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会计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6-05-14 17:32卫强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6年4期
关键词: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卫强

[摘 要]本文结合郑州财经学院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的具体情况,对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对策。本文分为4个方面:第一,阐述了校企合作的内涵;第二,介绍了郑州财经学院会计专业的校企合作工作的实践;第三,分析了目前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探讨了完善校企合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176

[中图分类号]F230-4;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2

1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它的运行机制是以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结合,共同参与”为基本内涵,以“增强学校办学活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目前,国内对校企合作的定义为:为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合作双方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共同培养适合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要深度探索校企合作中双方的责任和权利,学校有责任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所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企业有义务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向学校提供实验实训场所和条件。

2 郑州财经学院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郑州财经学院(以下简称财经学院)会计专业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思路,在校企合作专业共建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指导思想,培育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掌握会计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通晓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和现代会计管理方法,能熟练运用外语和计算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1 校企合作重构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双方共同探讨,通过多种渠道,对实际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收集相关资料和意见反馈,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参考依据。经过广泛的人才市场调查论证,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了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财经学院会计专业立足于中原经济区建设和郑州航空港经济实验区建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重点面向第三产业和民营企业的原则,培养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会计信息处理,具有扎实的经济、会计、管理等专业理论知识、基本方法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会计核算、决策与管理能力,能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公司、企业等从事会计等相关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2.2 校企共建冠名班,共同开发教材

本着校企双方共同育人,促进校企合作深入交流,拓宽在校学生实习与就业渠道,实现学校、学生、社会、企业多方共赢局面,财经学院会计学院2012年与河南百业会计咨询有限公司开展校企深度合作。一方面是在2013级会计专业的学生中组建了企业冠名班“百业班”,“百业班”学生除接受学校教学计划安排的课程外,同时还将接受企业安排的专业实践课程;另一方面企业也选派了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担任课程的授课工作。

为了充分发挥社会资源支持教育事业的优势作用,提高办学及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合作共建了4个会计手工仿真室,营造会计职业岗位的真实环境,使学生熟悉并完成会计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为了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共同开展市场需求调研,共同组织编写校企合作的教材,做到在理论知识以“必需”和“够用”为度,重点突出实际操作技能。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提高职业能力、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为从事会计工作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3 校企合作搭建“互联网+”平台

在当今“互联网+”的时代里,财经学院正在寻求“互联网+教育”,尤其是“互联网+会计专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正保远程教育是国内最大的会计教育培训公司,财经学院在2014年底开始了与其接洽、了解和阶段性的初步合作,并且财经学院与正保远程教育共建了校内应用型二级学院——“正保会计学院”。正保会计学院是由合作双方联合共建的“双主体”二级学院,由正保投入品牌、设备、技术、师资、资金及教学资源,引入合作项目和信息化建设;财经学院投入品牌、政策、设备、师资及场地,负责具体管理和招生;双方合作办学,收益共享。双方共同组建专业团队参与办学过程,研究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信息化建设的实施等,实现优势与经验互补,协同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框架包括专业共建、真账实训、网上实习、学生创业、就业推荐、师资培训及教育信息化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根据需要,共同组成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校企双方在专业教学标准制定、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实习与就业开拓等方面开展工作,确保正保会计学院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3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3.1 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学校教育着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对于社会企业所现实需求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则比较欠缺,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数眼高手低,动手能力较差,而教师在平时的讲课过程中,也基本上是理论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对社会企业需要的和学校逐步开设的实验实训课的认识和指导还没有足够深入。而学生对此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现有考试制度的指挥棒下,总认为上学就是取得一个毕业证,对就业中所涉及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体会不深。

3.2 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校作为办学的主体在考虑问题时往往容易从自身出发,在涉及校企合作的问题时也是显得动力不足,总认为企业的进入,会扰乱自身原有的管理方式、教学安排和课程设置等。而校企合作的开展往往又是一件涉及学校内多个部门的事情,如中间没有一个牵头协调的机构,各部门既是开展了这项工作,也往往是各自为政,始终从本部门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学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往往都涉及通识类的课程,如英语类课程、思想课类课程、文体类课程,在总学时一定的情况下,专业课程的学时安排则显得捉襟见肘,对专业课程无法深入挖掘,以至于没有了明确的专业培养方向。经过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门门通,门门不精”的通才,但对于具体的深入实践的能力则是门外汉了。

3.3 企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对于企业来说,往往成为一项面子工程,费心费力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见得最终能够留得住。这样会使企业觉得前期投入太多,在校企合作的过程又会遇到很多需要协调的问题,在经营之外还得分出精力处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训和实习,需要配备专门的人员、开设专门的课程、专门的场地等,而学生的不断涌入,也会给企业的管理带来难度,这些与企业所追求的效益往往是不符的。反而不如直接在人才市场上招聘有实践能力的人员更为省劲。

对于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由于其本质上不是教育机构,它是没有育人的职能的,它也不会对学生的发展有本质上的重视,更不会从专业发展、培育人才的教育目的来开展工作。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学校也不应当把教育的使命强加给企业。当然在目前的情形下,也有一些企业存有不正当的动机,以校企合作为幌子,以组织学生实习为名,存在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来使用的不当行为。

3.4 政府方面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虽然这几年在各个场合都提得很多,但整体上来看,仍然处于一个探索的初级阶段。我国目前也没有一定的法律法规来对校企合作的开展、实施和考评进行规范,校企合作工作目前仍处在尝试探索阶段,学校和企业之间合作仍是个体行为,当然也就不可能在法律层面上有相应的规范,这也导致校企合作目前的放任自流、没有监管和标准的自由状态。

4 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认识

教育的使命是要为社会企业培养一大批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的优秀合格人才,如果按照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有的是丰富的理论知识,缺少的是实践能力。因此,要让学生认识到在学校的学习,不单单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认为学点动手的技术和能力就是技术工人,要多方面加强对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认真上好校内校外的实验实训课程,积极通过各种实习途径接触实际工作,借助互联网+目前的大好形势,开阔思路和眼界,加强对各种能力的培养,使自身真正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4.2 推进教学改革,完善教学管理

学校应不断完善以专业实践技能为核心,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在校企合作中学校要克服阻力、破除自身的禁锢,积极联合企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的论证,去除陈旧的课程,积极开设适应目前企业岗位需求的课程,和企业一起规划好实践课程的建设。

校企双方要积极构建“多学期、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多学期即是从第一个学期到最后一个学期都开设实践课程,包括课程单项实训、专业综合实训、毕业实习和技能大赛等三大部分;递进式即是指按照学生能力培养规律和学习规律,将能力的培养分为基础素质的训练、操作技能的训练、管理能力的训练和综合能力的形成4个递进层次。通过建立“多学期、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缩小与企业用人之间的差距。

4.3 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校企合作是两个利益集团的合作,要根据合作双方的实际情况,本着“互助互利,共赢共进”的原则,寻找校企双方的结合点,以创新的思维,构建适用于双方的合作模式,一旦双方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双方就会互为依靠,全心合作。同时应有既定的措施和方法积极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让企业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也能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这也是应该考虑的问题。同时校企双方也要积极探索合作的方式与途径,多渠道大范围地开展合作,争取行业、企业参与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4.4 政府参与,推进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培育人才的一种新的途径,政府不能置身之外,应成为这项工作的积极推动者,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优势、资源配置优势等,统筹协调校企合作工作,要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尽快出台相应的校企合作管理的措施和规范,同时成立相应的校企合作指导机构。这个机构有政府主管部门、行业部门、学校、企业界等相关人员参加其中,在校企合作工作中出现相应的问题时,由该机构进行指导协调,理顺校企合作的管理。

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是目前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和层次,寻求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为社会和企业培育大批实用人才的一个重要保证。校企合作必须得到大力推广,使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彦普.校企合作模式探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2]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

[3]李村,葛超.构建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学生职业能力[J].职教论坛,2010(2).

[4]苏勇.强化校企合作创新培养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8).

[5]邓红,戴国忠.高职校企对接:难题“待解”[J].教育与职业,2011(34).

猜你喜欢
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独立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中职会计专业优化调整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