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颖娟 刘建勋
摘 要: 学分制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管理体制,实施完全学分制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教学资源的优化,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提高个人的能力。但是,任何一种新的教学管理体制的实施,都避免不了会产生问题。本文从转变教育观念、加大学分制管理的宣传力度、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及完善必要的软硬设施、完善教学计划、加强课程建设、完善导师制、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等方面探讨了针对实施学分制遇到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 高校新校区 学分制 现实意义 困境 应对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部分学校都建立了新校区,同时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为了自己的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某些高校实行了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学分制是国际上广为流行的一种先进的教学管理体制,其目的在于人才的培养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中共中央关于教育制度改革的决定》指出:“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同时,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指导下,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制度,提高教学质量,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任务。”[1]学分制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点,在国内外得到较大的发展、完善和提高。但任何一种教育理念都不会是一种灵丹妙药,都会有自己的局限性,都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得到验证。这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为学分制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内外部条件。
1.高校实施学分制的现实意义
1.1实行学分制,有利于对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
“学分制克服了传统高等教育中专业划分过细、课程覆盖面过于狭小等弊端,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了最为宽广的教育空间,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编排设计、教学内容选择等环节上学分制都是有与传统教育管理体制无法比拟的优势”[2]。要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素质教育的观念和模式。要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心,学生是我们教学活动的起始点和最终归宿。我们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充分调动每个学生也就是我们的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使他们德、智、体协调发展,全面提高。确立学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基本前提。学分制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平台,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育模式。
1.2实行学分制,有利于优化教学资源。
学分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学生可以自主选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和喜好选择相应的课程和授课教师,这就要求老师不断“充电”,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经常更新和补充自己的教学内容,把本领域的最新前沿知识和科研成果吸纳进自己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并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选择自己所设立的课程,否则就面临被淘汰,就面临“下岗”。这无形中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建设,给教学工作增加了活力。
学分制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与之相适应,相匹配,这里面既包含硬件设施,又包含软件因素,如教师队伍和校园文化等。只有软硬件条件都达到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才能体现出学分制教学模式的优势来,同时也促进教师队伍的优化和教学条件的改善。
1.3学分制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增强有帮助。
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和必要的前提。教学对象可以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和个人能力,自主选修课程。它承认学生能力的差异,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个性,自我设计适合自己及市场需要的知识结构。学分制有一个特点就是弹性学制和间修制,学生可以自行调整学习进度。对于那些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多选课,就可以提前修满学分,提前做毕业设计和毕业答辩,提前毕业。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少选一些课,适当延长学制,在正常规定的时间内毕业。由于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长短,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增大了学生的自主选择的权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人才培养模式就可以由学年制的单一固定型向学分制的多样型转变。
2.新校区实行学分制遇到的困境
2.1面对的素材有待“雕琢”。
新校区大多是大一、大二级学生,特别是对于大一年级的学生,刚刚从高中阶段踏入大学校门,一下子要从高中应试教育模式过渡到完全学分制的教学模式,在学习生活中肯定会有不少问题。如何使这些低年级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大学生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少走弯路,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
2.2教学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
“我国高校经过前些年的扩招,学校内部早已出现结构性失衡,师生的比例悬殊”[3]。实施学分制后,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高质量的教师短缺。为此不少高校不得不返聘教有余力的老教师来“应急”。如果教师力量短缺,就会影响到所设课程的数量和质量,势必会造成学生选不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和授课老师,就会制约学分制潜力的发挥,学分制这种教学模式的效果就会打折扣。能否真正推行学分制,很重要的一条标准就是看学生是否具有选择授课教师和选择课程的权力。
面对上述情况,这些年来一些高校也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强制性地鼓励教授上课,每个学期必须为本科生讲授一定的课时量,并建立了相应的监督机制,取得了一些效果。抽查结果表明,一些教授确实起到了表率作用,放下手头的科研工作,认认真真地为本科生教授课程,使学生受益匪浅。
2.3指导教师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部分指导导师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不是很清楚,误认为导师就是以前学年制的班主任,这就导致他们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太少,不知道学生在专业上想什么,需要哪方面的帮助,对每个教学对象情况并不熟悉,对学分制的了解不太到位,发挥不了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作用。新校区大都是一、二年级低年级的学生,导师在学生选课时如果不加以指导,有的学生就会盲目地选课,没有系统性和很好的规划,片面追求学分而忽视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2.4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优化。
学分制对高校课程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提出了更好的要求。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效果,是制订学生培养计划的重要依据,也直接关系到教学对象知识结构的完整性。选修课程的数量和质量能否得到保证,是衡量学分制实施效果的重要前提。
3.应对措施
3.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加大学分制管理的宣传力度。
新校区大都是低年级的学生,个个富有朝气,对新事物都有强烈的兴趣和需要了解的欲望。他们刚踏入大学,可以说对学分制这种教学模式一无所知,更需要加大宣传力度,给他们灌输学分制的理念。因此,每位教学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努力提高我们的服务质量,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体,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要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改变我们传统教育观念上那种否认每个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注意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否则会严重影响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3.2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完善配套必要的软硬件教学设施。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但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一个长期积淀过程,可以秉承“走出去”的模式培养优秀教师。所谓走出去就是可以把一些优秀青年教师送出国去深造,也可以把他们送到一些大的企业和公司,使他们既可以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世界上前沿学科的最新发展动向,又可以在企业中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学分制的实施,在更高水平上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它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学术水平,有宽广的知识面,能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新兴学科的教育和科研工作中有所建树,要求克服过去教学内容狭窄,贯彻博而通的原则。
学分制的实施,要求建立起综合的配套管理制度,对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都有较高的要求。在软件方面,要求我们合理设计学生知识结构、课程体系和课程的模块结构,建设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包括教学基本要求、指导性教学计划、课程内容简介、选课指南等。在硬件设施方面,由于实施学分制,学生对图书馆、教室、实验室及计算机房等的使用率就会增大。这就要求学校加大投入力度,使教学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上一个新台阶。
3.3加强课程建设制订一个有水平的教学计划。
“开设足够数量和质量的选修课,是学分制赖以生存的基础”[4]。通过优选、调整、改造,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学校可以通过教学项目资助,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设一批精品课程和核心课程。学校可以对推出内涵丰富,学生喜爱的精品课程的教师或教学团队进行奖励,在职称评定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制订教学计划时,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删减重复、陈旧课程内容,增加反映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课程知识,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构建更合理的知识体系;通过增设人文、社科方面的课程,实施文理渗透;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注重厚基础、宽口径,打通公共基础课,整合课程体系,压缩理论学时,强化实践环节,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设计校、院级任选课程和专业模块课程,强化个性培养;将第二课堂纳入培养计划。还要鼓励任课教师多开设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校级及院级选修课供学生选择,特别要鼓励教授开设选修课,把他们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自己所开选修课中,以实现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3.4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发挥导师的桥梁作用。
实行学分制后,同一专业、同一班级学生上课地点、所学课程都会不同,学生对自己的培养计划也不是很了解,因此,要充分发挥导师的传、帮、带作用,在导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无缝连接,使导师能成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座畅通的桥梁,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少走弯路。特别是对于新校区大一、大二低年级的学生,更应加强导师的指导示范作用。实行导师制,还要特别注意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导师队伍要相对稳定,挑选一批有担当、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强的老师担任导师,导师队伍年龄结构要合理,可以老中青结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教学体制改革的决定[N].经济日报,1985.5.29[I].
[2]宋尚桂.高校学分制改革的意义、困难与对策[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5(2).
[3]马赛,郝智秀.学分制在哈佛大学创立和发展的历史轨迹[J].高教探索,2009(1).
[4]杨铭,荀渊.学分制发展及我国实施学分制的可能与应对[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