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的奥运之路
程骞旅美法律学者
中国代表团不仅在比赛期间节衣缩食,而且在赛后还一度因无返程路费而滞留伦敦。其中足球队是靠沿途参加表演赛卖票筹钱走完往返两程,耗时数月
近代体育随着西风东渐引入中国。民国时期,体育已在民间逐渐推广,当时不乏有识之士将其与强健民族、振兴国家联系起来。虽然国人身体素质有待提高,体育水平亦属落后,但参与国际体育交流与竞技的热情却依旧高涨,其中每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更是最受重视的世界盛会。在积贫积弱和动荡难安的时局中,民国体育界不仅数次派员参加,更曾谋划申请承办。
回顾民国的奥运之路,不能不提到人称“中国奥运之父”的王正廷。王正廷是浙江奉化人,蒋介石的老乡。他出身基督教家庭,自小接受西式教育,所以颇受体育熏陶。王正廷毕业于北洋大学和耶鲁大学法科,精研国际法,兼投身革命日久,在民国政坛颇具声望,曾先后担任参议院副议长、外交部长、驻美大使等职。正是由于王正廷的显赫地位和丰富资源,他得以力促中国近代体育事业和国际交流的发展。
在王正廷的努力下,中国早在1913年便与日本、菲律宾商议共建了远东体育协会,并且于1915年和1921年在上海成功举办了第二届、第五届远东运动会。他的贡献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承认,遂于1922年当选国际奥委会委员,成为中国第一位出任此职之人。此后,他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体育健儿登上奥运赛场,拉开国人参与奥运的序幕。
1924年的巴黎奥运会中国未正式选派运动员,但当时正在法国参加戴维斯杯网球公开赛的韦荣洛等三名留美学生就近报名,以中国运动员的身份参加了奥运会的网球表演赛。这是中国运动员首次登上奥运赛场。
在1932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官方首次正式派遣运动员,获此殊荣是东北短跑健将刘长春。刘长春此前在国内的比赛中连续打破三项短跑全国纪录,可惜在奥运赛场表现不佳,遭到淘汰。
1936年第十一届奥运会在柏林举行。《建民周刊》记载:“此次奥运会参加者五十三国、选手四千八百四十四人,会期十六天,运动项目十九项,盛况空前。我国当局,亦于财政万分艰难中,提付巨款,派选手一百数十人前往参加。”这是中国首次派遣奥运代表团,由王正廷领队,共包括80名运动员、36名职员和34名考察团员。虽然此次中国代表团不可谓不是军容壮胜,只可惜面对奖牌仍是只有望洋兴叹。
根据《十一届世界奥林匹克大会志盛》,中国代表团“田径赛既全军覆没,而最有希望的足球篮球,又在第一周即被淘汰,未能一振头角。只有国术表演据说备受西方人士赞扬,然而这是无补于我国在竞技上的地位的。”《十一届奥林匹克大会中之中国》则记载:“唯以我国体育之落伍,识者早知胜利之难期。果也,数日来之消息,我参加选手,逐项败北,本届世运,我国无得分希望,事已决定。幸我国选手,一切行动,尚称整饬,精神亦尚振奋,颇博各国人士之好评。”
此后,抗日战争与国共内战接连爆发,虽然民国体育届人士勉力坚持,但在动荡的国运之下实在独力难支。1945年,王正廷等人曾在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理事会上提出申办第十五届奥运会,但最后不了了之。
1948年参加伦敦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也是举步维艰。此次代表团分别从政府、社会人士和华侨三个方面进行筹款,百般努力最后也只筹得预算金额的三分之一。中国代表团不仅在比赛期间节衣缩食,而且在赛后还一度因无返程路费而滞留伦敦。其中足球队是靠沿途参加表演赛卖票筹钱走完往返两程,耗时数月。
民国体育评论家将奥运视为“聪明的智慧和健而美的肉体”的竞赛。他们自知中国运动员难以取胜,因此对于参加奥运的期望多以“观摩”“学习”为主。对他们而言,考察先进国家的体育实践,从而促进本国体育事业发展比获得奖牌更加重要。正如《文化建设》在柏林奥运会期间的刊文所言“吃了汤圆(得零分)事小,民族健康的赶不上人家事大”,推动集体运动、普及体育教育才是中国在奥运中最宝贵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