广,对多数行业产生显著影响,而有的只对个别行业产生影响.产业技术投入强度、地方保护程度和产业出口程度的影响面较大,对两个类型产业集聚有显著影响,其中产业技术投入强度和地方保护程度对资源型产业和中高技术制造业有显著影响,产业出口程度对传统制造业和中高技术制造业有显著影响;劳动力密集度、矿产资源储量分别仅对传统制造业、资源型产业有显著影响;规模经济对于任何类型产业的集聚均未产生明显的作用;没有任何一个变量同时对三种类型产业产生显著影响.
(1)不同类型产业集聚程度存在差异,总体来看,中高技术制造业集聚度最高,属于高集聚度产业,其中化学纤维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集聚特征尤其明显.资源型产业集聚度次之,属于中集聚度产业,产业内属于高集聚度的4个细分行业均为采掘业,分别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传统制造业集聚度最低,但仍属于中集聚度产业,其中纺织业的集聚度最高.
(2)从产业集聚程度的平均变化率来看,中高技术制造业的集聚度平均变化率最低,说明总体上该产业的区域集聚最为稳定;集聚水平下降行业的平均降幅为3.33%,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的降幅最大,下降了5.03%;集聚水平上升行业的平均增幅为4.94%,其中医药制造业的增幅最大,上升了7.67%.资源型产业集聚度平均变化率居中;集聚水平下降行业的平均降幅为5.03%,其中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的降幅最大,下降了13.05%;集聚水平上升行业的平均增幅为5.35%,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的增幅最大,上升了11.99%.由于传统制造业的准入门槛低,导致其产业集聚度平均变化率最高,区域集聚最不稳定;集聚水平下降行业的平均降幅为5.42%,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的降幅最大,下降了6.38%;集聚水平上升行业的平均增幅为4.93%,其中饮料制造业的增幅最大,上升了9.65%.
(3)从产业集聚的空间分布来看,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资源型产业集聚省份(13个)多于中高技术制造业(7个)多于传统制造业(6个).资源型产业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并且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型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高,而东部地区的资源型产业则呈扩散趋势;传统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但该地区的传统制造业有扩散趋势,而西部地区的传统制造业集聚趋势加强;中高技术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地区,虽然东部地区部分省份的中高技术制造业有一定程度的扩散趋势,但扩散趋势不明显,且东部其他省份、中部、西部地区均存在中高技术制造业集聚趋势增强的现象.
(4)不同类型工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实证研究发现,没有一个产业6个变量都能够通过显著性检验,即便是同一个变量,对不同类型产业集聚的作用方向和影响程度也不同.对于资源型产业来说,以矿产资源储量表征的自然资源禀赋及地方保护程度是其形成集聚的关键影响因素,产业技术投入强度是阻碍其集聚的重要因素;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产业劳动力密集度、产业出口程度是促进其集聚的显著影响因素;对于中高技术制造业来说,促进其形成集聚的主要因素是产业技术投入强度和产业出口程度,阻碍其形成集聚的主要因素是地方保护程度.
参考文献:
[1]Kugman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483-499.
[2]Amiti M.Specialization patterns in Europ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Veterinary Medical Association,2003,222(6):775-781.
[3]Devereux M,Griffith R,Simpson H.“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Production Activityin the UK”[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4,34(5):533-564.
[4]Marshall A.Principles o f Economics[M].New York:MacMillan,1920.
[5]Boudeville J B.Problems of Regional Economic Planning[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66.
[6]Henderson J V.Efficiency of Resource Usage and City Size[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86,19(1):47-70.
[7]Baldwin R E,Martin P.Agglomeration and Regional Growth[J].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2004(4):2671-2711.
[8]刘修岩,邵军,薛玉立.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地级城市数据的再检验[J].南开经济研究,2012,(03):52-64.
[9]Carlino G.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in Metropolitan Manufacturing[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79,19:363-73.
[10]贺灿飞,潘峰华.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成因与趋势[J].南方经济,2011(6):38-52.
[11]吴三忙,李善同.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J].财经研究,2010(10):4-14.
[12]孙久文,郭琪.新形势下的制造业空间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1(6):5-12.
[13]张同升,梁进社,宋金平.中国制造业省区间分布的集中与分散研究[J].经济地理,2010(10):4-14.
[14]孙慧,朱俏俏.中国资源型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01):121-130.
[15]周锐,孙慧,张志强.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新疆十五个地州市碳排放效率评价[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1(3):369-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