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唯为 金云峰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上海 200092
城市休闲空间发展理念下公园绿地设计方法研究*
马唯为金云峰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发展更加注重城市化品质的提升以及以人为本城市化理念的体现。在此背景下,许多城市都提出了休闲空间发展理念,旨在连接、整合城市开放空间,统筹空间资源。文中对公园绿地设计方法的研究突破性地跳出了固有的从公园绿地内部出发、“就事论事”进行研究的思维模式,把视野延伸到与之有密切关联的城市规划层面中,在城市发展的大格局下重新审视公园绿地的角色地位,以此为基础更新公园绿地设计方法。
关键词:风景园林,公园绿地,休闲空间,设计方法,设计要素
考虑到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公园”、“城市公园”等词汇并非国标中所明确规定的对象,不同的语境下存在有多重含义,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和歧义,为保证本研究的科学性和实际可操作性,本文将研究对象确定为《CJJ/T85-200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的G1类“公园绿地”,具体包括G11综合公园、G12社区公园、G13专类公园、G14带状公园、G15街旁绿地在内的所有公园绿地[1]。
随着城市发展指导理念的转变,城市发展不再单纯追求GDP增长,而把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生活品质和居民生活的幸福感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城市都提出了城市休闲空间发展理念,将“大众休闲文化”作为城市发展“新的推动力”,内化于城市转型与发展进程之中。城市休闲空间发展理念是以城市开放空间为基础,以地域文化价值发掘为内容、人本需求满足和城市发展质量提升为目标的空间资源统筹发展模式。其理念的关键在于“连接”和“整合”城市开放空间,同时提出规划设计需要协调统筹周围环境因素,在保证城市环境完整性不被破坏的基础上提升城市整体形象[2]。这将公园绿地、城市和人之间的关系联系得更为紧密,使公园绿地的内涵不再仅限于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和为大众提供活动场地,同时也将其视为创造城市休闲空间的重要载体和提升都市区竞争力的“软区位因子”,赋予了当下公园绿地“功能复合”的属性。然而文献调研显示,在城市休闲空间发展理念背景下进行的公园绿地研究较为欠缺,大众并未充分了解当前公园绿地的意义和内涵,关于公园绿地设计方法的研究也鲜有突破。设计方法研究的滞后直接导致设计理论与项目实践的脱节,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难以为公园绿地项目的实施提供实际指导作用。因而本文试图从城市发展角度入手,对当下公园绿地在城市中的地位和具有的意义进行分析,分析当前的公园绿地设计方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公园绿地设计方法的革新寻找突破口。
1 当下公园绿地设计方法
1.1 公园绿地设计方法类型剖析
查阅当前国内有关公园绿地设计方法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大量文献都是基于《CJJ/T85-200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G1公园绿地下的公园绿地子类逐一进行设计方法的研究。而笔者认为,在城市休闲空间发展理念下对公园绿地设计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应提出符合当下环境需求的公园绿地设计类型,其原因可概括为以下3点:首先,按照《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对公园绿地的划分,综合公园是区别于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单列出来的,然而城市休闲空间发展理念下公园绿地承载了诸多环境需求,基本都具有综合性的功能属性,使综合公园与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等公园绿地之间的概念界线越来越模糊;其次《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主要针对的是公园绿地的形态和位置,而社区公园和专类公园则是针对公园绿地的功能,在研究公园绿地设计方法时需要从同一视角出发对不同设计类型进行区分;第三,当下出现了一些“新型”公园绿地,如滨水公园、雕塑公园、湿地公园等,体现出新的时代背景和大众需求赋予公园绿地的新功能和新内涵。因此本文认为,应跳出《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的框架局限,结合城市休闲空间发展理念背景,重新对大众对公园绿地的需求进行梳理,进而从公园设计角度提出符合环境要求的公园绿地设计类型。
1.2 公园绿地设计方法的研究视角
目前公园绿地设计方法的研究视角主要从公园绿地内部出发,按其特征可分两类:一类从公园绿地内的实体要素——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出发,认为公园绿地内最基本的组成要素是植物、水、地形、建筑等,深入剖析各要素的特点并逐一提出设计方法;另一类主要对公园绿地的平面形态及空间布局作深入研究,将公园绿地内各自然和人工要素抽象概括为点、线、面、体,基于美学和大众行为心理对公园绿地设计方法进行研究。而笔者认为城市休闲空间发展理念下公园绿地具有“功能复合”的属性,这就需要紧密联系公园绿地内不同要素,通过对不同要素组织关系的整体性研究来寻求满足当下环境需求的公园绿地设计方法。
2 城市休闲空间发展理念下公园绿地的内涵
2.1 生态环境需求
公园绿地作为保护本土植物和维护生物生存繁衍的载体,对于保护优化城市环境、创造低污染的生态环境有着突出作用。一些公园绿地项目选址于工业废弃地不仅成为棕地修复的一种手段,也为这些衰败地区重新注入了新的活力[3]。
2.2 生活环境需求
在城市休闲空间发展理念下,公园绿地在开发过程中也更加注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沟通过程,利用公园绿地开发的契机加强公众参与,统筹协调不同利益群体形成共识,在协调过程中调整公园绿地的发展方向,使其成为休闲空间发展理念下有效的城市管理工具[4]。
2.3 城市发展需求
在城市休闲空间发展理念下公园绿地成为改善城市整体环境的有效途径,通过连接和整合原本散落的城市开放空间和破碎的城市景观,纳入城市绿地体系,形成连续、网络化的环境要素综合体[5]。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通过保护性开发来挖掘城市空间的潜力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公园绿地对于城市发展而言有着重塑城市竞争力、提升人才和资金吸引的作用,是城市重要的“软区位因子”。
3 公园绿地设计方法
3.1 公园绿地设计类型
根据上述内容可以得知,城市休闲空间发展战略下公园绿地需要同时满足生态环境需求、生活环境需求和城市发展需求3个层面的需求。不同公园绿地对于这些需求的满足有不同程度的偏重,使其在具有一定共性特征的基础上具有独自的特色。侧重满足同一需求的公园绿地具有一定的相似特征,对其设计方法可以统一研究。本文根据公园绿地所要满足的休闲需求,将公园绿地的设计类型划分为自然生态型公园、运动休闲型公园、滨水游憩型公园和文化纪念型公园(表1)。
表1 公园绿地设计类型
3.2 空间组织模式及策略
本文对于公园绿地设计方法的研究主要分空间氛围把握和意向要素选择2个步骤,对不同公园绿地设计类型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
3.2.1 宏观把握,确定理念
不同的公园绿地设计类型所要带给人们的空间感受是不同的。采用大视角审视不同公园绿地设计类型的空间特点,把握其所要表达的空间氛围,是选择设计要素的基础。不同场地条件赋予了自然生态公园不同的自然生态资源,同时不同的地域环境又造成人们自然观的差异。
在自然生态型公园景观空间的设计过程中,需把握人与自然的深层关系,结合地域文化背景,提炼大自然中不同要素之间的组织关系和结构特征,对其进行抽象式概括,获取自然最本质、最简单的表达形式,重现自然界景物空间环境。
休闲运动型公园在空间设计时应注重运用独特的思维与理念,将休闲信息隐喻其中,借助环境心理学创造出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空间,促进人际交流,带给人们丰富的休闲体验[6]。
滨水游憩型公园的景观空间不仅要表现城市滨水性生态特征,还需要充分尊重城市滨水文化内涵和人性化需求,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水、自然、文化和人4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通过把握城市滨水带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滨水带和文化传统的关系、滨水带和人的关系,对地域生活背景和生活形态进行提炼和概括,创建能够体现滨水风貌环境特征和历史文化环境特征的景观空间和生活图景。
文化纪念型公园着眼于对历史发展过程的继承和延续,其空间要反应历史变化过程中各个时期自然和社会发展变迁在人们潜意识中留下的烙印,这当中包括了行为方式、心理结构、审美意识等多方面因素,通过提炼梳理既有景观和历史意向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形式结构将这种关系还原到设计对象和现实环境中,建立历史场景与现代生活的连续性,将历史文化和价值推移到现实中。
3.2.2 组织要素,营造空间
所有的景观都是通过景观设计要素来实现的。公园绿地设计要素是构成公园绿地的基本结构层面,对于抽象的公园绿地的设计方法研究需要通过对公园绿地设计要素的研究来具体实现。城市休闲空间发展理念下,公园绿地的基本设计要素也在发生转变,公园绿地无法仅仅依靠抽离周边环境的单体要素设计来创造富有体验性的景观空间[7]。本文提出城市休闲空间发展理念下公园绿地的设计要素需要进行更新,应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植物、水体、地形等单体要素的组织模式上,以此作为公园绿地新的基本设计要素,借由这些设计要素表达设计意图。根据公园绿地的形态构成,将公园绿地的设计要素分为具有节点意义的点状设计要素和具有轴线意义的线状设计要素。相对而言,点状设计要素相对静态而线状设计要素相对动态。结合不同公园绿地设计类型的空间特点,分别对点状设计要素和线状设计要素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设计原则以营造扣人心弦的情感空间。
对于自然生态型公园而言,要素的设计可以通过运用微缩简化法、拆解组合法和抽象概括法描摹中国自然山水形态。点状设计要素可通过组合片石、树木、水体叠加地形来创造,山的轮廓,林木的颜色,水面的涟漪,记忆中若有似无,寻求内藏于集体潜意识之中的山水审美观的共通之处[8]。线状设计要素可通过抽象概括或直接描摹自然路径,把握路径的收放以及路径与林木、水体的关系。通过这样的设计手法所造之景为中国自然山水的归纳与升华,迎合了中国人尽在不言中的情感逻辑。
休闲运动型公园不仅需要提供人们日常活动、交流所需的设施和场地,其空间还需营造出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氛围,注重将人的活动内容与形式与置身其中的场所感相协调[9]。在对点状和线状要素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将构筑物和设施与周围环境的组织方式,结合不同的形态、色彩、质感创造出丰富的体验。
滨水游憩型公园最具特色的是滨河线性空间,它也是滨水游憩公园的信息连续集中带。通过线状设计要素可以创造出或人工或自然的滨水空间,帮助人们组织方向感和距离感,同时也满足人们返朴归真的休闲需求[10]。除了是人们滨水游憩之地,滨水游憩型公园也是人们沉思冥想、寻觅旧日记忆的的场所,在设计点状要素时可考虑运用“乡土设计”方法,寻找场地的地域特征,使所创造的空间能融合地域文化环境和滨水生态环境。
文化纪念型公园的空间主要体现质朴、隽永并富有韵味的文化氛围,因而首先需要分析挖掘场地的历史脉络和遵循的历史时代特征。可采用类推的设计方法对点状和线状设计要素进行布局和尺度与格局的推敲,以简洁的设计手法创造出深邃意境[11];同时秉持批判性的继承态度,对历史原型的精髓进行借鉴,突破原有闭锁沉闷的、空间拥挤的局限性,最终在公园空间的精神格调上体现出历史文化的朴素、宁静、明洁与自由。
4 结语
本文对公园绿地设计方法的研究模式较之既有研究有很大突破,它跳出了固有的从公园绿地内部出发研究其设计方法的思维定式,把视野延伸到与之有密切关联的城市规划层面中,视公园绿地为城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到其意义和内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城市一样也是处在一种发展状态中,目的在于使公园绿地的设计能与城市发展理念有效衔接,赋予其时代内涵。
注:本文曾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年会作交流。
参考文献
[1]CJJ/T85-200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刘建.发展休闲产业提高城市竞争力[J].当代经济,2008(5):36-37.
[3]金云峰,周聪惠.绿道规划理论实践及其在我国城市规划整合中的对策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2(3):4-12.
[4]李潇.德国“区域公园”战略实践及其启示:一种弹性区域管治工具[J].规划师,2014,30(5):120-126.
[5]金云峰,刘颂,李瑞冬,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子系统”规划方法研究[J].中国园林,2013(12):56-59.
[6]易可倩.基于知觉体验的社区公园空间设计研究[D].湖南: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
[7]金云峰,周晓霞.上海近现代公园的海派特征[J].园林,2007(11):34-36.
[8]金云峰,俞为妍.基于景观原型的设计方法:以浮山“第一情山”为例的情感空间塑造[J].华中建筑,2012(10):92-95.
[9]金云峰,简圣贤.泪珠公园:不一样的城市住区景观[J].风景园林,2011(5):30-35.
[10]于崧,张翼飞,张少良,等.低碳经济背景下城市滨水绿地开发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3,44(11):147-154.
[11]金云峰,项淑萍.原型激活历史:风景园林中的历史性空间设计[J].中国园林,2012(2):53-57.
A Study of Design Method for Public Parks under the Concept of Urban Leisure Space Development
Ma WeiweiJin Yunfeng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cities pay more attention to promoting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and reflecting the people oriented concept in its development. Under this context, many cities have raised the concept of urban leisure space development, aiming at connecting and organizing urban open spaces and integrating resources. The study on the design method for public parks broke through the past stereotype thinking pattern that only focused on the inner part of public parks and take the fact as fact way for study and instead extended the horizons to the urban planning level which has close connections with public parks. By reviewing the role and status of park spaces in the larger context of urban development, the design method for public parks was updated.
Key words:landscape architecture, public park, urban leisure space, design method, design element
DOI:10.3969/j.issn.1672-4925.2016.01.013
作者简介:马唯为,硕士,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与工程技术、公园绿地与开放空间,E-mail: mdoublew@126.com通信作者:金云峰,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景观学系副主任,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与工程技术、公园绿地与开放空间、中外园林与现代景观、风景旅游区保护与更新,E-mail: jinyf79@163.com
*基金项目: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重点项目研发基金, 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主与开放课题(课题编号:2015KY06)
收稿日期:2015-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