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约束下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转型发展的理性分析与现实选择

2016-05-14 08:34王轶昕程索奥
商业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转型创新

王轶昕 程索奥

摘要: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利润创造的主要业务,但也面临着监管政策收紧后的转型与创新压力。本文从业务自身诊断与外部环境的理论分析入手,在分析我国同业业务现状的基础上,从同业业务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影响的角度分析了监管机构从严约束银行同业业务的原因;通过从宏观上明确业务发展和组织定位,从中观上搭建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同业业务合作平台,从微观上回归业务本源三方面提出基于严格监管背景下同业业务转型发展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 同业业务;监管约束;转型;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金融同业业务作为典型机构间业务的代表,对金融业和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以欧盟为例,金融同业业务所产生的经济增加值约占欧盟国家金融业增加值近40%。各类经济实体与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同业市场实现资金融通与产品交易,并做到对商业与金融风险的双重管理。金融同业市场的健康发展,可进一步增加市场中各种参与主体的盈利机会,发挥出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功能。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初步完成,中国商业银行急需在满足资本充足率和更严格的监管环境下,寻找保持持续盈利的途径。发展同业业务,成为了国内商业银行的共识。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随着商业银行信贷政策的进一步紧缩,商业银行大量通过金融机构间的业务合作,改善了各家商业银行的资产配置效率,优化了风险分摊结构;通过低成本拆入稳定资金使其在负债端具备竞争优势,利用衍生交易工具和通道包装满足大规模风险转移,短短几年时间,同业业务的复合性和交叉性给各家商业银行均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但这种野蛮生长也带来对央行货币政策调控与金融稳定的负面影响,监管当局对同业业务的监管也空前地重视。发现同业业务发展的新蓝海,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

一、文献综述

本文涉及的同业业务文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主动进行同业资产和负债配置和管理的动因。利率市场化后主动配置和管理同业资产和负债,能在有效防范利率风险的同时,使商业银行获得更多的利差收入。从交易量最大的同业拆借市场来看,T. B. KING(2008)指出,如果利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占主要地位,那么商业银行应该在交易日主动和尽可能早的进行拆借操作[1]。虽然部分理论认为同业拆借利率在市场上是相同的,但面临更高利率风险暴露的银行愿意支付较高的利率成本,这一点与监管的逐步放松有密切的关系。从债券市场来看,J. ZHANG(2012)认为一般新债券在一级市场的发行会使整个债券细分市场利率下跌,这是因为流动性的供给人在找到合适的买家前需要承担风险,该理论为商业银行提升资金融通和资产流动效率,提供了相关依据。二是同业之间合作关系的研究。在同业合作关系对金融发展重要性发面,Comes(2009)认为,银行更倾向于与自身资金需求方向不一致的银行进行合作,从而避免因价格摩擦带来交易机会损失;同时,商业银行也倾向于从与自身合作密切的交易对手进行资金拆借,以便获得更优的价格[2]。从在同业合作自身福利最大化来看,WEINBERG(2001)认为,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和服务导向能有效降低合作代理业务的费率,增强相关机构的盈利水平[3]。同时,随着同业市场区域概念的弱化,全国性商业银行在建立合作关系网的能力上显著优于地区性商业银行,市场份额的提升与利润的增加具有显著正相关的关系。三是对未来同业发展与创新的研究。从宏观角度来看,王国松(2008)认为,突破金融约束,拓展同业金融业务范围,必须建立起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并完善产品与服务创新制度。规范的创新行为能为银行进一步拓宽进入直接融资市场的渠道,利用同业市场调节资金头寸,补充风险资本,有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协助央行进行货币政策传导。从微观角度来看,周行健(2012)指出,以同业合作的方式融入资本市场,是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必然选择。商业银行要准确定位同业部门,建立同业客户分类管理体系和考核体系,给予更灵活的资金定价模式,促进业务的发展。

二、我国银行同业业务的形式与发展特征

银行同业业务所涉及的交易对手主要包括信托、财务公司、基金、证券、保险、融资租赁。同业负债主要包括、拆入资金、卖出回购资产、同业存放;同业资产主要包括拆出资金、存放同业、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见表1)[4]。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主要表现以下主要特征:

1.资产规模出现下降,负债规模略有上升。截至2014年年末,随着“127号文”和“140号文”的出台,16家上市银行同业资产余额为9. 44万亿元,同比减少7 384亿元,减少7. 26%。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为8. 92%,同比下降1. 77%。其中,国有银行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为6. 82%,同比下降0. 69%; 股份制银行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为13. 91%,同比下降4. 92%。值得注意的是,8家股份制银行同业资产总额为国有银行同业资产总额的77. 03%,但其贷款规模仅为其1/3左右; 国有银行同业资产余额5. 10万亿元,同比减少511亿元,减少0. 99%;股份制银行同业资产余额3. 93万亿元,同比减少6 298亿元,减少13. 81%[5]。

从同业负债的角度来看,16家上市银行同业负债占负债总额比重为14. 99%,同比上升0. 89%。其中国有银行同业负债占比为11. 23%,同比上升1. 24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同业负债占比为23. 81%,同比下降0. 39个百分点。与资产端类似,股份制银行同业负债总额为国有银行同业负债总额的80%,但其总存款规模也仅为国有银行总量的1/3。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初步完成使商业银行面临更高的存款压力,这也是同业业务资产增长速度低于负债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

2. 同业业务结构以买入返售和同业存放为主。从16家上市银行的资产端来看,截至2014年6月,存放同业、拆出资金、买入返售分别占到29%,13%和58%,买入返售始终保持同业资产配置中的领先地位。从负债端来看同业存放、拆入资金、卖出回购分别所占比例为75%,15%,10%,同业存放占据着同业负债的核心地位。从横向比较来看,同业存放规模远大存放同业规模,16家上市银行均出现资金净流入。同时,股份制银行资金净流入远大于净流出,说明了以兴业和民生为代表的股份制银行成为了同业资金主要流入方,而且股份制银行与国有银行资金净流入差额持续拉大。截至2014年初,股份制银行同业资金净流入4. 86万亿元,国有银行为-1. 28万亿元,相差6. 14万亿元[6]。

3.民生、兴业等股份制银行表现异常突出,成为同业业务的龙头。尽管受“127号”及“140号”文的影响,民生银行与兴业银行在2014年同业业务利润收入和规模增长出现小幅度下降,但整体规模依然处于全行业的龙头。民生银行2010年初至2014年初,同业资产平均同比增长率为91%,为其他上市银行平均增长率的2. 75倍。同业负债增速高达86. 5%,为其他上市银行平均增速3. 9倍,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例和同业负债占总负债比例也上升到31%和22%,资产增长甚至高达230%。兴业银行2010年初到2014年年初,同业资产平均同比增长率为51. 4%,为其他上市银行平均增长率的1. 6倍。同业负债增速高达46%,为其他上市银行平均增速2. 1倍,同业资产与负债占总资产和负债的比例分别为31%和34%,与2010年初比,分别上升67%和53%。从两者的发展比较来看,民生银行实现比兴业银行更加快速的增长,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同比增长率均接近兴业银行的两倍。从资产负债结构来看,两者的负债结构基本都是同业存放,资产端尽管都主要为买入返售,但民生银行主要以票据为主,兴业银行则更看重信托受益权。因此,兴业银行受到监管趋紧的冲击更大。

三、同业业务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干扰及现行监管约束的主要措施

同业业务通过绕开资本充足率、存贷比等监管指标的约束,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降低,金融泡沫进一步扩张,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下将。

一是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下降。首先,由于货币供应量为我国货币政策主要中介目标,商业银行通过同业业务,将资金在不计入资产负债表的表外资金池和自身账户间进行结构性交易,造成了在特殊时间段的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波动,影响货币供给总量和结构的稳定,加剧货币供给的调控难度。结合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同业业务季节性波动明显,每季度末冲高,次月初回落行情显著。根据M2=M1+所有银行存款,因此银行存款的周期性变动也会造成M2的周期性变动,直接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例如,在2011年初同业业务爆炸式发展时期,银行体系内的M1大量转化为M2,使货币流动性比例M1/M2大幅度下降。其次,同业业务也会影响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由于同业负债占银行总负债额的上升,银行可以通过同业业务调整存款规模,降低存款准备金缴存范围,使央行以存款准备金进行干预的政策效果减弱。同时,银行还会更多地依靠同业间的资金融通满足投融资需求,再贴现的政策效果也会受到影响。最后,同业信贷业务使货币政策通过信贷业务传导的作用显著下降。在经济上升周期,资金需求旺盛,银行通过同业通道向市场投放央行监管之外资金,使监管体系外信用投放过度扩张,出现金融泡沫。当经济转向处于下行周期时,商业银行为了应付信用链某个环节的风险或交易对手风险,必然会囤积资金,过度供给的监管外信用将会在短时间内消失。而监管体制内的信用供给是无法在短时间弥补这一空缺,必然引发钱荒。这些都会使货币供给偏离央行预期,消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二是同业业务社会信用创造功能显著,削弱宏观调控效率。同业业务作为影子银行业务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能替代商业银行表内信用创造功能,利用证券、信托等各种渠道,发展监管体系外的表外授信,导致社会总体信用投放规模非理性扩大,影响宏观调控。2012年至2013年,根据央行的统计,通过同业业务创造的M2一度高于证券投资和外汇占款的总额,仅低于表内融资额。同业通道投放在资产上体现为同业资金使用,不计入贷款规模,在负债端却为企业在银行的普通存款,使全社会货币供给增加。以同业业务中最常见的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产品为例,商业银行发行个人理财产品10亿对接“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个人理财产品使个人存款减少10亿转化为企业融资得到的10亿企业存款。同时,理财产品对应的结构性存款增加10亿对应同业资产的“买入返售受益权”增加10亿,最终导致10亿的额外信用投放。根据肖崎(2014)等学者的计算,从2009年初到2014年1月,同业业务创造的表外信用(利用银行对非金融机构实际信用投放为其债权与负债差这一特点)已经高达近15万亿元,严重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效率[7]。

三是期限错配问题严重,增大流动性风险。同业业务主要获利模式为通过短期负债获得低成本资金投入到存放同业、买入返售等长期限资产中。以兴业和民生银行为例,其拆入的在一个月期限的负债占短期资金比例接近50%,同时又多集中在1天和7天,而其买入返售的票据一般为90天,信托受益权至少为180天。 因此,商业银行期限错配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将短期负债转换为长期资产。在流动性充足时,商业银行能从市场上不断获取同业短期拆借资金,各家银行都能从期限错配中获利。但这严重依赖于同业资金的充足供给和央行最终流动性的支持。2013年6月的“钱荒”就是市场流动性突然趋紧,商业银行过度依赖外部流动性供给而忽视自身流动性管理所带来的风险警示。

四是金融同业之间的密切关联性和顺周期性,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一方面,同业业务的迅速发展使商业银行与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异常紧密,分业经营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使风险可以在不同机构与系统间迅速的传播。一旦一家金融机构出现流动性风险,极有可能通过业务链条感染到其他金融机构,爆发系统性风险。以2013年6月的钱荒为例,仅仅是因为传闻光大银行无法支付民生银行到期的60亿拆借头寸,造成SHIBOR价格短时间内暴涨至13. 44%,上涨幅度高达578个基点。这同时导致沪深两市纷纷下跌,投资者减持资产,股市资金外流明显。债市也出现资金流出危机,企业债利率价格大幅度下跌,债券收益率提升2倍以上。另一方面,同业业务具有显著的顺周期性质。当经济繁荣时,投机性融资机会增加,商业银行通过同业业务进行通道投资的冲动增加,投机资金大量进入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行业,推高资产价格,引起金融泡沫。当经济下行时,同业信贷投放率先萎缩,加速资产下跌和实体经济体资金链断裂,造成经济硬着陆,进一步放大系统性风险[8]。

五是加剧经济泡沫化。 同业业务的迅速发展使得信贷投放中间环节加长,当一笔资金通过若干银行或非银金融机构才到最终贷款企业手中,必然会造成金融资产的成倍膨胀,形成金融资产泡沫。同时,同业业务资金的最终投向大多为房地产企业和政府融资平台。目前影子银行体系最低的融资利率也要12%,但实体经济中利润超过10%的项目并不多,而且普遍回收时间较长。同时,再加上中国的传统制造业处在深度调整期,产能过剩的限制性行业和核心技术有待开发的轻资产新兴行业,银行由于政策控制和风险考虑的原因均没有信贷支持的愿望。同业资金在一系列通道运作后,甚至形成了在金融机构系统内空转的数字游戏,加剧经济泡沫。2013年6月至2015年10月,中国PMI指数始终在50%左右徘徊,实体经济仍处于低谷调整期。数据显示2014年末,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为16. 46万亿元,同期下降5. 1%,但M2余额却高达122. 84万亿元,同比增长12. 2%。充分说明货币供给未进入实体经济,经济泡沫化程度加剧[9]。

针对同业业务野蛮生长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带来的双重影响,根据一行三会联合颁发的“127号文和银发140号文,”监管当局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设定同业业务白名单,实行分类管理,使同业融资回归本质。“127号文”完全禁止担保性质下的同业非标投资和买入返售,将六大同业业务“同业借款、同业存款、同业拆借、同业代付、买入返售、卖出回购”的会计处理、业务形式和范围进行了明确规定,避免同业业务的类信贷化,使同业融资回归资金融通本质。“127号文”并没有直接针对非标资产的投资,而是对投资非标资产的方式进行了规范。规定了买入返售的资产标的仅为银行间市场和证券交易所市场均有较高流动性和合理公允价值的债券、央票等资产。将信托等非标完全排除在业务白名单外,使同业业务回归本质。

二是明确同业投资渠道,规范投资范围。监管当局将同业投资列为专属业务门类,允许金融机构在严格审查资金投向和项目风险的前提下,可投资于广泛同业金融资产以及SPV。除了标准化的债券等产品外,“信托资管计划、证券资管计划、基金资管计划、保险资管计划等”都属于可以投资范围。但“127号文”仍设定了三条红线,即禁止三方担保兜底、严格审查资金投向和项目实质性风险、按照所投基础资产性质,进行全面准确的风险计量和拨备计提。

三是规范商业银行业务组织架构,明确各层级责任,杜绝操作风险。根据“140号文”的要求,对于投融资为目的的同业业务,必须建立由总部法人直接管理的授信准入、统一经营和授权的组织架构。线上业务必须进行集中操作管理,涉及分支机构较多的线下业务必须由专门部门进行审批,非专营部门只能有操作权限,无审批权限。同时,与理财资金对接的同业业务必须与自营业务在系统、制度和人员上严格分离。避免内部违规利益输送。

四是严格控制业务总规模和期限。根据“127号文”的规定,除同业借款业务外,同业融资业务最长不超过一年,使该业务回归同业资金融通的本质。同时,该文还对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进行比例限制。一方面,要求商业银行同业资金融入额不得超过该行总负债的1/3,另一方面,对一家商业银行不含结算性质的同业存款的融出资金,扣除风险权重后,不得超过该银行一级资本的50%。这对于在该业务上非常激进的民生、兴业、恒丰银行都起到较大的限制作用[10]。

四、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转型发展的现实选择

面对越发严格的监管约束和利率市场化后同业业务的同质化竞争加剧,商业银行应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进行同业业务的转型和创新发展。

(一)宏观上明确业务发展和组织定位

在同业业务的发展定位上,商业银行应该明确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同业业务是全行战略层级的业务还是与公司业务等平行的部门层级业务;第二,同业业务是否要和金融市场以及投资银行一起并入大的同业业务板块,进行资源重新配置;第三,同业业务是以支持金融市场、投资银行和公司业务为导向还是以作为利润中心为导向。在确定业务优先发展类别上,应该进一步细分市场,从同业资产和负债的主动管理、投融资解决渠道、同业结算与代理业务三大方面中确定某一方面建立核心竞争力,并由总行提出明确的经营目标,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表2)[11]。

在同业业务的组织架构定位上,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在借鉴发达国家银行组织定位的基础上(表3),结合自身实际,作出合理的安排[12]。

我们可以看出,国外发达国家尽管都将同业业务作为利润中心之一,但从组织架构来看,均属于批发业务的一部分,同时均将本国市场和国际市场纳入其中,更趋向于同业关系维护、同业资金交易以及部分产品的营销。业务的推动是与客户关系部分共同完成,以单纯投资类业务为主要目的的组织和产品结构是不存在。结合中国的实际,笔者认为,国内商业银行应该将同业部定位同业客户关系管理部门,可以以利润考核为导向,将本源的同业业务放在首位,其次是金融市场和资产管理业务,并在总行和一级分行设立同业部,实现集中的FTP管理和资管项目的总行集中审批。对于同业业务的推广,实行对一级分行同业部和业务拓展部门客户经理的双向记账考核,进一步释放分行业务发展的积极性。

(二)从中观上搭建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同业业务合作平台

1.搭建同业合作平台有利于同业业务转型发展。银行同业业务与平台模式具有高度的契合点,将平台模式植入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有助于同业业务的升级转型。

第一,同业业务合作平台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同金融机构间的互补与差异性来发现业务机会。金融机构的核心使命是满足终端客户(含个人与公司客户)的金融需求。随着客户金融需求的多元化,单一金融机构已经很难满足客户全方位的需求,因此,需要通过同业合作,提供一揽子服务方案。在过去,金融机构主要通过互相拜访、电话沟通等方式寻找彼此差异,发现合作机会,但同业合作平台可以提升同业交流效率,是对传统沟通方式的升级换代。

第二,同业合作平台有利于交易型业务的开展。交易型业务是指金融机构通过对金融资产的流动性管理,赚取差价获得收益。在国内市场上,该业务已经延生到广义的非标准资产。但随着2014年相关监管规定的出台,在“非标转标”大背景下,同业存单、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标准化资产规模会日趋壮大, 这将为商业银行扩大交易性同业业务创造更好的条件。通过建立同业业务平台,金融机构可以实时发布资产转让和资金融通需求,为时效性极高的交易性业务提供重要的支持。

第三,同业合作平台属于“轻资产”业务,有利于节约经济资本,符合商业银行转型发展方向。同业合作平台应该定义为金融中介,为同业合作提供业务撮合和信息沟通与咨询。同业合作平台模式应该具备以下三个特点:首先,不直接参与交易和承担交易风险;其次,低经济资本消耗,定位于业务撮合;最后,平台所产生的业务收入主要为中业收入(表4)。

2.借助“互联网+”,升级同业平台。在广泛使用的移动终端的支持下,互联网可以将同业客户终端的外延延生,拓展为广义的同业业务。金融机构可以通过相互的合作,将机构与个人的投融资需求和财富管理纳入平台服务项目之中,形成O2O的商业模式,最快速度形成终端客户的规模效应。同时,“互联网+”所带来的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可以为商业银行利用平台进行有效的客户数据收集、信息咨询和信用评级服务,也能为传统信贷业务提供风险分析数据支持。因此,应该从四个方面开展进行“互联网+”背景下同业业务模式的搭建。

首先,搭建金融产品交易平台。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初步完成和人民币国际化的稳步推进,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衍生品市场在内的多元化市场不断完善,金融产品和交易工具不断丰富,金融资产交易类业务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业务转型方向。同业合作平台可以为交易类业务提供更加便利的交易方式。拥有广泛终端客户和完备IT系统的大中型银行,能在这一类型平台上深度挖掘客户需求,发现盈利机会。同时,金融机构平台交易业务需要向对手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证金。这类资金粘性强,成本低,可成为负债营销的又一渠道,支持传统业务发展。

其次,搭建风险交易平台。银行是经营风险与货币的机构,在日常资金运作中,银行风险结构复杂,传统业务风险集中,在利率市场化完成及外汇资本项下管制放松后,对银行流动性和市场风险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风险交易平台能为终端客户提供在汇率衍生品、利率衍生品、大宗商品、贵金属、信用风险衍生品上更多避险工具的选择,使风险规避型客户与风险偏好型客户能有更多的机会完成头寸互换。

最后,搭建金融产品销售平台。商业银行通过同业互联网销售平台,能代理销售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的资管计划和理财产品,最终形成提供综合产品服务的财富管理平台。在传统模式下,银行的金融产品销售主要通过线下的柜台、客户经理等渠道,从销售人员准入到银行产品准入再到最后的销售,涉及环节较多,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增加交易成本。同时,客户经理也可能由于自身利益考虑,违规销售“飞单”,给银行和客户均带来损失。因此,互联网交易平台体现了最大的可控性和透明性,减少交易环节的同时节约了销售成本,提升了效率,也给予银行和终端客户更多的选择。同时,交易平台能更加容易的引入“定制”模式,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金融需求,形成集产品销售和咨询服务为一体的财富管理平台。

(三)从微观上回归业务本源、控制业务风险

1.回归本源,优化负债结构。同业业务最早是最为司库管理短期流动性的重要工具。在同业业务迅速发展的时期,其创利作用已经远大于流动性管理作用,造成目前同业业务风险剧增基本是来自其盈利功能的派生,特别是短借长贷的期限错配,造成严重的流动性风险隐患。因此,商业银行要坚决改变粗放式的资产(投资)带动负债增长的模式,平衡好流动性管理和同业业务创利的关系,并按照商业银行流动管理的指标体系,进行负债业务的全面评估和集中管理。同时,保持同业负债的稳定性是控制流动性风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利率市场化完成后,商业银行需要清楚的区分稳定和非稳定资金来源,通过改善同业存款期限结构,增加定期存款比例,使同业负债结构形成多期限、多利率水平搭配,从而实现稳定的同业资金来源[13]。

2.按照信贷业务风险管理要求强化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经营同业资产业务要按照本行经营战略、信贷政策、风险偏好来确定资金投向,并建立专营化的部门和同业业务风险控制委员会进行集中管理。商业银行要完善同业交易对手准入、产品创新、业务叙做流程中的风险管理制度,实现前中后台部门在风险控制上的有效制衡。特别是要处理好理财产品的发售与同业业务之间的关系,防止两者的风险互相感染。此外,要使本行同业业务管理透明化、业务透明化,规范推动同业资产业务的创新工作。

参考文献:

[1] T.B.King.Discipline and Liquidity in the Interbank Market[J].Journey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2008:280-320.

[2] F.J.Gomes.Lending Relationship in The Interbanking Market[J].Journey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09(1):24-28.

[3] Weinberg.The Pricing of Interbank Payment Service in a Changing Competitive Environment[J].Monetary and Economic Studies,2001(3):97-112

[4] 梁忠辉.监管约束下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转型研究[J].浙江金融,2014(12):39-43.

[5] 张慧霞,周海涛.银行同业业务主要运作模式及风险分析[J].财会月刊,2014(12):44-45.

[6] 肖崎,阮健浓.我国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14(3):65-73.

[7] 肖崎,阮健浓.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状况及风险分析[J].金融论坛,2014(2):58-64.

[8] 陈一菲,廖为鼎.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动因及存在问题分析[J].南方金融,2014(7):13-16.

[9] 周凯,张兰,张明凯.关于利率市场化中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与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3(7):156-161.

[10] 王金磊.同业监管新规促进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转型[J].农村金融研究,2014(12):23-28.

[11] 步艳红,赵晓敏,杨帆.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高杠杆化的模式、影响和监管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4(2):33-43

[12] 车大为,刘健,刘力华.关于开设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合作平台的几点思考[J].上海金融,2015(7):97-100.

[13] 陈晖阳,李心丹,王宇超.银行业运行效率是否存在帕累托改进的空间-商业银行金融同业业务发展模式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5(6):31-37.

The Rational Analysis and the Realistic Choice of the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for the Commercial Bank′s Interbank Business based on the Supervision and Restriction

WANG Yi-xin1,CHENG Suo-ao2

(1. Chengdu Branch, Bank of East Asia Chengdu 610016, China; 2. Chengdu

Jincheng Sub-Branch,Bank of 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Chengdu 610041, China)

Abstract: After the rapid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commercial bank′s interbank business has become the main business of commercial banks′ profit source. However, it also faces the pressure of regulatory policy tightening,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business self-diagnosis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stricter supervision for interbank business due to the business′s influence of monetary policy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on the base of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interbank business. Finally, the paper illustrates that the realistic choice of interbank business′s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strict supervision is making development and organization position clear on the macro perspective while building “Internet +” as the core of the interbank business cooperation platform on medium perspective and returning to the nature of business in micro perspective.

Key words: interbank business; supervision and restriction; transformation; innovation

(责任编辑:李江)

猜你喜欢
转型创新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
地方高师转型的归因、模式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