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能秋
近年来,贵州省岑巩县把石漠化治理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全县上下拿出敢啃硬骨头的精神,因地制宜,大力开展石漠化治理,向“地球癌症”宣战,点石成金,让一片片不毛之地变成“花果山”。
被称为“地球癌症”的石漠化,是西南岩溶地区最严重的生态问题,长期以来成为难以攻克的生态顽疾。地处黔东边陲的岑巩,就是典型的岩溶地区。
岑巩县思阳镇大榕村甘家寨组居住着28户114名村民,2012年6月29日凌晨,一场山体滑坡让这里几乎毁于一旦,好在村民及时撤离,才未造成人员伤亡。村民甘龙根说,许多年前,百姓以伐木砍柴为生,导致石漠化加剧,光秃秃的石山无法涵养水土,当地常年旱涝交替,一些岩石经常滚落,造成了山体滑坡。
岑巩县辖11个乡镇80个村23万人,境内有大小河流33条,岩溶区域占全县国土面积的20%多,大约有近10万人生活在石漠化区域。如何加强石漠化治理,如何攻克“生态顽疾”?这是岑巩面临的一道难题。
2008年5月,岑巩县正式启动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被列为全国100个试点县之一,从此岑巩翻开了石漠化治理的新篇章。
为推进石漠化治理工程,岑巩县制订了《关于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项目管理办法(试行)》,采取项目带动、地方财政匹配、群众参与等方式,分三期工程对辖区内所有石漠化山地进行综合治理,范围包括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草地建设、草食畜牧业发展、坡改梯以及小型水利水保配套工程等,由林业、农业等部门共同负责工程的具体实施,全面打造绿色生态岑巩,在全县吹响了石漠化治理的号角。
近年来,在石漠化治理工程中,岑巩县科学编制了《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贵州黔东南分区岑巩县区域经济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1-2020)》,并通过了省、州审核。同时,把退耕还林、财政扶贫开发、油茶生产等项目有机整合,将资金捆绑使用,推进了石漠化治理工程的实施,以石漠化重灾区的大有、凯本、天马等乡镇为中心,以点带面,向边远山区逐步扩散。对治理区域进行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和种植牧草,以大力发展油茶、茶叶、楠竹、精品水果等经济林建设为主,对适宜养殖的区域,组织群众种植牧草发展养殖业。
“别小看我这些油茶,今年初次挂果后,就实现创收近1万元。”看着生长茂盛的200余亩油茶,岑巩县羊桥土家族乡姚寨村夏炎高兴地说,真心感谢石漠化治理扶贫项目的扶持,让昔日的不毛地成了现在的“花果山”,如果明后年达到盛果期后,每年创收60万元应该不成问题。
通过实施石漠化治理与产业扶贫相结合,岑巩还有许许多多像夏炎这样的受益户,目前,全县注册山地家庭农场100家,发展标准化养殖454户。
“以前这片荒山除了杂草外,什么都不生,感谢政府的扶贫项目,让我对这片荒山实施石漠化治理,建成了翠红李基地,既绿了青山,实现创收,又带动旅游、农家乐等次生产业发展。”2011年,岑巩县思阳镇岑丰村村民龙家松了解到国家加大对石漠化的治理力度后,果断投资30余万元,对野牛塘的不毛之地进行整治,种植翠红李500余亩,同时还带动群众种植水蜜桃200亩。
如今,龙家松的翠红李基地长势良好,一到春天,山上桃花红、李花白,甚是惹人喜爱,引来大批游客观光赏花,进入生产期的翠红李不仅可年创收60万元以上,还能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农户增收。
近年来,岑巩县围绕石漠化治理,整合林业、扶贫、农业等项目资金1.9亿元,在石漠化区域建成思州柚基地4万亩、茶叶基地近4万亩、油茶基地3.6万亩、蔬菜花卉基地1.2万亩、特色种养殖基地3.5万亩、水蜜桃基地1.2万亩、工业原料林及楠竹基地1.1万亩八大农业支柱产业,全方位治理了“地球癌症”,把乱石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如今,沿着岑巩至石阡公路而上,在龙江河两岸,原来的岩溶荒山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思州柚基地,春天柚花芬芳,秋季金柚飘香,既让果农发了“柚财”,又让柚林美化了环境。据岑巩县注溪镇周坪村年近七旬的果农吴高尧介绍,以前沿河两岸全是石头、杂草,雨季来临,时常出现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现象。为了开发岩溶荒山,保护生态环境,2008年以来,吴高尧带领家人在一个名叫楠木坳的荒山上开垦出林地60亩,第一个种植了思州柚,如今,吴高尧每年仅靠思州柚就可创收3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注溪镇思州柚的种植面积已达到3万余亩,群众年创收近1亿元。
岩溶披绿装,旧貌换新颜。“十二五”以来,岑巩县林业部门完成石漠化项目投资3000余万元,治理石漠化面积72.57平方公里,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30公顷,完成封山育林9.57万亩、人工造林8.4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4.89%,比“十一五”末提升1.54个百分点。通过生态扶贫,岑巩县新增思州柚、油茶等经果林种植面积近6万亩,2万余农户每年依靠经营果林、发展养殖可增收5000万元以上。石漠化治理,让岑巩县变成了青山绿水,变成了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