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宇
摘 要 人们的健身文化观念随着现代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变化,源自古老而神秘的印度瑜伽, 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瑜伽发展至今约有五千多年的历史,经过不断发展、变化,成为现代人喜欢的一种健身运动。瑜伽对改善心肺功能、心理健康、身体形态及柔韧性、肥胖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瑜伽 健身 价值
人们的健身文化观念随着现代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变化。做为寻求身心合一、回归自然、回归人性本质的运动,瑜伽成为很多人的健身选择。瑜伽是强调呼吸法、体位法和冥想法三合一的训练。通过瑜伽的练习,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耐受性都会增强,这是最先体现出来的。而随着练习的深入,练习者会逐渐体会到其他美妙的变化,不仅是身体上的,还有心灵上的。
一、瑜伽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对人们的身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瑜伽不同于其他的健身方式,它是通过呼吸、意识和姿势的结合,达到身心双修的目的。瑜伽练习讲究在宁静的心境下进行身体的舒缓伸展,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每一个动作所产生的感觉上。瑜伽相似于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通过瑜伽锻炼可以放松身体来达到心理状态的放松。深呼吸有安定情绪的效果,因为呼吸与支配情绪的自主神经有密切关系,呼吸由自主神经所支配。如果心情或身体受到外界刺激时,就会影响呼吸速度,产生呼吸紊乱现象。国外学者在研究大学体育课程时,发现哈达瑜伽对降低焦虑与压力的效果最显著,而且在情绪增进上也有正面效果。通过瑜伽的修炼可以改善心理素质。瑜伽是一种明显存在生理、心理交互影响的运动,主要通过内分泌机能、肌肉机能、呼吸机能和社会关系功能等机制对心理产生影响。国内知名瑜伽学者毛娟指出瑜伽教育可以增进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是通过人的意念和呼吸的配合。
二、瑜伽对心肺功能的作用
呼吸分为腹式呼吸、胸式呼吸和腹胸式完全呼吸。瑜伽呼吸采用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结合而成的完全式呼吸, 肺的上、中、下三部分都参与呼吸,腹部、胸部乃至全身都在起伏张缩。呼吸的目的是有效地按摩内脏,刺激各生理腺体良性的分泌,激活脉、轮(可能也相当于中医所说的经络、穴位)的潜在力量,更好地清洁身体,让生命之气提供给人体足够的健康养分。
三、瑜伽对身体形态及柔韧性的作用
一般来说,康体运动总给人以动感十足的感觉,但瑜伽则与健美操等动感十足的健体方式不同,它是以其独有的静感来达到自己的健身、塑形和美容效果。许多练习过瑜伽的人都能不同程度地体会到,通过瑜伽呼吸法、体位法、冥想和松弛功的练习,可达到舒展筋骨、轻松身心、健美形体、通畅经络的独特效果。认真考察瑜伽的练习形式,研究发现许多瑜伽姿势能够塑造强健和柔软的身体,从而达到全面增进身体健康的目的:瑜伽练习可以让做完器械后的肌肉放松下来,帮助舒展肌肉;可以改善人的体形,使之变得更为匀称、线条优美;同时还有安静神经的功效,练后有利于减少疲劳感。也就是说,瑜伽能让人的身体吐故纳新、固本强神、舒筋活络,在不知不觉中保持优雅的身形、轻盈灵动的姿态,从而塑造自然、美丽、年轻的身体。实践证明,有针对性地进行瑜伽练习,对塑造身体各个部位的完美体形具有良好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瑜伽分化为美颈瑜伽、瘦腰瑜伽、塑臀瑜伽等纤体和美容瑜伽的原因。
四、瑜伽对肥胖的作用
通过瑜伽形体训练组合的持续姿势动作练习,可增强机体热能的消耗,加强脂肪的动员,同时可抑制脂肪的合成,减少脂肪积累,提高代谢率,消耗体内多余脂肪,使体脂重量减小幅度明显大于体重下降的幅度,说明瑜伽形体训练不仅有明显的减肥作用,并且对增加瘦体重、改变身体成分有非常显著的作用。瑜伽形体练习能使肌肉纵向伸展,脂肪从细胞周围消减,改善物质循环,促进细胞分裂与更新。另外,瑜伽动作既有针对手臂、胸部、肩部、腿部的练习,又有腰腹部和背部的力量练习,各个部位可以充分绷紧和拉伸。瑜伽还能调整用来控制吸收与流失的新陈代谢,持续的练习能保持体内新陈代谢的速度,消耗体内多余的脂肪,从而减轻体脂重量,降低体重指数,达到减肥、控制体重的效果。
五、结论
研究表明经常进行瑜伽练习可以维持人体良好的生理状态,增强体质改善体形,提高肺活量,促进康复期身体机能的恢复。瑜伽锻炼可以通过放松身体来达到心理状态的放松。长期练习还可以增强自信、体现自我价值,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气质,提高审美意识,使练习者形成健康的人格。同时还能够缓解身体和精神方面的压力,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通过对瑜伽的起源、健身价值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发掘瑜伽的健身功效。提高人们对瑜伽健身的理解和认识,为科学系统的进行瑜伽练习提供理论指导,从而更好地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陈雨彤.练习瑜伽的四大理由[J].中国养生保健.2006(9):23-24.
[2] 毛娟.论瑜伽教育的健身育人价值[J].体育学刊, 2005,12(6):84-86.
[3] 汪敏,钱 强,盛宁宁.瑜伽形体训练对女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