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电视台的第二次突围

2016-05-14 07:36易前良
声屏世界 2016年5期
关键词:内容创新媒介融合

易前良

摘要: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城市台遭遇“四级办”以来的第一次结构性危机,最终借助民生新闻,成功突围。当下面临互联网带来的困境,城市台再次遭遇结构性危机,亟待实现第二次突围。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行业跟踪,发现一些城市台正试图从内容创新、活动营销、媒体融合和机制再造等方面发力,具体路径有“借助品牌节目以点带面”,“透过活动营销构建产业圈”,“通过媒介融合实现屏网地三者互动”,“通过机制再造使人才管理和内容生产市场化”。从这些方面持续深入推进,城市台可望成功转型。

关键词:城市电视台 内容创新 活动营销 媒介融合 机制再造

传统广电正在承受来自互联网行业,甚至是话语层面的压力,学界和业界都在谈融合转型的问题。然而,进一步来看,广电虽自成一统,但其中差异甚大,央视、省级卫视、省级地面频道、地市级城市台和县级城市台,构成金字塔式的行业格局,压力层层传导,首当其冲的是县级和地市级城市台。目前,我国有330多家城市台,2800多家县级台,体量庞大,分布面广,它们的命运如何,直接决定广电转型的成败,这是传统广电发展的最大“现实”。

城市台的诞生源于1983年的“四级办”政策,该举措在当时是权宜之计,旨在解决中央财政困难与大力发展广电传媒需求之间的矛盾。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中期,城市台的日子还算好过,国家经济持续上行,广告需求强劲,媒体的自我扩张尚未到达上限;财政模式处于过渡期,媒体一面能自主经营,通过广告获利,一面地方财政仍给予一定支持。此一状态延续至1990年代后期,难以为继,城市台遭遇“四级办”以来的第一次结构性危机。最终借助民生新闻,城市台充分发挥贴近本土的优势,将电视新闻社会化和本土化,在既有的行业格局中寻找到自己的定位,成功实现突围。

当下,互联网、社交媒体和信息通信技术日益普及,与社会机制、资本逻辑相互嵌入,型构新的传播生态。在此背景下,传统媒体遭遇“断崖式下滑”,出现话语权旁落、机构空心化、广告收入持续走低等趋势,城市电视台自诞生以来再次遭遇结构性危机,亟待实现第二次突围。当然,城市台差异很大,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呈现马太效应,有些早已在积极探索,颇有逆势生长的气魄,如长三角地区的扬州台、苏州台和无锡台等。作为城市电视发展的标杆,这些媒体除了区域经济发达要素之外,还有自身运营方面的经验。发展现状趋好者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把自己的事业郑重定格在打造‘现代传媒产业集团的定位上,自觉与市场、与社会、与资本形成三大接轨”。①但具体情形值得深入考察,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和行业跟踪,对当前部分一线城市台的转型实践展开研究,从四个方面总结经验,试图为城市台的融合转型提供参考。

内容创新:借助品牌节目以点带面

内容是媒体生存的根本,没有优质节目,融合转型完全是一句空话。首先来看新闻节目,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一种迹象,一些城市台尝试突破民生新闻的类型,向“大新闻”升级。大新闻与民生新闻类同,报道取向仍是贴近本地,不同的是新闻素材不限于本地,而是着眼于国内国际重大新闻,但在报道的时候以本土视角为切入点,视野更开阔。例如,扬州台改变“双规”(在规定时间看规定内容的新闻)新闻模式,全天候设置五档整点新闻,实现滚动播出,从扬州人的视角报道国际国内重大新闻,从整体上做大城市台的新闻格局。

品牌节目足以成就一个媒体,省级卫视的发展就很好证明了这一点,没有《超级女声》就没有湖南卫视,没有《非诚勿扰》就没有江苏卫视,没有《中国好声音》就没有今天的浙江卫视。城市台也不例外,一线城市台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品牌栏目,深植于本土文化之中,类型丰富,多为原创,比如苏州台的《施斌聊斋》,将评弹融入脱口秀中;扬州台的《扬州好佬》,用扬州方言表演谐剧。

城市台的品牌通常是潜心研发的原创,是体现媒体核心竞争力的重“点”,不可多得,但“点”可以带动面,可以围绕“点”打造多种类型的节目体系。近年来,娱乐节目是收视神器,卫视都在追,城市台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追。具体的做法是,借用省级卫视的真人秀模式,注入较少的成本,用“素人”代替明星,优化游戏规则,做贴近本土的再造。扬州台的《相亲相爱》是个很好的例子,它借鉴《非诚勿扰》的模式,以服务为导向,创造性地将它制作成“青春版”与“再婚版”两个版本。再婚版《相亲相爱》切实地为那些渴求再婚的男女们牵线搭桥,既跟《非诚勿扰》形成差异化竞争,同时也帮市民解决了问题,收视和影响都不错。

活动营销:构建电视产业生态圈

传统电视的经营模式是“二元市场”。一个市场是媒体将内容出售给观众,观众将注意力交付给媒体,从节目研发、制作、流通到播出,形成封闭的产业价值链。另一个市场是媒体将观众的注意力打包,变成收视率,出售给广告商或企业,企业交付费用,两个市场通过广告连接起来。近年来,以广告为中枢的二元市场模式正遭遇挑战,我国经济增速下行,广告市场整体萎缩,而互联网的崛起又分流了一部分市场,剩下部分中的品牌广告集中流向全国性媒体,对于偏安一隅的城市台来说,必须另寻出路。

直面危局,传统电视必须转换思路,将经营产业链的模式升格为打造“电视产业生态圈”。有研究者认为,生态圈是指“电视台向用户提供服务的商业模式,和以往不同的是,电视台不再只是节目供应商和播出平台,而是与网站、电商、新媒体等合作,形成一种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的生态关系。”②这一界定明确新模式不再以“节目制作和播出”为中心,而应该以用户(观众、企业和广告商)的需求为中心,注重节目和品牌的营销,以更开放的姿态,寻求与各个市场主体直接开展合作。需要指出的是,该定义强调线上的合作,对于城市台来说有点不切实际,因为将经营往互联网上延伸,需要具有全国性影响的优质内容作为支撑,否则,在浩如烟海的虚拟世界难获用户的关注。显然,在内容上不占优势的城市台不适合做线上的延伸,而适合往线下开发产品。

城市台的优势在于地利,即在区域化的地理空间中具有强大的传播影响力,所以,应该把重心放在线下。具体的做法是,根据市民的生活需求,结合本地的产业发展现状,在节目策划、制作、传播和营销各个环节,强化与特定产业(如房地产、汽车、旅游、婚恋、文化、美食和运动等)的关联,将节目制作转变为有针对性的内容运营,使节目成为产业的入口,探索新的业务形态。扬州台、苏州台等在节目策划与设置的前期环节,就明确将与哪个产业发生关联,该如何做业务延伸。一个节目的整合力度不够,就打造一系列节目,围绕产业链结构,形成信息产品矩阵,实现从“做收视率”向“做产业”的转变。

以内容为入口构建产业圈,只是一个思路,能不能做起来?能做多大?要看媒体本身的经营能力。囿于人力和资金之不足,城市台能做的还是有限。从调研的情况来看,目前普遍做法是“搞活动”,利用地理优势深耕本地市场。举办大大小小的活动已经成为城市台创收的主要手段,很多城市台一年要做数百场活动,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要想活,就得动”。2015年12月6日,由济南电视台主办的“2015年中国城市电视台广告案例实战峰会”上,汇聚了100多个活动营销的案例。③

媒体融合:从台网互动到智慧城市的建设

传统电视与互联网融合,大体而言有两种路径。一种是自上而下的大手笔模式,在互联网上直接搭建平台,将优质内容平移至线上,借助强大的IP资源与互联网音视频直面相搏,争取线上的注意力资源,如湖南电视台的芒果TV,经过多年经营,已初见成效。或者像江苏台那样,进行顶层设计,大力建设私有云,实现一云多屏的全媒体战略。城市电视台的资源禀赋和经营空间有限,不适合采用这种“一步到位”的模式,而需要慢慢摸索,自下而上分阶段推进。笔者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微信模式”是切实可行、性价比较高的做法。

具体的做法是,以“栏目”为主体,在微信平台上设立账号,用低成本的方式与观众进行适时互动,开展各种线上的评比活动,培育粉丝。电视台在微信上设立统一的第三方应用平台,将各个官微进行统合,统一信息聚合和分发。这样一方面能扩大栏目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了解观众的意愿和诉求,大量使用观众提供的新闻线索和素材,据此改造内容生产的流程,生产方式由PGC(专业生产内容)转变为“PGC+UGC(用户生产内容)”,实现“开门办新闻”和“开门办节目”。这种做法还有一个好处是,通过微信,媒体可以将各种地面活动的信息传递给用户,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从而实现电视屏、线上与地面的互动。而当微信粉丝聚集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还可以在统一的第三方应用平台上经营广告,满足企业和广告商广告投放的可视化需求。

城市台之所以能充分利用微信实现与观众的互动,是因为它面向的是一个“准熟人社会”,由于天然的贴近性,通过深耕社交媒体可以强化与市民的关系。但这种模式难以有更大作为,最大问题是,因为在微信平台上互动,用户的相关数据为腾讯所掌握,电视台无法做进一步的数据开发。因此,城市台要想在媒体融合上走得更远,还需要进行整体的虚拟化建设,搭建私有云平台,改造内容产制的流程。在操作层面,可以注册成立由电视台控股的公司,专门推进。在此基础上,利用地方政府的政策优势,与互联网公司和电信运营商合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这应该成为城市电视台融合发展的目标。在这一点上,无锡电视台和苏州电视台已开始起步,并卓有成效。

机制再造:人才管理与内容生产市场化

转型发展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涉及到各个层面,但最难的是制度创新。城市台长期浸淫在小环境中,是一种典型的周而复始的“静态经济”,④逼仄的格局具有高度确定性,仅仅依靠长期积累的经验和习性即可应付,制度创新的动力明显不足。现在危机来了,城市台船小好调头,正是制度创新的大好契机。

传媒制度自上而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宏观的管理制度、中观的采编运营制度和微观的经营分配制度。⑤管理制度包括媒体属性、媒体与政府、媒体与媒体之间的关系,是改革的“深水区”,城市台一时或难有作为,但可以在制度结构的边缘处着手,在内容生产和经营、人员管理和利益分配等方面做些改进,实现“边际突破”。换言之,城市台完全可以在组织内部的运营机制上进行创新,改变吃体制饭的习惯,尽量与市场对接,激发媒体活力。城市台机制再造的目标建立高度市场化的生产结构,这个结构分前后两端,后端是人才管理制度,前端是内容生产机制。机制再造的路径简要而言就是两条,去行政化和去层级化。笔者深入考察扬州台的实践,从人才管理和生产机制两个方面进行总结。

人才流失是传统媒体面临的共同难题,对于城市台来说更为突出。解决人的问题,关键还是要靠制度,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则吸引人才,更重要的是要把已有的人才存量盘活,将创新主体变为利益主体,做到人尽其用。第一,在媒体内部建立人才资源市场。扬州广电集团采用双向选择的办法,除特殊岗位,一律竞聘上岗,所有员工在内部寻找自己的岗位,用人部门在市场中选择自己的员工。具体来说,就是实行“项目招募制”,由承担项目的主管全权负责,自行在内部市场中选择合适的人才。对于不能上岗的人员,通过待岗培训、内部退养、离岗经营等方式予以解决。

第二,铺设人才成长的双通道。过去员工的晋升只有“管理”这一条通道,优则仕,成长的空间有限,无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现在“管理”之外再设置一条“业务”通道,从助理、高级到首席,只要完成对应等级的理论考试,业绩达到指定的标准,就可以从助理升至高级,再到首席,称号跟薪酬和权限直接挂钩。

第三,差异化的全绩效考核。将绩效作为考核内容,台考核部门,部门考核员工,逐月考核,年底再考核。将所有员工分为三条线,一线是与内容生产有关的,二线是做技术支撑的,三线是行政部门,考核内容和标准不同。在内容生产这一块,又予以区分,分为三大块:做新闻的(新闻中心)以影响力为主要标的;做文化创意节目的(文创中心)主要考察收视率;做线下营销类节目的(经济中心)主要考察经济收入。

第四,内容生产的团队化机制。团队模式的要义有二,其一,节目生产以“运营”为中心,打破过去“制作”与“经营”之间的障壁,将内容产品化,制片人转变为项目经理,广告营销人员编入团队,协同工作,共担风险,普通员工转变为“项目合伙人”。其二,团队具有准公司化的特点,从争取项目、人员配备到生产运营,再到利益分成,全部市场化运作。团队机制旨在培养市场主体,抓住“人”这个根本,锻造城市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团队发展到一定规模,可以之为基础成立公司,吸纳社会资本,以资本为纽带,突破城市的小格局,将城市媒体升格为区域性媒体。

结语

面临互联网带来的结构性困境,城市电视台试图从内容创新、活动营销、媒体融合和机制再造等几个方面发力,实现第二次突围。这些努力实际上是要解决传统媒体普遍存在的几大矛盾,事业单位与企业经营之间的矛盾、服务与商业的矛盾、节目制作与节目经营之间的矛盾、渠道封闭与全媒体传播之间的矛盾。四大突围路径的前三者显形于外,而机制创新潜藏于内,是发动机,为前者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谁在机制创新上持续而深入,谁就能成功转型,并且有可能突破城市的地域局限,做大做强。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这四个方面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那就是“内容”,媒体的根本永远是内容。(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广电公共价值的践行及问责体系研究”(12CXW011)的中期成果。)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

栏目责编:陈道生

注释:①朱剑飞,李赫斐:《城市电视的生存困境与发展路径》,《南方电视学刊》,2014年第4期。

②王小娟:《电视产业转型:从“产业链”到“生态圈”》,《中国广播影视》,2014年第22期。

③崔忠芳:《城市电视台活动营销有怎样的“动法”》,《中国广播影视》,2016年第1期。

④汪丁丁:《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经济研究》,1992年第5期。

⑤陈怀林:《九十年代传媒的制度演变》,《二十一世纪》,1999年6月号。

猜你喜欢
内容创新媒介融合
基于广告传媒功能的免费打印模式研究
微信公众号的特征及内容创新
现代高职院校教研活动改革与创新探讨
浅析电视真人秀节目同质化的表现及成因
“第三次浪潮”下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与转型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