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高等教育阶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也是各高校的重要任务。本文着重分析我国高校在当前状况下,如何培养出更多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几点可参考的思路,以期我国高校能顺利地改革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225-02
我国目前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而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对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使命和责任。然而我国的高等教育院校在培养人才的问题上尚存在不少问题,导致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效率不够高。笔者站在研究生管理者的角度,分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上的不足,并着重提出了几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一、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
有很多学者曾发表过对拔尖创新人才内涵的见解。例如,HELLER认为在某一专业领域表现杰出,能够创新地解决棘手的难题,取得被众人所公认的成绩的人才就是拔尖创新人才;而赫克明曾在他的论著中表示:在各种领域中,尤其是管理领域及科学领域中,具有优秀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同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人,能够为我国综合发展做出一定贡献的高级人才。根据前人的研究,笔者认为所谓拔尖创新人才就是在一专业领域中,具备非常优秀的创新能力以及卓越的专业素养,对所在领域的发展能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并能够为国家做出一定贡献的高级人才。
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
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在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内,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上面临着下列问题:
(一)研究生缺乏较强的创新意识
整体上来看,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的研究生过于看重的是“文凭”,而不是能力的本身,有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没有形成良好的学风。加上高校招生模式上的不足,研究生通常陷入了基础理论部分不够扎实,同时又缺乏良好实践能力的局面,且缺乏学术交流的意识。
(二)导师缺乏良好的培养资源,综合指导能力有所欠缺
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加上导师选拔制度的不足,我国高等教育院校还非常缺乏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导师。同时,在科研平台、研究项目与课题等资源上的缺乏也限制了对研究生的培养水平,导致研究生在创新研究上不够积极,缺乏热情。
(三)教学模式不够先进,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
目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缺乏系统性,没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且课程内容具有滞后性,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前沿热点没有在课程中体现。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没有体现多元化课程内容的设置,未能匹配研究生在各自职业规划上的需求。
三、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的建议
作为高等学校,要全面思考并努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即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积极开展制度性的改革,在人才的培养方式上进行创新。
(一)对思想进行全面的解放,改进培养模式
自2005年科学家钱学森对教育发出质疑以来,有一部分的大学改变了原有的办学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对于学术顶尖人才、科学界的顶尖人才的培养等,都没有做出比较好的探索,并且价值取向也不是很科学。
比如,在对学生开展关于自身所学的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能否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的问卷调查,我们从中发现,调查的14所学校的2800个学术方面的硕士研究生里面,只有35.5%的学生认为设置的课程可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却有25.6%的学生认为这些课程的设置是不能够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的;而在14所学校中的1400个专业性的硕士研究生的调查中,觉得设置的课程不能够提高自身创新水平的学生只有31.3%,却有32.4%的学生觉得这种课程的设置对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没有作用的。从以上两组数据,可以得出想要满足学生对顶尖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需求,高效做的是远远不够的,作为管理研究生的相关部门以及单位,不得不对思想进行全方位的解放,切实深化教育方面的改革,推动教育实现创新性发展。
所以,笔者提出下面几点建议:(1)学校在招生的时候,建立一个科学的标准,即着力选拔具有很好创新素质以及潜力的学生,对于这一类的学生可以进行破格选拔。(2)学校办学的目标之一要是培养学生的顶尖的创新能力,对专业以及课程设置进行大胆的改革,在课程设置上可以设立一些多学科方面的课程,并且是能够代表学科发展前沿的课程,这样的话,学生就可以进行多方面的选择。(3)多举措鼓励老师在培养学生顶尖的创新能力方面去进行开放式、辩论式和讨论式以及探索式等多种教学形式。(4)进一步完善制度,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促使具有顶尖的创新潜力的学生和顶尖的导师抱团,并对他们的科学研究成果给予一定的支持。(5)全面营造鼓励创新的学习氛围,打造只有创新才能够赢得发展的竞争态势。
(二)注重培养学生顶尖的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
根据调查,我们可以得知,调查范围内的14所高效,对于学术类以及专业类的研究生,在培养方式上,都是单一的导师作为现实的指导老师,并且有一部分的老师指导了比较多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属于放养的方式来培养、老师和学生存在一种雇佣的关系等现象的出现,但是对于灌输式的培养方式,学校并没有做比较大的改革,很多研究生基本上都没有发表水平比较高的学术论文。
所以,笔者根据以上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1)对影响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因素进行全面的梳理,这些因素不仅包括人为的因素,还包括制度约束方面的因素以及其他方面的环节,要对已经过时了的制度、规章、措施等进行彻底的清理。(2)在办学以及管理上,采用民主管理的方式,激发老师以及学生主动参与到创新人才培养的政策以及途径等的谈论当中,这样的话,就能够保证学校的决策实现科学化。(3)大胆借鉴别的国家的比较好的做法以及经验,并且根据学校的具体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适合的政策和措施,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上进行较大的改变,以实现质的飞跃。(4)在办学资源的设置上,要更加侧重于对顶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够既有导向,又有资源的支持,还有制度作为保障。
(三)找准重点,对关键性的因素以及环节进行重点突破
要想在顶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实现比较大的突破,最为主要的就是要抓住导师。根据国际上的有关经验,如果将一流的老师和一流的学生组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出顶尖的创新性人才。可以采取下列措施:(1)对申请入学的机制进行大胆的推广,借助制度,推动老师和学生达成比较好的组合,这样的话,不仅学生享有选择导师和学习的自由,导师也同样享有选择学生以及上课的自由。(2)对研究生入学的相关考试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这种改革不仅涉及政治以及英语这两个公共课的改革,还包括在专业课的笔试考试当中注重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3)对导师的项目给予相应的补助。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其经费主要是从科研的项目上得来,但是科研项目的经费主要是依靠导师到国家有关方面去争取,而科研经费的分配是根据导师的科学研究能力来定的,如果导师科学研究能力强,那么科研的经费就会相应的增加。(4)对学校的信息披露的制定进行进一步的完善。除了不能够全面公开的少部分内容外,学校以及老师必须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基本的信息进行详细的公布,以便学生能够进行透彻的了解。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的水平以及能力、自身的家庭条件等来申请学校以及老师。(5)注重提高导师的能力水平以及素质。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断对导师的素质进行培养,注重提升教师的能力水平以及素质,推动导师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6)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方面的机制。以培养顶尖的创新性人才作为基本的教学目标,将高中阶段、本科阶段、硕士阶段、博士阶段的教育有机联系起来,推动人才在每一个阶段都能够得到自由发展。(7)对于导师的招生规模进行严格把关,对导师带研究生的人数进行严格控制,并且采取导师、学生以及学校淘汰的机制,迫使有关方面高度重视人才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耿有权,曹蕾,宛敏.研究生管理者视角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基于全国14所重点高校问卷调查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02).
[2]徐新洲,薛建辉,勇强.协同创新视角下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17).
Strategies of Cultivating Outstanding Innovative Talent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Graduate Management
CHEN Shan
(School of Business,University of Changzhou,Changzhou,Jiangsu 213164,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demand of top-notch innovative personnel in our country is more and more big. In the stage of higher education,cultivate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is the important task.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current situation,how to cultivate more top-notch innovative personnel,provide some reference ideas,to our count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smoothly reform top-notch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Key words:postgraduate;innovative talents;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