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思政工作新策略

2016-05-14 12:10高清林黄庆专
文教资料 2016年5期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舆情

高清林 黄庆专

摘 要: 网络新媒体以其即时性、交互性、平等性、匿名性、海量性、多样性、碎片性、无界性等传播特性,正在深刻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为应对新媒体给高校学生思政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本文提出了“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完善网络管理制度”、“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构,形成全面覆盖全员参与格局”、“顺应媒体运行规律,促进媒体融合发展”、“整合各方资源,形成社会合力”、“加强网络媒体技术培训,提高思政队伍媒介素养”、“注意培养意见领袖,增强思想引领实效”、“创建校园网络社区,融入学生网络生活”、“多举措齐头并进,预防群体事件发生”八项对策建议。

关键词: 网络新媒体 网络舆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进入21世纪,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风起云涌,以其巨大的冲击力强烈撼动着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人类以势不可挡之势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新媒体时代。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相隔万里的人也不再是老死不相往来。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引来了社会信息传授方式和社交模式的重大变革,并广泛渗透和深刻影响社会的各个领域。作为网民队伍主力军的当代大学生,广泛使用新媒体工具获取资讯、传播信息,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为他们大学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认知和行为方式,也对高校学生思政工作产生重大影响。

1.新媒体对高校学生的影响

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和应用,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和塑造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一是与传统媒体信息传播量有限、传播周期较长相比,网络新媒体能更即时、快速和海量地传播信息,而且信息处理的成本更低廉,这正契合了高校青年学生对信息的需求量大、时效性要求高的特点,网络自然就成了当代大学生获取资讯和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介。

二是高校学生传统的社交渠道如沙龙、协会等社团组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具有“面对面”的空间局限性和“同一时刻”的时间局限性。而微博、微信、人人网等网络新媒体社交平台则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大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地传递信息,也可以随心所欲地同他人进行交流沟通。因此,基于相似的背景经历、相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理想目标,大学生们纷纷建立或参与了各种网络虚拟组织。网络新媒体强大的交互性极大地拓宽了高校学生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的渠道,实现了社交方式的多元化,也相应地挤压了他们融入现实社会的时间和空间。

三是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传统的传播媒体,其传播门槛高,并且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权威基础之上,普通百姓可望而不可即。而网络新媒体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消除了建立在传播权力之上的社会权威,突破了对传播主体的限制,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平等、自由、民主的无障碍交流、信息共享、自我展现的社交平台,使“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成为现实,塑造了所谓的“自媒体”。网络新媒体传播的反权威性,恰好迎合了高校学生向往自由表达、个性表达的心理特征,也促使他们更多地依赖网络新媒体这一表达渠道。

2.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思政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新媒体给高校学生思政工作带来新的生机

传统高校学生思政工作一般是通过会议或课堂的方式进行集体教育,或者利用谈心的方式进行个体教育。这些传统的教育方式大多是单向的、灌输式的信息传递,不利于主客体双方的交流沟通,制约了思政教育效果的增强。而且这种传统的思政教育需要在师生共同的时间和共同的空间中进行,受到时空的局限。网络新媒体的诞生,为高校学生思想引领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

一是新媒体拓展了高校学生思政工作的渠道,节省了工作成本。新媒体技术因契合了当代大学生的时代思潮,极易被大学生们接受并引起共鸣,使高校学生思政工作的渠道得以拓展。新媒体为高校师生搭建了沟通交流的虚拟平台,免去了思政工作所需的会议室、教室或办公室等场所,节省了工作成本。

二是新媒体的即时性、无界性、交互性和平等性,使高校学生思政工作高效有效。新媒体的即时性,使信息传授短平快,实现了思想引领的高效直达,也为思政工作者快速处理舆情危机赢得了时间;新媒体的交互性和平等性,成就了信息传受双方的平等地位,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来自教师的重视与尊重,从而愿意向教师吐露真情实感,有利于思政工作的深入开展;新媒体的即时性和无界性,突破了信息传受的时空限制,使思政工作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便于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了解校情学意,进而及时有效地把握和干预校园网络舆情。

三是新媒体的多样性、海量性和碎片化,提高了高校学生思政工作的成效。网络平台不断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载体推送出的大量短小精悍的高品质文章和评论,既丰富了思政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又为思政工作者节约了大量编制信息的时间。同时,在形式多样的信息中,那些为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视频、音频和动漫等,大大增强了思政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提高了思政工作成效。

2.2新媒体给高校学生思政工作带来的挑战

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和应用,虽便捷了信息传递、开放了舆论表达,使网络日益成为高校学生收发信息、交流思想、抒发己见的平台,但由此也给高校学生思政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是网络的匿名性,加之网络舆情监管疏漏,降低了网络阻止负面信息传播的免疫力,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言论将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对一些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产生负面影响。

二是如果高校舆论环境不佳,一些学生言论在现实中和传统媒体上得不到顺畅表达,他们可能就会怀着负面情绪,转而通过网络发表一些负面言论。更为极端的是,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使得个别大学生把高校网络平台当成出气的场所,在网络上不负责任地发表言论。

三是高校青年学生涉世未深,不谙世事,又正处血气方刚之年,对社会问题往往缺少客观、理性的分析判断,尤其是涉及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往往会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附和他人的观点,抱怨存在的问题或者自认为受到不公平待遇。

3.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思政工作的对策

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同生共长。如何扬长避短?

一是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完善网络管理制度。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不仅需要柔性的互动、沟通、引导和激励,其网络行为也要通过制度和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和约束。但是,我国法律法规的建设并未跟上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步伐,网络法律法规尚未健全,各高校的学生行为准则及其他学生管理制度少有对网络行为、活动的制度规范。作为网络行为和活动的底线,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的缺失势必影响网络思想教育效果。因此,在国家层面上,急需尽快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在高校层面上,应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网上行为特点,制定校园网络管理制度,引导学生健康上网,培育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

二是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构,形成全面覆盖全员参与格局。第一,成立校园网络思政教育领导小组,形成党委统领、党政齐抓共管、上下贯通、横向联合的工作格局。第二,成立新媒体研究与监控中心,负责研究网络运行规律、监测网络动态、引导和干预网络舆论。第三,完善工作协调保障机制,确保网络育人有效覆盖到学校教育、管理、服务和校园文化等各个系统。第四,强化全体教师的教书育人责任,发挥思政课教师的权威作用,突出辅导员、班主任的前锋作用,形成全员参与网络育人的工作格局。

三是顺应媒体运行规律,促进媒体融合发展。第一,加强高校各媒体内容上的融合。长期以来,同一高校的校报、校刊、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园新闻网及学校官方微博、微信等各媒体之间缺乏整体协调,宣传口径有时会出现不统一的现象,容易造成学生的思想混乱。学校新闻中心要对各个媒体的报道内容进行审核,必要时可以撰写新闻通稿,以保证宣传口径的一致性。第二,加强高校媒体报道形式上的融合。高校在进行新闻宣传时,要充分发挥各个媒体的优势,根据不同情况打出“组合拳”:广播、新闻网、微博、微信等媒体具有传播快捷、受众广的优势,可以把重要信息在第一时间发出;校园电视和校刊、校报等则有足够的时间准备,可以对报道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和生动展现;新闻网还可以通过“专题”等形式推出深度报道;微博、微信也可以通过链接的方式对新闻进行深度解读。第三,加强高校之间媒体的融合发展。构建高校媒体联盟,实现新闻内容互通共享,在热点事件上保证口径一致,最大限度地增强传播效果。

四是整合各方资源,形成社会合力。在当下的新媒体时代,由于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无界化,身处各种社会思潮的包围之中,高校已不再能独善其身。因此,大学生思政教育已不只是高校的责任,而是全社会的责任。高校应积极整合学校、社会和家庭的资源和力量,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合力,更好地对大学生实现系统、全面的教育。

五是加强网络媒体技术培训,提高思政队伍媒介素养。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高校学生思政工作者不仅要掌握数字化的工具,更要具备数字化的思维范式。教师媒介素养的落伍往往会被学生认同为思想的落伍,也就难以取得学生的信任,思政工作就难以开展。目前,高校思政工作队伍的数字媒介素养普遍较低,高校迫切需要将数字媒介素养列入教师必备的业务标准,并在教师教育和岗前培训中加入相应的培训和考核内容。

六是注意培养意见领袖,增强思想引领实效。第一,针对高校青年大学生最关心的一些疑难问题,邀请专家、教师在网上进行答疑解惑,并借此树立高校官方“意见领袖”的地位,他们可以是某一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也可以是高校中的学术大师、教学名师、优秀导师、辅导员、班主任等。第二,深入学生网络社区和网络自组织中,去发现、选拔、培养学生骨干,将人气较高的学生吸收到官方舆论场中,把他们培养成官方舆论的代言人,或直接把他们培养成学生身边的“意见领袖”,他们可以是学生干部,也可以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霸”,抑或是在同学中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生。

七是创建校园网络社区,融入学生网络生活。第一,结合高校自身实际,特别是结合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学业发展要求,建设融学生管理、教学信息、党团活动、就业创业、文体娱乐、心理咨询、生活服务、私人空间及官方微博等于一体,集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身的多功能、互动式、智能化校园网络社区,将学生党支部、团支部、班集体、学生会和各类社团“一网打尽”。让学生在校园网络社区里既享有邮箱、相册、文件夹等私人空间,又和学校党团组织、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接受网络管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来自学校各方的关心、支持、呵护和鼓励。第二,积极主动地参与不同学生群体的网络互动社区和网络自组织中,善用青年学生所热衷的网络语言与之交流谈心,对其学习、生活及至恋爱问题给予贴心关怀,做学生的真朋友。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过程中,关注其热点话题,把握其思想动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八是多举措齐头并进,预防群体事件发生。第一,从以往的案例来看,校园中发生群体事件之前,当事人一般都会在微博、个人空间或论坛等互联网信息发布平台中事先发布消极言论。因此,思政工作者应“常驻”网络空间,密切关注网络舆情,以便在形成前期就能及时发现预兆,并主动作为,加强互动,及时疏导,化解其思想矛盾,把事态扼制在萌芽状态。第二,青年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提出的利益诉求若长期得不到回应和解决,网络散布的虚假信息若得不到迅速处置,将引发群体情绪不安。因此,要保持交流互动的沟通渠道畅通无阻,及时解答学生所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对热点事件要在第一时间通过专家解读发声,做到关键时刻不失语。第三,不断探索和把握网络舆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提高应急处置和长效管理的能力,做到“苗头阶段有人发现,形成阶段有人出面,爆发阶段有人出手”。

4.结语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筑魂工程,是高校党委的核心使命。当一个社会步入网络信息时代后,网络舆情已然成为独具规律的意识形态领域。在当今新媒体时代,网络不仅是思想文化传播的载体,而且是思想政治交融、碰撞和斗争的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共青团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在共青团的各项工作和建设中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特别要把新媒体作为青年思想引导新的突破口,努力把握网上思想引导的主动权。”新媒体时代赫然驾到,身处其中的我们,必须理清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拓展工作领域,这样才能与时俯仰,与时代同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EB/

OL].[2015-12-17].http://news.21cn.com/domestic/yaowen/a/2015/1217/08/30386950.shtml.

[2]米莉.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大宣传格局构建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4(11):38-39.

[3]汪旸,尚俊杰.网络虚拟组织对大学生的现实影响及教育对策[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5(4):38-40.

[4]费佳,李健希,冯永光.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与高校学生组织方式的转变[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4(7):101-103.

[5]刘慧.论网络空间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5(10):8-10.

[6]习近平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3-08-20].http://www.china.com.cn/news/politics/2013-08/20/content_29776139_2.htm.

[7]高举团旗跟党走奋力实现中国梦——共青团十七大报告摘要[EB/OL].[2013-6-17].http://news.youth.cn/gn/201306/t20130617_3379315.htm.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研项目“高职教育视阈下的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5JY011)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网络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舆情
网络新媒体对高校审美教育的影响分析
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研究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对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框架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版权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