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兆勇
摘要: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只有全面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思维能力,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要提高数学问题教学的效率不只是一个教学策略问题,而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只有认真分析、思考、比较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索、思维的障碍,引导学生跨出教学中的认识误区,依照学生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力求发展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才是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才能更好地完成数学的教学任务,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兴趣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力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我现身为课改教师,深短课程改革将给我们教师搭建一个学习、探究、展示的平台。如果教师再用老观念去教授语文,那无疑将扼杀课程改革那鲜活的生命力。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上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激发一个人的学习动机,是培养其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针对一年级孩子的实际情况,首先,笔者讲一些科学家小时候怎样立志成才;工农子弟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刻苦学习,结果成为农艺技师、养猪、养鸡专家等故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利用榜样的力量,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些成功的榜样,再通过具体、形象、生动的语言,让他们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怎样做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为家庭作贡献,激发他们“我要学、我想学、我一定要学好”的信心。但是动机教育是长期的,不可能一步到位。对随着年龄增长,却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或意志薄弱的个别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辅导,直至改正为止。因此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还必须靠教师良好的教学过程来影响。
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相对分散,观察力不集中,情趣易变。针对这些特点,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要坚持持久性。通过生动的教学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知识的兴趣。为此,笔者重视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形象语言,配合教具演示,指导操作学具,由直观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让学生学得高兴,学得乐意,学的不觉疲倦。
二、运用各种途径,激发自学兴趣
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来源于现实,也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數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展示数学丰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概括美、简洁美、对称美、辩证美等,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三、获取成功喜悦,让学生体验学习兴趣
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成功会给学生在学数学时心理求知的厚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创造出更多的表现的机会,充分利用“低、小、全、快”的方法,阶段型的开放学生的梯级思维。由浅显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对习题作出正确的解答。学生经过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或创造性的思维取得一次次的好成绩,并为获取的成功渐进式地感到高兴和骄傲,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终让学生明白只要开启心智就有希望,就能成功。当失败时,会加倍努力,直到成功为止。
综上,一次或多次的成功会成为学习动机和激发兴趣的“激活剂”。
四、自学思考,激励自主尝试
读书离不开思考,自学更是如此。“学而不思则罔”,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自学就是两者的桥梁,这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前提。因此,教师要创设自学氛围,提供自学空间,提出自学要求,要尽量找到新知的生成点,直接或间接提供与新知有关的旧知停靠点,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自学,为学生自主尝试创造条件。
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在除数是整数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如何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以及如何排竖式等问题进行自学例题。小数除法的关键是把除数由小数变成整数,但不能影响计算结果。书中介绍了两种方法。其一,是通过单位换算,使除数变成整数,但是,计算后需再次换算单位;其二,是利用商不变的性质,除数扩大成整数,同时被除数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学生都会单位换算,也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因此,自学时能理解。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与尝试。经过尝试练习,学生会感觉到在两种方法的选择上,后者更有利。通过自学,学生经历了算法的学习过程,及算法的优化,使其通过自学来获取到要学习的知识。
总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只有全面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思维能力,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要提高数学问题教学的效率不只是一个教学策略问题,而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只有认真分析、思考、比较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索、思维的障碍,引导学生跨出教学中的认识误区,依照学生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力求发展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才是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才能更好地完成数学的教学任务,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