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职应用写作教学中强化“人文教育”

2016-05-14 21:34王璐孙晓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6年5期
关键词:应用写作品性熏陶

王璐 孙晓

摘 要:人文教育可以拓展心智、陶冶品性、提升人格,使学生成为良好的公民。然而,现代职业教育“功利性”专业成才的培养模式,使人文教育严重匮乏。鉴于此,教育主体应积极发挥主动性,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根据学科的特点,有意识地融入人文理念,从而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学生。本文试图探讨如何在应用写作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以期对改善人文教育的匮乏尽一点绵薄之力,也为那些在通识性教育中辛勤耕耘者提供一些理性的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应用写作 人文教育 品性 熏陶 精神成人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精神成人。放眼世界教育发展史,人文精神教育凝聚了众多教育从业者的深切关怀和不懈探索。从纽曼的“博雅教育”,到弗莱克斯纳的“学术自由”、罗索维士基的“核心课程”,再到赫钦斯、阿德勒的“名著阅读”,这一连串百年的历程,正显示了教育从业者的执着追求与努力。

而目前中国无论高等教育还是中等职业教育,从学科的设置到人才的培养,都已经形成了专业化、实用性、商业化的现状,人文教育被边缘化。尤其现代职业教育“功利性”专业成才的培养模式,使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养更加匮乏。而人文教育可以使学生心智得到拓展、品性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升华,从而使其精神成人。成为良好的社会公民。如果精神缺失,无论对学生身心健康,还是对民族精神的提升,都难免遗憾和悲哀。从本世纪初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马加爵砍杀四名室友,到南开大学医学博士向室友投毒……一起起大学生血腥杀人的案例在此笔者不想一一列举。西班牙教育家加塞特曾感慨:“那些只精通或专于一件事情而对其他任何事情都全然不知的人是多么的残酷、多么的愚蠢,然而他们却又是多么的冒失狂妄和肆无忌惮。”[1]

人文教育是“关涉人性的培养,所以不仅仅以专业育人,而是对每一个不同专业的学生都有意义和必要的一种普通教育。”[2]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普遍差强人意,因此,如何解决现代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实用性、商业化等导致的人文教育的匮乏,应是教育者当前急于思考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教育主体应积极发挥主动性,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根据学科的特点,有意识地融入人文理念,对人文精神进行潜移默化的浸染和熏陶,从而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学生。本文试图探讨如何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强化人文教育,以期对改善人文教育的匮乏尽一点绵薄之力,也为那些在通识性教育中辛勤耕耘者提供一些理性的借鉴和思考。

应用文写作在高职教育中是一门通识性基础文化课,在绝大多数职业院校中,应用文写作是仅存的一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教学生应用文写作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这些内容看似对学生的品性、道德、情操的影响以及人格和精神的塑造与培养毫不沾边,但事实上在实际教学中完全可以有意识地对上述内容进行渗透。

首先,对应用文的概念和历史源流进行传授时可以有意识地渗透人文教育。“应用文”顾名思义源于“应用”,也就是说应用文概念本身已经揭示其价值。但一般来说,提起“文章”和“写作”这两个概念,学生头脑中的理解就是从上小学起、直至高中所写的作文,这种写作不具备任何使用价值,也不强调客观的真实性,因此是可以根据主观想象虚构的;再就是文学写作、文学创作,这是他们从识字开始就接触和阅读的作品,而对实用性很强的应用写作了解的却很少。而事实上应用文写作才是人类最早的写作,也可以说,人类发明文字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进行应用文写作——用文字记事——这可以看作是人类最早的应用文。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这些文字是记录占卜活动所获得的信息,所以也被称之为“卜辞”。占卜是把龟甲或兽骨放在火上烤,烤出来的裂纹形状——被称为“兆”或“征兆”,以此预测未来、判断事物的凶吉成败。“卜辞”即是对裂纹所呈现的信息的记录,因此“卜辞”可以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应用文。

龟甲或兽骨放在火上烧烤,出现裂纹本来是物质的自然属性或本质特征,但古人却人为地赋予它一定的福祸凶吉的意义。这种意义又成为人们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依据,从而指导人的行为方向——“凶兆”应采取怎样的行为,“吉兆”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事物的自然属性被赋予人文的意义就成为了文化。而这种“占卜”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重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对中国社会转型产生过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夏禹的儿子夏启就是利用“占卜”愚昧了臣民使自己“世袭”王位合法化,也使历史上一直沿习的王位“禅让制”变成“世袭制”,并自称是天的儿子,即“天子”,自己继承王位是顺从“天意”,是“君权神授”。可以说,古代中国人就是在集体“占卜”的行为中迷失了自己,使原本“民主”的政治走向“专制”,原本“非法”的专制走向了“合法”化。如此,通过对应用文起源及其作用的介绍,不仅使学生了解到文章、文字的起源,同时了解了与此相关的文化与历史及社会发展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也授意学生,人是万物中最有性灵的,不该把人的命运交给自然、交给外物,更不应该交给我们根本无法确认是否真实存在的“天”或“神”来指导自己。人是有思想、有理性的,对任何事物应独立做出判断和思考。应用文写作的意义是为了实际的应用,所以写作主体一定要具备理性的认识和决断,才能使应用文发挥其正面的积极的价值和作用。

英国教育家,约翰·亨利·纽曼认为知识有两重性,或有两种使用知识的方式,如果将知识作为换取世俗功利的手段,知识就变成了技艺,成为一个机械的过程,这种知识就是“实用知识”;若着意于知识赖以发生或构成的哲理要素及其心智本源,那么知识又被称为“自由知识”——因为它将显示知识的“价值自足”,即知识将知识者从内心领悟到某种“足恃于内,无求于外”的灵魂的充实与高贵,即使知识未给知识者带来实利,知识者也能因其富有而陶醉——心灵产生享有的这份珍贵的自由感,亦即纽曼“博雅教育”所渴望达到的目标。如果把对应用文有关概念的介绍看作是“实用知识”,那么对这一知识产生所蕴涵的历史、文化等哲理要素进行阐释和介绍则属于“自由知识”,对这些知识的内化和理解可以使学生的灵魂充实且高贵。

其次,通过讲授应用文写作的语言要求——“实用知识”的介绍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应用文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明晰。所谓准确就是能恰到好处地表述作者的思想、观点和要求,不出现歧义;所谓明晰就是要求语言表达十分清楚明白,不模棱两可,不含糊笼统;同时还要求语言简洁朴素,不拖泥带水,不用冗长的句子,不用欧化的句式,不用华丽的辞藻,要浓缩信息,做到言简意赅。这是应用文写作的一般语言要求。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呢?与文学语言进行比较是较好的教学方法之一。与文学语言进行比较的同时还能达到对学生进行文学以及文学所承载的人文精神渗透与熏陶。文学是有语义和编码的,所以文学语言语意丰富,有的甚至难以理解;而且文学语言善用各种修辞,语词铺张、华丽;文学语言还可以通过各种表现手法,进行叙事和铺陈,因而文学性的语言往往绚丽、冗长、委婉、曲折……蕴意丰富——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塑造形象或营造意境传情达意。譬如《诗经》中的句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前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意义在于铺叙而引出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诗中的主要内容,“淑女”是指美好的女子,主要是指具有好的人品、德行,“君子”指德行好的男人,这句诗体现了古人的择爱标准,即“好女人”要嫁给“君子”,好男人喜欢“淑女”。其实质是用诗意的语言传达两性相吸两情相悦的一种爱情观和价值观。所以文学语言的意义在于准确地塑造艺术形象,用艺术形象传递信息、表达主题;而应用文写作的语言在于信息的直接传递,不需要有艺术的再造功能,更不需要用艺术形象传递信息。这样,通过对诗句的理解不仅达到了课程本身的教学目的,也实现对学生人格和艺术的培养和熏陶。

应用文写作忌讳使用典故,而文学写作为了追求语意的丰富常常大量运用典故。譬如李商隐的诗《锦瑟》中的诗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一句诗里就运用了两个典故,“庄生化蝶”和“望帝化鸟”。对这两个典故的理解是理解这句诗的前提,如果不能了解典故所隐含的意思,就无法得知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用“庄生化蝶”这个典故说明,人生像梦一样美好且短暂,不管你怎样留恋、怎样沉迷于其中,都是美好、稍纵即逝的。“望帝春心托杜鹃”,传说望帝是古代蜀国一个勤政爱民的国君,被杀害后魂魄不散,挂念臣民,于是化为杜鹃鸟,每当春季哀鸣不已,催促国民早日春耕,其声凄楚动人。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人生是短暂的,如同庄周梦中化蝶一样,如果不能趁青春好时光,志得意满、有所作为就会像望帝一样壮志未酬身先死。诗人通过这两句诗表达的是一种人生价值观,即人在青春时,要胸装天下,有所作为,如若不能,将抱憾终生。通过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解读可以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对诗句的理解必须是在充分掌握典故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而应用文写作是为了处理事物、解决问题、沟通信息,如果运用大量的典故无疑会妨碍人们信息交流与沟通,所以应用文写作一定不能运用典故。如此又实现了应用文教学本身的目的。

应用文写作要求语言朴素、简洁,而文学语言常常追求对情绪、情感的渲染。如闻一多的诗《菊颂》,写我的祖国如花般的绚丽,表达的却是深深的爱国情感。再譬如,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也是如此。如果说爱国,在应用文体写作当中,直接写“爱国”两个字就可以了,可是在闻一多和艾青的笔下却用了那么多的文字,他们的写作目的无疑是为了渲染这份情感的深沉和炽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甚至可以用拟人夸张等手法,譬如郭沫若的诗《炉中煤》,书发眷恋祖国的情绪。“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人文教育“是关涉人之为人的理念的灌输和教育,它并不教给学生具体的谋生技能,但它使接受教育者视野更加开放,心理更加健全,感情更加丰富,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清晰。”[2]而这也是文学作品的功能。因此,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通过对文学性语言的介绍,对语意的阐释和理解,一方面可以唤起学生做人的自觉,激发他们与生俱来的爱、尊严、荣誉感、责任和担当意识;另一方面又实现了应用文写作课程本身的实用性的教学目的。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应用文写作课程,虽然不能从诵读经典和诗词文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熏陶,但可以在传授“应用”知识的同时,将人文教育贯彻始终。

注释:

[1]徐小洲,陈军译,[西]加塞特:《大学的使命》,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0页。

[2]陈思和:《为什么要对青少年进行文学教育?》,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裴显生主编.应用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夏中义主编.大学人文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Z].2014-3-30.

[4]徐辉,顾建新,何曙荣译,[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王璐,孙晓 吉林长春 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130022)

猜你喜欢
应用写作品性熏陶
艺术熏陶
如此熏陶
花糕,我爱摆弄
品德教学须关注品性、悟性、灵性
重视隐性德育关注心灵成长
基于交互式网络教学系统的应用写作教学探讨
应用写作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思考
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应用写作》教学策略探究
写作教学的新视角
“不同地域学生融和品性培育”研究领域现状和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