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结构及与各产业的融合

2016-05-14 08:34张军超唐庚轩
商业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产业融合服务业

张军超 唐庚轩

摘要: 本文采用投入产出方法,对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结构及与各产业的融合进行经验研究。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在2007-2012年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步上升,服务业的生产性服务功能日益凸显;深圳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部门融合发展并不深入,未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强大的拉动作用;服务业发展自身具有较强的增强效应,但促进第一、第二产业发展升级的作用有待加强。

关键词: 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作为中间性投入,贯穿于经济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等特点,在促进制造业乃至整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实现深圳制造向创造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全面提升经济竞争力,就必须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努力实现服务业与各产业的高水平融合发展。

一、方法、指标与数据

本文采用的分析方法是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投入产出表以矩阵形式描述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投入来源和产出使用去向,反映了经济系统各个部门(产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经济技术关系。本文研究的生产性服务是指经济体中间投入中来自服务部门的投入。本文涉及到的指标为:

1.服务投入率。服务投入率aj指在生产活动中第j部门生产单位总产出直接消耗的服务部门提供的服务数量,也即服务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服务化程度。用公式表示为:

与国内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先进水平的北京相比,不管是总体规模还是生产性服务占总产出的比重,深圳都存在不小差距。2007年深圳的服务投入仅约为北京的1/2,到2012年还略少于北京的1/2,其15. 3%的年均增速也低于北京的15. 7%。从生产性服务占总产出的比重上来看,2007年深圳比北京低8. 3个百分点,2012年深圳的比重约为北京的2/3,低7. 4个百分点。两者间数据的对比反映出深圳生产性服务业距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而且差距未见缩减,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任重道远。

(二)深圳基于中间需求率的生产性服务比重

在深圳整个服务业中,14个服务业分部门均为国民经济提供了生产性服务(见表2),可用中间需求率来分析服务业及其各分部门提供的总产品中中间产品即生产性服务的比重。某个服务部门中间需求率越高,表示该部门的总产品中提供给国民经济使用的中间服务越多,该部门就越具有生产性服务的性质。2012年,深圳整个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率为40%,各服务部门的生产性服务比重从高到低依次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的生产性服务比重很高,超过整个服务业的平均水平,说明这些服务部门具有十分显著的生产性服务的特性和功能。

数据来源:根据深圳2012年42部门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北京2012年42部门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计算而得。

(三)深圳生产性服务分部门构成

从2012年深圳服务业提供生产性服务的分部门构成情况看,所占比重排前4位的份额占到整个生产性服务的74. 2%,分别是最高的金融业达21%,第二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19. 8%,第三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17. 5%,第四的批发和零售业占15. 9%。此外,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占7. 5%,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只占0. 5%。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属于典型的现代服务业范畴,提供着具有较高知识与人力资本含量的生产性服务,上述结构中体现出这几类高层次生产性服务相对于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优势地位,表明深圳生产性服务业结构高级化已达到一定水准。与北京相比,深圳的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比重达48. 7%,高于北京的38. 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及批发和零售业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比重比北京低2. 5个百分点,这种对比说明深圳的生产性服务业结构稍优于北京。

(四)生产性服务投入结构

关于投入结构,即分析生产性服务具体都投入到哪些部门或产业(见表3),深圳生产性服务2012年的6成投入到第三产业,近4成投入到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微乎其微。对比2007年,深圳第三产业占用生产性服务的比重上升近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用生产性服务的比重下降近8个百分点。从北京的情况看,北京2012年和2007年的结构基本相同,其生产性服务的3/4都投入到第三产业,第一、二产业的占用份额则很小。北京的这种投入结构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本世纪初的相应结构几无差异。反观深圳,其第三产业占用生产性服务的比重与北京存有差距,但呈现出的动态发展趋势表明深圳生产性服务投入结构优化明显,与先进水平愈趋接近。分部门看,2012年深圳除批发零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外,其他的服务业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投入到第三产业的都多于第二产业,其中金融业提供的生产性服务76%都投入到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占用比重约2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投入到第三产业的占63%,投入到第二产业的不到40%,但深圳服务业各分部门对第三产业提供的服务比重都不如北京的相应数据。

三、生产性服务与各产业的融合:基于服务投入率的分析

服务业通过生产性服务的中间投入而对整体经济及相关产业产生作用,通过分析服务投入率,可以看出各产业对生产性服务投入的依赖程度以及不同生产性服务对于相应产业的相对重要性。

首先,从三次产业的总体生产性服务投入情况看,2012年深圳三次产业的服务投入率分别为5. 28%、10. 17%、27. 97%(见表4),即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每单位产出中投入了大约0. 05、0. 10、0. 28单位的服务业。深圳和北京都呈现出第三产业的生产性服务投入率最高、第二产业居中、第一产业最低的特点,说明服务业发展自身具有较强的增强效应,而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第一、第二产业发展和升级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但深圳的三次产业生产性服务投入率均低于北京,表明深圳的服务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北京,在服务经济时代落于北京之后。

数据来源:根据深圳2012年42部门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北京2012年42部门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计算而得。

其次,从深圳三次产业对各类服务的使用看,其第一产业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的消耗使用最多,共占第一产业总服务投入的89%。第二产业消耗使用最多的服务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占第二产业总服务投入的32. 5%;其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23. 6%;第三是租赁和商务服务,占18. 3%,第四是金融,占12. 6%,这前4位共占第二产业总服务投入的87%。北京和深圳第二产业使用服务业投入前4位行业及顺位完全相同,说明两城第二产业对服务业使用的结构基本类似,这种消耗使用结构表明两城第二产业仍然停留在依靠流通服务业的传统阶段,对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的消耗使用程度较低,在创新、专业知识和先进生产运营流程等方面的专业化分工和市场化运作方面依然薄弱。与第一、第二产业较为集中使用几个服务行业不同,第三产业的服务投入结构相对比较均衡。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住宿和餐饮,批发和零售业等服务行业在服务业的投入结构中均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第三,从制造业服务投入率看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如表5所示,深圳制造业每单位产出中投入了大约0. 10单位的服务,其中有0. 03单位的批发和零售服务,0. 02单位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服务,0. 02单位的租赁和商务服务,0. 01单位的金融服务。从总体来看,深圳制造业的服务化程度不高,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并不深入。相对来看,制造业与服务业中的批发和零售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及金融服务业融合程度更好。制造业低服务化水平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经济服务化水平不高相关,也与发达国家主导的制造业价值链全球配置有关,“微笑曲线”两端往往被发达国家所控制,我国仅仅参与需要较少服务投入的组装加工等低端环节。

2012年,深圳资源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对服务业的消耗使用集中于流通服务业,对流通服务业的消耗使用和融合程度均高于租赁商务、金融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各类制造业对各类服务业的消耗和融合程度没有显著差异。相对来说,与流通服务业的融合程度最高的是资源型制造业,与金融业的融合程度最高的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深圳制造业内部行业构成中,增加值排名前四的产品部门增加值占制造业的78%,其中第一位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业增加值占到近六成,他们对服务业的使用基本与第二产业和制造业整体的使用模式相同。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业属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 其服务业投入率为10. 47%,对批零服务、运储邮政服务、租赁商务服务和金融服务的使用比重依次为34. 77%、21. 39%、18. 72%和11. 94%,反映出行业比较依赖传统流通服务业的事实,但和后三位相比,它使用金融服务最多,与金融业的融合程度要更深。造纸印刷和文教体育用品业属劳动密集型,它对流通服务的使用占其服务业使用的64. 6%,高于前三位行业约56%-58%的使用比, 表明其更加依赖于传统服务业。

第四,关于服务业分行业的服务投入率。如表6,在第三产业分部门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文化、体育和娱乐的服务投入率高于整体服务业的服务投入率水平,其中信息服务业的服务投入率最高、租赁和商务服务最低。深圳第三产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消耗使用较为均衡,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等对服务业的发展均发挥了重要的产业融合效应,服务业自身初步产生了产业关联体系。

四、生产性服务与各产业的融合:基于产业关联的分析

通过产业之间相互关联的波及效应,经济体中任一产业的生产活动都能够影响和受影响于其他产业的生产活动。依据投入产出表计算出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可以全面刻画产业间互动特征,影响力系数意味着某一产业部门最终需求增加一个单位时对各供应部门的需求波及程度, 感应度系数表示如果各个部门都增加生产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某一产业部门受此感应而产生的需求影响程度,通过它们来分析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效应有助于理清生产性服务与各产业的互动融合。

就深圳整体经济关联效应来看(见表7),在产业后向联系方面,各产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都明显高于服务业,反映出深圳服务业与各后续生产部门的关联程度较低,对各部门产出的拉动作用较低;在产业前向联系方面,电力、热力、燃气、水生产和供应业,制造业整体平均所受到的感应程度高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而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为0. 9599,稍微低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受各前向生产部门的影响一般,服务业整体对经济发展的需求感应程度不甚敏感。从各产业部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有关服务业的分解看,服务业对自身的影响系数为0. 4686,占其整个影响力系数的66. 86%,来自自身的感应度系数为0. 7771,占整个的80. 96%,说明服务业自身的增强和累积作用非常大,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其他各产品部门对服务业的带动作用以及推动作用并不大,如制造业整体对服务业的影响系数为0. 1358,只占其整个影响力系数的12. 06%,来自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为0. 0985,只占9. 11%。深圳服务业与经济中其他产业部门的前后向联系效应相对较弱、联系水平相对较低。

从服务业各分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看(见表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超过社会平均影响水平,对深圳经济的拉动和支撑作用明显,对深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的影响力较强,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较大;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高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对深圳经济的推动作用较大。从其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有关制造业的分解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力较为明显,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对制造业的推动力较大,可以看出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情况最好。

总体上看,深圳服务业与其他产业部门的前后向联系效应相对较弱,融合程度相对较低,服务业未能对经济中其他产业部门产生强大的拉动作用,受其他部门的需求拉动作用也不大,服务业增长主要依靠其自身的自我增强作用。这与前面得出的关于第一、二产业的服务投入率远低于服务业自身的服务投入率的结论相一致。细分来看,服务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较好。

五、结论

本文采用投入产出方法,对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结构及与各产业的融合进行了经验研究,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2007-2012年,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步上升,服务业的生产性服务功能日益凸显。但与北京相比,深圳生产性服务总体规模和占总产出的比重偏低,租赁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的生产性服务比重很高,具有十分显著的生产性服务功能。目前,深圳生产性服务业结构高级化已达一定水平,金融业、租赁商务业等具较高知识与人力资本含量的生产性服务投入处相对优势地位,但科研技术服务的市场化水平有待提升;深圳生产性服务的六成投入到第三产业,近四成投入到第二产业,其第三产业占用生产性服务的比重与北京存有差距,但呈现出的动态发展趋势表明深圳生产性服务投入结构优化明显,与先进水平愈趋接近。

2.基于服务投入率的产业融合分析表明深圳的三次产业的生产性服务投入率低于北京,表明深圳的服务经济发展水平不如北京。深圳第三产业的生产性服务投入率最高,说明服务业发展自身具有较强的增强效应,而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第一、第二产业发展和升级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深圳第二产业仍然停留在依靠流通服务业的传统阶段,对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的使用程度低;相对来看,深圳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并不深入,制造业与服务业中的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商务业及金融业融合程度更好。深圳资源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及增加值排名前4位的制造业部门对各类服务业的消耗和融合程度没有显著差异;深圳第三产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消耗使用较为均衡,服务业自身初步产生了产业关联体系。

3.基于影响力和感应度系数的产业融合分析表明,深圳服务业与其他产业部门的前后向联系效应相对较弱,融合程度相对较低,服务业未能对经济中其他产业部门产生强大的拉动作用,受其他部门的需求拉动作用也不大,服务业增长主要依靠其自身的自我增强作用。从细分来看,深圳服务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较好。

参考文献:

[1] 邱灵,申玉铭,任旺兵.北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及空间分布[J].地理学报,2008(12):1300-1310.

[2] 程大中.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增长、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分析[J].财贸经济,2006(10):45-52.

[3] 阳立高,谢锐,贺正楚,韩峰,孙玉磊.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4(12):136-147.

[4] 臧霄鹏,林秀梅.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关系研究——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动态分析[J].经济问题,2011(6):23-26.

[5] 邓丽姝.生产性服务业主导的产业融合——基于北京市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3):124-128.

[6] 胡晓鹏,李庆科.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研究——对苏、浙、沪投入产出表的动态比较[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2):33-46.

[7] 李博,韩增林.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研究[J].地理科学,2012(2):169-175.

Shenzhen′s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y: Growth,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Convergence

ZHANG Jun-chao1,2,TANG Geng-xuan3

(1.HSBC Business School, Peking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55,China;2.Postdoctor Innovative

Practice Base, Shenzhen Society of Statistics, Shenzhen 518027,China;3. Shenzhen Bureau of

Statistics, Shenzhen 518031,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dopts the input-output method to conduct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growth and structure of Shenzhen′s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as well as their convergence with various industries of national economy. The status and role of Shenzhen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in the economy gradually increased during 2007-2012, and the service ability became prominent, but its convergence with other industries is not so deep, failing to produce a strong effect on other industries in the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of service industry itself has a strong enhancement effect, and the role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upgrading of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industry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Key words: service industry;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industrial convergence

(责任编辑:关立新)

猜你喜欢
产业融合服务业
2019长三角服务业企业100强
上半年朝阳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632.3亿元
2018上海民营服务业企业100强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研究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旅游经济
2016年四川省财政补助健康服务业重点项目(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