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生,也是一种成长

2016-05-14 15:37吴双
亲子 2016年5期
关键词:信任感陌生人小伙伴

吴双

甜甜八个多月,近来,妈妈发现,当小区里的婆婆过来逗她,想抱抱她时,甜甜很不给婆婆们面子,总是把头转向一边,躲到妈妈身后,试图回避,有时还哭叫、挣扎着要离开。到了晚上,除了妈妈谁也不要,连爷爷奶奶抱她,她都会哭。为此,甜甜妈妈非常苦恼。

相信很多妈妈在宝宝成长过程中都遇到了和甜甜妈妈一样的困惑,妈妈们不用担心,这是宝宝成长中的一个正常的心理反应期,即“认生期”。宝宝的认生常始于4~5个月,此时,他们对陌生人会出现“警惕地注意”现象。他们会来回地注视、比较陌生人与熟人(主要是母亲)的面孔,对陌生人的脸注视的时间会更长些。5~7个月的宝宝在陌生人面前会出现较明显的严肃、紧张的神态。到了7~9个月,有些宝宝面对陌生人会有苦恼、哭叫、回避等较强烈的情绪反应。

认生有原因

“认生”是宝宝成长过程中必经的心理过程,表明宝宝能分辨出陌生人和熟悉的人。看到熟悉的人会很开心,对陌生人产生恐惧,这是宝宝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体现,是宝宝感知、辨别和记忆能力、情绪和人际关系获得发展的体现。

情绪情感的发展

细心的妈妈会发现宝宝在三四个月时,只要你走近宝宝身旁,他就会乐滋滋地往上拱起身子,示意让妈妈把他抱起来;或者你在屋内做事时,宝宝的目光常会追随你的身影,一旦你不在屋内他就会哭喊。5个月时,宝宝已能区别父母和其他人。6个月时,宝宝对熟人表现出好感,对生人就会躲避甚至哭闹,不喜欢生人抱,表现出陌生感,对最亲他、关心他的人——妈妈则最为依恋,开始有了依恋、害怕、认生、厌恶、爱好等情绪。

依恋关系的影响

依恋指宝宝与主要照顾者特别亲近、不愿分离,和主要照顾者之间存在的强烈、持久、亲密的感情联结,这是婴儿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认生标志着亲子依恋的开始,证明亲子之间情感的连接已经成功。大多数宝宝最依恋的人是妈妈,这个时期的宝宝,开始对妈妈的存在非常敏感,如果让宝宝和妈妈分开,宝宝就会产生分离焦虑的情绪。这是宝宝日后信任感、安全感建立的基础,对宝宝的人际关系有着重大意义。如果依恋关系处理得不当,宝宝和妈妈分开后,焦虑和难过的情绪很难平复,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会对宝宝今后健康人格的养成造成阴影。

平稳度过认生期

接受宝宝的认生

认生对宝宝来说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是因为宝宝有了一种自我保护意识。爸爸妈妈对宝宝的“认生”表现不要苦恼和焦虑,应正确并接纳宝宝的认生,给予宝宝足够的安全感,帮助宝宝发展稳定的情绪,给宝宝充分的时间适应,让宝宝慢慢减轻对陌生人的恐惧。

选择适合宝宝的环境

宝宝大约从6个月左右开始进入到辨别安全环境与不安全环境的时期,遇到认生情况,妈妈要马上让宝宝回到安全的环境,比如抱到自己怀里,不要勉强或强迫他接受陌生人的亲热,这样只会让他更加紧张。如果宝宝保持距离观察到对方是“不危险”的,会慢慢放松警惕,这时如用他感兴趣的方法跟他玩耍,他就很容易接纳。有些家长觉得强行把宝宝放到陌生人的怀里,可以锻炼宝宝,改掉他“怕生”的“坏毛病”。结果导致宝宝抗拒心理更严重,甚至会造成真正的心理问题。

多带宝宝出去走走

在宝宝3~4个月以前还不认生的时候,妈妈应多带宝宝走出家门,以帮助宝宝尽早适应他可能接触到的各种社会环境。如常带宝宝去社区广场、花园绿地等人多,尤其是小朋友比较多的场合,让宝宝看看周围新鲜有趣的环境,感受不同人的声音和面孔。在宝宝认生期,要避免众多陌生的面孔同时出现,或众多的陌生人七嘴八舌地一起与他打招呼或争抢着抱他、逗他等,这样会增加他害怕的心理。

鼓励宝宝多和小伙伴玩

认生的宝宝在面对小伙伴时大多不会那么排斥,因此爸爸妈妈可根据宝宝喜欢与同伴交往这一特点多带宝宝与小伙伴玩,发展宝宝的社会交往能力并体验与他人交往、游戏带来的乐趣,以建立对人际关系的信任感。还可以主动为宝宝寻找不认生的宝宝做伙伴,伙伴的榜样作用往往超过成人的指导。当宝宝能够自然地回答陌生人问话或有礼貌地呼叫陌生人时,爸爸妈妈一定要及时给予奖励或称赞。

TIP 不强迫宝宝与陌生人接触

当陌生人到来时,如果宝宝怕生,可以允许他熟悉情况后再逐渐和陌生人接近。如果宝宝不愿意跟陌生人亲近,不要强迫他,更不要让他单独与陌生人在一起。此外,在遇见宝宝不认识的人时,爸爸妈妈要很正式地向陌生人介绍宝宝,并且不管宝宝多认生,都以轻松愉快的态度面对陌生人,如妈妈温柔、声音愉快地向宝宝介绍:“这是陈阿姨,她可喜欢宝宝了!”让宝宝从妈妈的口气中寻求到安全感,帮助宝宝消除顾虑。与陌生人磨合的机会多了,宝宝害怕的心理会自然缓解并最终得到克服。

猜你喜欢
信任感陌生人小伙伴
我和我的小伙伴
我的小伙伴
“小伙伴”等十七则
情感认同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培育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建立师生信任感的方法
谨防陌生人
谨防陌生人
组织内多层次社会交换关系对员工角色外行为影响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