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注定了课堂上“节外生枝”的不可避免性。具有教学机智的教师,可以把偶发事件、失误等弥合在如同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活动中。即使面临“山穷水尽”的时刻,也能急中生智化险为夷,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一、大量阅读,开拓视野
一个教师有没有教学机智,最关键的是看他在课堂上对待难以预料的事情、必须紧急处理问题时,教师所表现出来的应变能力。这种能力,源自于教师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思维力和坚强的意志力,更源自于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水平及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广博的见识。
因此,一个教师要想获得更多的教学机智,就必须大量阅读,特别是阅读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知识面超出教科书的范围越大,他的话的含义就越深刻,学生从他讲述的字里行间学到的东西就越多。”阅读能开拓教师的视野,开启教师的智慧,当教师把阅读当成习惯,用源源不断的知识滋润自己时,教学机智就会如泉水般不断冒出。
二、 预设学情,动态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彩的生成源自于事先精心的准备。教学是课前“预设”和课中“生成”的有机统一体,教师只有在课前充分的预设,才能在课中临场不乱。
课前的预设包括哪些内容呢?首先是精心备教材。熟悉教学内容,明确重点、难点,针对教学内容设计怎样的教学过程,对于重点怎样去突出,难点怎样去突破,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回答和处理学生就教材内容提出的疑问,才能根据教学情况变换教学方法。其次是要充分地备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富有生命活力、个性鲜明的人,教师只有充分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过程,对学情敏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产生教学机智。
三、因势利导,变被动为主动
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随着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需不断被唤醒,探究知识的潜能不断被挖掘,各种“课堂意外”会应运而生、层出不穷。而这些“意外”的产生,常常会打乱教师预设的教案,延缓课堂教学的进程。甚至有些课堂突发事件,还会使课堂陷入被动局面,这时才是考验教师课堂教学机智的时机。如果教师对此不能沉着冷静,情绪失控,迁怒、训斥学生,那局面会变得很糟糕。反之,教师如果能想办法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因势利导,把出现的意外事情与教学联系起来,扭转被动局面,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的多媒体课件中的朗读部分出现异常,播放不出声音了。学生议论纷纷,课堂混乱。显然,教师难以按原先教学设计的步骤进行下去,混乱的局面也令教师内心非常不快。怎么办?冷静一下,教师说:“老师来朗读给同学们听吧!”同学们立刻安静下来听老师读了,教师用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同样也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真诚幽默,化解矛盾
真诚是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应当遵循的原则,当学生有意无意地干扰课堂秩序时,教师如果一味地训斥,便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长此以往,学生难以得到充分发展,特别是学生言行失当时,教师切勿操之过急,以牙还牙。
例如有一次笔者在讲朱自清的《春》时,有一位学生正盯着窗外的一棵树出神。我按捺住心中的怒火,幽默地对他说:“你观察窗外的那颗树可真用心啊!现在请运用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方法,尽可能地用上多种感官、多种修辞来描绘下‘你眼中只有它的这棵树。”简单幽默的几句话既让学生回到课堂上来,又让他快速进入文本、活用知识,也让其他学生没有分散对文本的注意力,可谓一箭双雕了。
五、巧妙引导,摆脱尴尬
在一次作文教学课上,笔者表扬一位叫小芳的同学作文写得很好,并把她的文章在全班念了出来。谁知就在我念得兴致勃勃之时,有位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说:“老师,这篇文章是抄来的,我在作文书上看过!”全班顿时“轰”地炸开了锅,嘲笑、讥讽之声不绝于耳,甚至还有学生当场翻出了作文书中的那篇文章给我看。那位抄袭的同学则埋头啜泣起来。
面对此情此景,我快速冷静下来,然后问学生:“就文章本身而言,写得好不好?”待全班同学肯定了之后,我又问“这篇文章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这样就将学生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对文章的学习、品味中来,也将自己和那位抄袭了作文的女生快速地从尴尬中摆脱出来。继而我再加以正面地引导,“这样的美文,我们班只有几个同学看过,实在太可惜了。我建议,在我们班开设一个‘美文互赏角,同学们把自己平时看到的好文章都推荐上来,一个学期下来看谁推荐的美文最多最好。”之后不忘引导抄袭的那位女生:“谢谢你把这么美的一篇文章推荐给了大家,但我想推荐和自己的创作是有区别的,下次推荐时别忘了注明‘推荐字样哦!”
诚然,教学的机智绝不仅仅指以上这些。只要教师们平时能多阅读,多实践,多积累经验,多关注学情,教学机智就会像“源头活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为我们所用。让我们在层出不穷的“偶发事件”面前始终以理智驾驭情感,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于都中学(34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