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级领导干部心理压力和日常政治行为研究

2016-05-14 22:04周颖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压力源心理压力

周颖

摘 要:不同层级的领导干部面临的压力源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各级领导干部的主要压力源和次要压力源均为“工作负荷大”和“人际关系复杂”,省部级和厅局级领导的第三位压力源均为“无法照顾家庭”,县处级领导“收入不高”成为困扰他们的第三位压力源。领导干部心理压力和工作强度之间存在较为复杂的关系:在同一职级内部,工作强度越大,心理压力越大;厅局级领导干部虽然工作强度明显高于省部级和县处级领导干部,心理压力反而明显低于省部级和县处级领导干部。领导干部心理压力和日常行为内容存在关系。领导干部参会内容和自己主管工作内容间接相关时,心理压力最大;对减少接待应酬,感觉到不适应甚至盼望增加的领导干部心理压力较大;每天阅读时间越长的领导干部,心理压力越小。批阅文件和调查研究等工作内容对心理压力无明显影响。引入工作要求-控制模型分析领导干部的心理压力,揭示高要求—低自主的心理压力失衡状态,倡导打造高要求—高自主的积极工作动力状态。

关键词:日常政治;心理压力;工作要求-控制模型;压力源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6)04-0054-09

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个伟大事业要取得胜利,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关键在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担负着党和人民事业重任的各级领导干部,在治国理政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相继提出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关注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和压力状况。2011 年,中纪委、中组部和监察部三部委联合发文《关于关心干部心理健康,提高干部心理素质的意见》(中纪发[2011]40 号),明确提出把“关心干部心理健康,提高干部心理素质”作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有关领导干部心理压力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基层党政领导群体,尚不能推广到中高级领导干部群体。为此,本研究针对省部级、厅局级和县处级的中高级领导干部进行心理压力研究,其结果可作为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研究的重要补充,也为进一步探索领导干部心理健康干预模式提供启示。

任何政治都是在一定社会生态中存在和运作的, 文本政治与事实政治总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本研究选择从日常政治的角度切入,从政治场域行动者的行动出发,借助日常、具体的政治活动去考察领导干部的心理压力,着力探讨微观的权利秩序和心理压力之间的动态关系。正如费孝通曾经指出的,文化的深处,并不在典章制度中,而是在人们洒扫应对的日常起居之中;一举手,一投足,看似那么自然,不加做作,可其实正是深层文化的行为体现[1](p.76)。政治也是如此,日常政治生活长期作为政治学的“背景”要素被忽略不计,但事实上只有深入到日常政治生活,从官员们常规的会议、文件、接待应酬等行为当中,才会发现更为丰富、具体、真实的政治。日常政治的分析视角可以有效地根除意识形态化和结构化的解释。如“开会”、“接待应酬”等虽然是政治运作中司空见惯的事实,这些活动却日复一日建构着权力运作,可以作为透视权力运作和领导干部心理的重要窗口。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参加培训的省部级、厅局级和县处级领导干部。总人数203人。其中包括省部级领导干部22人,厅局级领导干部69人,县处级领导干部112人;男性155人,女性48人;

汉族154人,少数民族49人;中共党员180人,非中共党员23人;高中及以下学历1人,大学学历113人,研究生学历89人。平均年龄为49.2岁。

(二) 研究方法

根据前期研究和开放式问卷的结果,自行编制《领导干部心理压力问卷》、《领导干部日常政治行为调查问卷》和《领导干部阅读现状调查问卷》。《领导干部心理压力问卷》包含心理压力强度和压力源(工作负荷大、人际关系复杂、晋升空间狭隘、收入不高、不被人理解、无法照顾家庭、个人能力有限、压抑个性)的测量。《领导干部日常政治行为调查问卷》按照公务行为在内容上的可视性和结构上的同质性,对文字、会议、调查、接待四类政治行为进行测量。《领导干部阅读现状调查问卷》对领导干部的阅读强度和阅读内容进行测量。学员自行填写问卷。然后采用SPSS 20.0对数据资料进行录入和统计。

二、心理压力与压力源的职级差异

心理压力一般开始于一些特别的需求,一项特殊的需求是否产生压力取决于个人对需求的理解与否。

如果个人没有体力、精神或情感方面的资源去满足需要,需要就被认为是潜在的压力因素。所以,可把压力看作是需要和个人身心的适应能力之间不平衡的结果。为此,本研究调查了领导干部压力源及其相应的压力水平。结果发现,在中高级领导干部群体中,厅局级压力水平(压力指数为2.5)明显低于省部级(压力指数为3.05)和县处级(压力指数为3.01)。这也就是说,厅局级领导干部的心理压力感受相对较为轻松,介于“很少有压力”和“经常有压力”的中间地带;而省部级和县处级领导干部的心理压力相对更大,处于“经常有压力”的状态。

压力源的结果发现,不同层级领导干部在压力源方面,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各级领导干部的最大压力源和第二压力源均为“工作负荷大”和“人际关系复杂”,省部级和厅局级领导的第三位压力源均为“无法照顾家庭”,就县处级领导而言,“收入不高”则成为困扰他们的第三位压力源。在省部级领导干部中,无人勾选“收入不高”、“个人能力有限”和“晋升通道狭隘”这三个原因作为压力源,可以推测省部级领导干部较少受到来自这三方面的压力。在厅局级领导干部中,无人勾选“压抑个性”和“晋升通道狭隘”。相较于省部级和厅局级领导干部,县处级领导干部感受到的压力源则更为多样,所列出的8个压力源均有人勾选,只是比重不同(参见图1)。

根据本研究结果,各级领导干部都普遍感受心理压力,但是压力水平和压力源不尽相同,因此应当针对不同级别的领导干部开发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模式。从共性看,各级领导都需要涉及工作负荷、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爱的减压模式;而从差异看,相对于省部级领导而言,厅局级和县处级领导干部都有“收入不高”和“个人能力有限”的压力,因此针对厅局级和县处级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干预模式应当直面收入不变和能力恐慌的探讨。

三、心理压力和工作强度的关系

从一般的社会舆论看,大众通常认为“清茶报纸二郎腿,闲聊旁观混光阴”是公务员的工作常态。但是体制内的公务员又经常抱怨过于忙碌疲劳,“5+2”、“白加黑”是司空见惯的加班制度。究竟公务员是忙是闲还是忙闲不均,通过近距离观察官员们的工作强度,或许可以得出更客观的结论。

(一)工作强度的职级分析

结果显示,省部级领导干部平均每天工作8.59小时

八项规定出台后,会议仍然成为耗费时间最多的工作内容,是因为会议的确重要和必要,还是因为会风仍然需要改善呢?本研究进一步探询了各级官员对会议的看法。当问及“所参加的大多数会议和自己主管工作内容的关系”时,选“间接相关”的比例最高,占56%,选择“直接相关”的占36%,选“无关”的占8%。这一结果在不同职级的领导干部中不存在显著的职级差异。就各级官员而言,大多会议与自己主管工作内容间接相关,这说明主要业务不突出,在会议内容和参会人员方面都需要进一步调整。还有8%的领导感觉自己参加的大多数会议都与自己的工作内容无关。有学员表示,现在一些地方不论开什么会都要主要领导参加,似乎才能显示会议的重要和领导的重视,会议所安排布置的工作似乎才能落到实处。这种观念不改变,“抢领导,抬规格”的无关会议将继续存在。

会议不是不能开、不应该开,开会也是统一思想、落实工作的必要措施。针对如何改进会议现状,发挥会议应有的价值和作用,39%的领导干部认为“会议偏多,应当减少数量”,37%的领导干部认为“会议成效不够,应当加强落实”,20%的领导干部认为“会议偏长,应当开短会”,仅有4%的受访者认为“现状很好,不用改变”。这说明,当前会风还需要进一步改善,从精简会议和增强会议实效入手是关键。有学员建议,该开的“要会”必须开,能统筹的会议要“合”着开,碰头会和协调会要解决实际问题,能利用电子政务的会要“绿色办公”。

对会议行为和心理压力的关系进行分析时,发现会议时间和心理压力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但是会议内容和心理压力之间存在关系。对各级领导干部而言,其参加的大多数会议和自己主管工作内容相关程度与心理压力之间呈倒U型曲线,即当领导干部参加的会议多数与自己主管工作内容间接相关时,心理压力最大(参见图5)。可以用工作要求-控制模型(Job Demand.Control Model,以下简称JDC模型)予以解释[5]。JDC模型认为,工作压力来自于工作要求和自主性之间的不平衡。当个体所从事的职业工作负荷大、工作要求多、工作时间长而对工作的可控度又较低时,个体就会体验到较大的心理压力。领导干部参加的大多数会议和自己主管工作内容无关时,无需对会议决策负责,因此自然心理压力较小;当参会内容与自己直接相关时,虽然责任重大、工作要求高,但自主性也较强,个体可以调动的相关资源也越多,因此心理压力相对较为平衡;当参会内容和自己间接相关时,工作要求处于较高水平,工作自主性处于较低水平,因此个体会体验到较高的心理压力。

(二)批阅文件行为及其与心理压力的关系

2011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讲话时曾引用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你开会我开会大家都开会”,下联是“你发文我发文大家都发文”,横批是“谁来落实”[6]。这副对联对加强落实提出了要求,从一个侧面能感受到“发文”是领导干部日常工作中除会议外另一个非常普遍的公务行为。

从图1中可知,各级领导干部最普遍的日常工作行为是开会,第二普遍的行为是批阅文件。省部、厅局和县处的比例分别为22%,31%和35%,可见文件处理也是非常普遍的工作行为。从每日所花费时间看,省部级领导干部平均每天花费2.9小时批阅文件,厅局级领导干部平均花费1.5小时批阅文件,县处级领导干部平均花费1.8小时批阅文件。从数据看,省部级领导干部批阅文件用时最多,厅局级批阅文件用时最少。批阅文件占用了各级领导干部如此多的时间,中国的政治和政党体系非常依赖文件进行管理和表达,其中以省部级领导干部尤甚。从政治沟通的角度看,文件制度是科层内部相互联系的不可或缺的形式和通道[7]

对批阅文件时间和心理压力进行相关分析,没有发现明显的相关。这说明,批阅文件这项工作内容对领导干部的心理压力不存在较大影响。

(三)调查研究行为及其与心理压力的关系

刘少奇曾经论述过领导者应具备的五个条件,指出领导者必须有客观的、深刻的调查研究。不调查、不研究,就不能了解情况,尤其是当地情况和他这一部分工作与其他部分工作的关系,以及这部分工作在全部工作中所占的地位[8](p.268)。习近平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9]。通过分析各级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上所花费的时间,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他们对调查研究的重视程度。

调查结果发现,44%的省部级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上用时最长,每天平均用时2.2小时;25%的厅局级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上用时最长,每天平均用时1.9小时;21%的县处级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上用时最长,每天平均用时1.6小时。这说明省部级领导干部是最重视调查研究的群体,其次是厅局级和县处级领导干部。省部级领导干部是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思路和重大举措的思考者和确定者,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因此省部级领导干部比厅局级和县处级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上花费更长的时间,是非常合理的现象。从另一方面看,级别越高的领导在调查研究上用时普遍更长,也似乎说明,调查研究与领导干部的工作和个人成长具有密切关联。正如习近平所言,重视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抓好调查研究这项领导干部的基本功,才能切实提升领导干部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对调查研究时间和心理压力进行相关分析,也没有发现显著的相关性。这说明,调查研究虽然是重要的工作内容,但是其工作强度和领导干部的心理压力之间不存在明显关系。

(四)接待应酬行为及其与心理压力的关系

接待应酬工作虽然在党政工作中处于后勤位置,在现实中的影响力却不能低估。公务接待中的吃喝风,不仅严重影响了党政机关的正常办公秩序,多年来也一直为群众所诟病。八项规定之后,接待应酬的现状如何?本研究发现,就各级领导而言,接待应酬都成为所占比例最少的工作内容。具体来说,省部级领导干部平均每天花费0.7小时,厅局级领导干部平均每天花费0.8小时,县处级领导干部平均每天花费0.9小时。省部级领导干部中没有人在接待应酬上费时最多,而在厅局级和县处级领导干部中,分别存在3%和4%的官员,接待应酬占据了最多的工作时间。这说明八项规定之后,大多数领导干部都从接待应酬中解脱出来。

趋于健康的接待应酬能否保持常态化,成为长期现象,而非“一阵风”的临时变化呢?从官员对“接待应酬的现状是否需要改变”的回答中,或许能略知一二。51%的领导干部认为“接待应酬刚好,不需改变”,39%的领导干部认为“接待应酬偏多,应当减少”,还有10%的领导干部认为“接待应酬较少,可以考虑增加”。数据表明,半数的领导干部对接待应酬的现状感觉满意,还有近四成的领导干部认为,接待应酬还可以进一步减少。这一方面说明八项规定有效塑造了大部分干部的健康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说明接待应酬还有健康的提升空间。更有趣的是,居然有一成的领导干部认为接待应酬偏少。2014年3月18日,习近平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曾经提到:“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广大党员、干部从文山会海和接待应酬中解脱出来,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明显转变。但也有少数干部感到有些不适应了,有的快下班了还没人邀约聚会就觉得心里有些空荡荡的,甚至发出了‘为官不易的感叹,甚至还有人说‘官不聊生了。”[10]看来,减少应酬要进一步提倡,健康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要进一步提倡。

对接待应酬时间和心理压力进行相关分析,没有发现明显的相关;但是对待接待应酬的态度和心理压力之间存在关系。具体而言,51%的领导干部认为“接待应酬刚好,不需改变”,其压力水平为2.92;39%的领导干部认为“接待应酬偏多,应当减少”,其压力水平为2.91;还有10%的领导干部认为“接待应酬较少,可以考虑增加”;其压力水平为3.29。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统计结果表明,压力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3,167)=2.21,p=0.05。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10%的领导干部对待接待应酬的减少,心生不适,应酬少了反而心理压力较大。因此需要进一步倡导健康的心理减压方式。

五、 心理压力和阅读行为的关系

身为领导干部,个人的生活情趣不仅影响其政治品格,更是社会风气的标杆。因此研究领导在八小时之外的日常生活行为也具有重要价值。在众多日常行为中,读书不仅是习近平自己的爱好,也是他在多个场合反复推崇的生活方式。他鼓励领导干部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领导干部读书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11]接下来,以领导的阅读习惯为窗口,透视各级官员的日常生活行为。

(一)阅读意愿和阅读强度分析

被问及“您是否喜欢读书?”时,28%的领导干部回答“非常喜欢”,60% 的领导干部“喜欢读书”,“对读书一般喜欢”的人占12%,“不喜欢读书”的0人。2014年,中央党校曾经对在校党校学员进行“领导干部阅读情况调查”[12]。与2014年的调查相比,本次调查中喜欢读书和非常喜欢读书的领导干部占88%,上升8.3%。同时,不喜欢读书的受访者也有所下降,降低4.6%。这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今天的领导干部不管学什么专业、无论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读书的主观意愿都越来越强,越来越认识到要把读书学习、提高科学素养作为重要目标。

既然近九成的领导干部都“喜欢”或者“非常喜欢”读书,那么他们读书的时间和数量又有多少呢?省部级领导干部平均每年读书15本,平均每周阅读时间为10.3小时;厅局级领导干部平均每年读书10本,平均每周阅读时间为9.6小时;县处级领导干部平均每年读书8.2本,平均每周阅读时间为8.8小时。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无论从每年阅读书的数量上,还是在每周花在阅读的时间上,

省部级领导干部都明显高于厅局级领导干部,厅局级领导干部又明显高于县处级领导干部。

(二)阅读内容分析

诚如习近平所言,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的书都读完。在大量书籍中,领导干部普遍应当读三个方面的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做好领导工作必需的各种知识书籍,以及古今中外传统优秀文化书籍[13]。那么,领导干部把有限的阅读时间都用来看什么类型的书呢?统计发现,不同职级的领导干部平时的阅读兴趣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从图6可以看出,各级领导干部平时读得最多的是业务相关类书籍(33%),第二是中外传统经典(20%),第三是经济管理类的书籍(17%),名人传记和流行畅销书位列第四、第五(12%和11%),马列主义著作位列最后(4.8%)。值得一提的是,平时最喜欢读马列的人最少,这其中省部级领导干部占比为0,厅局级领导干部占比1.6%,县处级领导干部占比3.2%。从数据看,习近平推荐领导干部普遍阅读的做好领导工作必需的各种知识书籍和古今中外传统文化书籍都成为阅读的热点。

相比理论学习,业务类、中外传统经典和经济管理类的书籍似乎更受领导干部的欢迎。领导干部当前的阅读兴趣点更多关注业务类,较少关注马列主义著作。但是当问及“对您影响最深的一本书?”时,《毛泽东选集》、《共产党宣言》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被提及的频率名列前茅。这说明,领导干部曾经读马列,并深受马列的影响。领导干部并非不重视马列理论学习,只是当前更关注能够直接提升工作能力的业务类书籍。马列理论的著作曾经是各级领导干部倡导多读常读的内容,为什么现在不是领导干部的阅读热点。是因为领导干部曾经读过马列著作,就认为无须再读;或者因为他们认为业务类学习更重要,还是有其他原因。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马列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列主义理论素养是领导干部领导素质的核心和灵魂,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1939年底,毛泽东在延安对曾克说:“马列主义的书要经常读。《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100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有时只阅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都读,每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我写《新民主主义论》时,《共产党宣言》就翻阅过多次。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于应用,要应用就要经常读,重点读。”[14]各级领导干部只有认真研读马列原著,才能从根本上了解和信服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才能从根本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一步坚定政治立场和党性原则;才能从根本上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程及其基本理论与创新理论的相互关系,做到在继承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三)阅读行为和心理压力的关系

2011年,国家行政学院和光明日报的调研指出,部分干部频于应酬不勤读书[15]。本研究发现,省部级领导干部平均每日阅读时间为1.7小时,平均每日应酬时间为0.7小时;厅局级领导干部平均每日阅读时间为1.4小时,平均每日应酬时间为0.8小时;县处级领导干部平均每日阅读时间为0.93小时,平均每日应酬时间为0.9小时

猜你喜欢
压力源心理压力
基于BSTL与XGDT算法对多级别心理压力的评估
习练健身气功对缓减大学生压力源的影响
应对方式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社区心理学视角
基于动机理论下知识型员工压力缓解策略研究
当代大学生压力源及其应对路径研究
当代考研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图片看内心
看美景可缓解心理压力
缓解心理压力的两种方法等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