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斯萌 王永航
摘要:本文从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难点出发,对高校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内涵以及特征进行分析。在二者结合的前提下,构建如何运用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为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帮助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发展性教学评价;教育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029-02
一、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难点分析
1.缺乏外部激励。高校的青年教师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和素养。但在适应高校的管理体制和学术环境时出现了一定抗性。一方面青年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再加上沉重的生活压力,所以很难腾出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自我发展。但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大多渴望得到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学校却无法提供较好的精神支持和资金帮助,最终会造成青年教师十分苦闷。
2.难以形成独立人格。学校下达的硬性指标、工作量都是与教师的考核直接挂钩的,这就造成了青年教师受学校刚性规定的趋势而进行工作。但实际上,青年教师无论在经验上还是在资历上都无法与老教师相匹配,因此在立项等实际工作中常常居于劣势。长期如此,难免出现压抑的情绪和加班的情况,无法形成较为积极的人格。
3.缺乏教学自信和能力。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多较为扎实,而且具有善于接收新鲜资讯的优势。这一点,也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便于在课堂中进行新观点的教学。但在另一个反面来看,缺乏经验仍然是青年教师的一大劣势,这就造成其课堂随意性大,对于不理解的知识干脆照本宣科。这样就很难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从而打击青年教师的教学信心。
4.教师考核方式待改进。目前的高校教师考核主要是对过去结果的一种评价,这种评价方法虽然高效,但却忽视了一些教学细节,缺乏对教师心理的尊重。尤其是青年本身自尊心较强,又年轻气盛。在这样的考核体系下青年教师很难得到肯定,从而难免形成心理排斥,最终造成恶性循环。
二、高校发展性教师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内涵及主要特征
1.理论基础。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能够使用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这是有一定的内在理论支撑的,具体来说:①高校青年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因此外部压力能使之达到最低水准,而真正促使其达到优秀的,还要看他们的内部动力有多大。②高校教师在获得学生认可,并且在学校的评估中保持信息平等,他们是能够较快地达到预期目标的。③青年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热情,在适当条件下能够爆发出极大的能量。
2.定义。发展性教师评价理论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等发达国家。其以教学工作中具体的发展目标和价值观作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应的评价方法与技术,对教师在素质提高、履行工作职能和提高工作绩效等方面进行考量,这就让教师置于发展性的教学评价中,不断的进行自我认识的完善,最终达到提高教学素质和提升自我素质的目标。
3.特征。(1)立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教师是否具有相应的教学实践能力与知识体系是受考察的一个部分。其次,未来对于教师的考察中,仍包含其是否能坚持自我发展的意愿与能力的考察指标。(2)注重教师的未来发展。“发展性”代表着这种评价机制既注重过程又注重发展,因而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评价体系。其评价目标并非进行奖惩,而是真正地促进教师的未来发展。(3)鼓励教师进行教育创新。传统的评价体系中,评价结果直接与工资、奖金等挂钩。因此制约了教师的发展空间,致使其为了完成任务而工作,而不能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开展。(4)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发展性教师评价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完成课堂教学工作。还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化道德水平与学科意识。在较为全面的评价体系的支持下,教师需要不断自我完善,全面发展。(5)促使教师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传统的评价体系中教师存在上下级关系,青年教师也长期居于下级的地位。而发展性教师评价摒弃了这一传统,这就带来了教师间较为和缓的人际关系,并且有利于开展同事间的平等合作。(6)统一教师与学校的需求。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帮助青年教师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所在,同时也为其提高与改善提供基础和平台。教师的发展利于学校的发展,因此可以满足二者的共同需求。
三、高校青年教师发展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构建高校青年教师发展性教学评价的意义。
(1)增加青年教师精神动力,促进个体与集体的双赢。研究表明,人一旦明确通过努力可以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如金钱和自我实现等需求时,人就会不断地努力进而达到所需要的绩效。在发展性教师评价中,青年教师为了实现自我发展的需求,会不断地努力以靠近发展性评价指标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是,在发展性教学评价中仍然会有奖惩制度的出现,但这样的奖惩区别于传统的以考勤和资历来作为指标,而是以教师的特长、进步等来作为依据。(2)利于形成青年教师的主体意识。现代教学中,青年教师往往以学生成绩和就业情况的好坏来作为自我价值的体现。然而这样的自我价值是有失偏颇的,这样失去了对自我完善的追求与对自我精神层面的满足。而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则是将教师视作主体,让其自主评价、平等参与,提高其主人公意识。(3)利于健全高校青年教师人格,促进全面发展。诚如上文所说,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中对教师的评价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因而这就要求教师要进行全面发展。除了教学能力和知识储备方面的考核外,新型的评价模式还对教师的人格和精神层面有一定的考核指标,从而促使其提高修养,全面发展。
2.基于发展性教师评价理论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策略。(1)关心青年教师的发展性成长。要建立起教师“发展为本”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评价者的定位并不是上级,而是与被评价者平等的合作者和倾听者,教师本身更是参与评价的主体。整个评价的目标是为了让教师在发展性评价中完成自我评价和自我完善,最终达到实践教育理想和人生价值的目标,而非对教师进行考核。在具体实施中,应当防止出现评价目标功利化,首先,评价的重点在于教师未来的发展,而不是过去的表现;其次,要防止评价主体的外转,避免教师评价因为行政权力等外在压力而改变,回到了以往的那种自上而下的评价机制中去。因为这样很难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让发展性教学评价形同虚设。(2)在考虑青年教师特点的前提下进行引导和激励。青年教师作为新生力量依然存在阅历尚浅和经验不足的情况,此外,青年教师大多年轻气盛,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尤其是在同事间的竞争加剧后,很容易产生人际关系矛盾。再加上青年教师对自己的期望只有往往比较高,不愿意接受那些所谓的“底层学术”。也就是说他们理想的学术环境与现实中的学术状态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很容易让青年教师产生愤世嫉俗的感觉,因此,学校方面应该全方位的关注青年教师的心理状况,如发现其心理状态出现问题,应当及时进行疏导。同时,注重激励和引导青年教师的心态发展,给他们的生活带去更多的正能量。(3)建立全方位的青年教师培训体制。青年教师在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上具有较高的水平,进行丰富的新知识培训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对青年教师的发展性评价中应当将培训体系纳入其中。具体来说,在培训的形式上,应当分阶段、多层次进行,同时保证青年教师能够终身受训。在培训内容上应当加强对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学习。此外,学校应该在原有的教学资源和培训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培训方法的形式来开拓更多的培训资源。最后,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教学资源平台,丰富培训手段。使年轻教师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尽快提高自身的素质与技能。(4)增加对青年教师的生活与工作环境的人文关怀。青年教师普遍具有工作压力较大的情况,也存在部分教师因为受不了工作的压力而倦怠甚至离职的情况。因此,我们在具体的实践中应当更多地关注青年教师的状态,尽可能满足其在社会认同和心理提升方面的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安全感与归属感。同时,也应该为青年教师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包括住房改善、办公条件改善和提供培训机会和研修机会等。
参考文献:
[1]辛晶晶.高校组织氛围视角下青年教师发展需求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
[2]李爱玉.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个案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
[3]智安然.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
[4]田彩萍.发展性教师评价视域下高校青年教师评价机制的构建[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