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具有语文意识

2016-05-14 21:06李建成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本质教学

【摘 要】语文意识是人们在听说读写中自觉和不自觉的“关注点”,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具有语文意识是语文发展的需要,是语文学习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的需要。学生形成语文意识的路径有: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文意识,在课外学习中实践语文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发展语文意识。

【关键词】 语文意识;教学;本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8-0026-02

【作者简介】李建成,江苏省洪泽中学(江苏洪泽,223100)常务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

多年来,语文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一直是语文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广大语文教师的困域。无论是关注知识和能力,还是强调工具和人文,都把教学重点放在语文内容上,忽视学生本身应有的“学习视角”。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不是让学生掌握多少语文知识,而是让他们用自己形成的语文视角、语文学习习惯和“语文思维”,感受生活,学习语文,由此不断形成自己的语文意识。

一、让学生具有语文意识的内涵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王尚文在《语文意识——“语文”教学的缰绳》一文中这样阐述:语文意识是我们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谋篇布局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简单地说,语文意识就是对如何运用语文的一种自觉。我们这样认为:语文意识是人们在听说读写中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如何运用语言的“关注点”,是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的“结构点”,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本身也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

让学生具有语文意识是指让学生在生活或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能够关注言语本身的价值存在,用语文视角看待世界,用语文方法品味生活,用语文思维感悟作品,用语文意识建构课程,从而让每个学习者发现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式,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习惯。

二、让学生具有语文意识的意义

1.让学生具有语文意识是语文发展的需要。

语文无论作为一种工具,还是一门课程,它本身都是发展变化的。语文的发展不是“天造的”,是人们根据社会生活的需要自己不断创造的;语文的发展不是“固定的”,是随着社会生活的改变不断成长的;语文的发展也不只是专家或作家“编写的”,是由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共同创作的。当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将语文作为工具,只关注语文的使用。这种没有语文意识的使用,很难推动语文的发展。语文的发展需要每个使用语言的人具备建构意识,只有始终带着语文意识的人才能更好地学习、运用和创造语文。

2.让学生具有语文意识是语文学习的需要。

语文内涵特别丰富,可以说人的生活世界或者情感世界就是语文世界。人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语文要我们关注生活,更要我们带着语文意识进行生活,这样才能在生活中真正感受语文,才能创造有意义的语文生活。从语文学习来说,既需要读者的“多元解读”,更需要他们带着“共性方式”和“共同价值”的基本解读,这种基本解读便是让我们读者带着阅读认知规律——语文意识去阅读。

3.让学生具有语文意识是语文教学的需要。

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其教学的任务很多。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学习言语形式,同时接受优秀文化的陶冶,形成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习语言就是让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学生的语言习得就是架构语言意识;学习语文的方法就是如何学习语言,其核心是指让学生自己具有怎样学习语文的语文意识;学习语文的习惯是指带着怎样的思维方式学习语文,从本质上说就是让学生将自己的语文意识内化为学习行为,转变成一种学习自觉。

三、让学生具有语文意识的实践

1.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文意识。

多年来,人们一直在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争论,到目前为止,语文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学什么”和“怎么学”仍然没有形成共识。就一篇课文的教学来说,存在着“一千个‘教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对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没有明晰,对语文的本质追求认识不清。这便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能够准确理解语文意识,并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凝练语文意识。

一方面,语文意识是对如何运用语文的一种自觉,具体到一篇课文来说,语文意识是指什么呢?我们认为,应关注这篇文章有哪些语言特色,表达上有哪些独特的价值,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些语言规律,这种类型的文章还可以怎么表达。师生如果能够对这些问题做出准确回答,便可以说基本把握了这篇课文应该关注的语文意识。另一方面,我们应探寻建构语文意识的方式。当下的阅读教学主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写什么”,这种阅读关注的是言语内容,而很难形成人的语文意识。语文意识更为重要的是感受言语的表达形式和运用方式,这便需要我们探究作者的表达方式——“怎么写”。让学生带着“写什么”“怎么写”和“为什么这么写”进行阅读,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阅读,形成的“答案”,便是架构语文意识的内容;然后,再让学生带着“学什么”“怎么学”和“为什么这么学”进行阅读和自我建构,便是架构语文意识的策略。应该说,探究这两组“抽象问题”是人自主“研究阅读”的基本思维模式,他们在这样的阅读实践过程中既学习了作者的表达方式,也实践了如何运用语言,自然会促进语文意识的形成。

2.在课外学习中实践语文意识。

语文意识强调的是形成一种自觉,这种自觉需要在课外阅读和写作实践中慢慢陶养。因此,我们在课外学习中应该引导学生全面把握语文意识,并通过课外阅读和写作的训练实践语文意识。

一方面,让学生带着语文“问题框架”阅读和写作。在课外阅读和写作时,应让学生始终带着“写什么”和“为什么写”,“怎么写”和“为什么这么写”进行自主阅读或写作,学生带着这样的语文意识进行学习实践,不仅能感受、品悟和运用语言,而且促进他们将课堂和课外融通;不仅能引导知识的迁移,而且促进他们学会建构语文意识。另一方面,在阅读和写作实践中强化学生学习语文的“非智力因素”建构。学生语文课外学习不能只关注语文知识的习得和能力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引导他们产生积累语言、感悟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预习的习惯、带着“问题框架”阅读的习惯、写日记的习惯、自我修改文章的习惯等等。最终,促进他们形成喜爱语文的情感,这是形成语文意识的最高境界。

3.在日常生活中发展语文意识。

虽然很多人认为语文无所不在,生活便是语文,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生活和语文之间的关系探究都还不够。很少用语文观照和提升我们的生活,也很少从美好生活中挖掘和提炼语文,学用分离。语文意识的至高追求不仅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用语文视角看待生活,用语文思维提炼生活,用语文方式创造生活。由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始终想着语文意识,并通过生活践行和发展语文意识。

一方面,积极探究从生活中寻找语文。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寻找语文。例如,面对大千世界,可以这样想:眼前见到的是什么情景,这样的情景有什么价值,看到它让你想起哪些作品,我们可以怎么表达或描绘这种情景?用这种方式思考生活,便会在生活中见到语文的风景,也会促进语文意识的形成。另一方面,积极创造具有丰富内涵的语文生活。我们应引导学生创造有意义的生活,创造具有语文内涵的生活。例如,让学生在生活中多去做有意义的事,多去观察复杂的世界,多去聆听万物的声音,多去说自己独特的感受,多去写所见、所闻、所想。用这种方式建构和创造生活的过程,既是建构语文课程的过程,也是培养和发展语文意识的过程。

猜你喜欢
本质教学
思辨,让学习触及数学本质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漫画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