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兰静
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有收获、全面发展。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但最重要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样学、会不会学、学得怎样。下面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师生的课前准备
一是了解学情,紧扣目标,充分备课。备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只有好的脚本,才能有更精彩的表演。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了解学情,农村初中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且良莠不齐,教师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考虑教材,以学生的眼光去阅读教材、分析教材、审视教材,使备课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学活动设计要全面落实“三维目标”,特别是知识和技能目标。历史课程的三大目标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其中知识和技能目标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学习能力,其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就成了海市蜃楼,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演变成“无土栽培”。
二是引导并指导学生预习。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预习指导和布置适当的预习任务,会促使学生加深对历史教材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和自学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的效益,取决于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地接近它、思考它,就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充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这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激发兴趣与调动积极性应注意以下方面:
(1)导入的有效性。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历史课,如果有个好的开头,成功地导入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有先声夺人的力量,将能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教学效率。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歌曲导入、故事导入、多媒体导入、悬念导入等。
(2)科学合理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人物画像,增强直观性、欣赏性,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要注意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问题的设计必须紧扣课标,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3)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创设情境,相应的情境氛围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信息。
(4)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热情而富有想象力的教师,会给学生带来愉悦和积极向上的情感,流畅、形象、生动的语言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5)转变观念,增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当学生能自觉地、经常地和有针对性地把具体史料的学习与历史理论的学习结合起来,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教师要加以适当引导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让学生体验到历史课的真正魅力,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知识的落实与能力的培养
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发展的双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落实基本的历史知识,又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1.落实基本的历史知识。
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在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宏观的历史知识和具体的历史知识两方面。时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构成历史的三要素。重要的历史人物分三类:第一类指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人物,如达尔文、唐太宗、孔子等;第二类指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物,如邓稼先等;第三类指与典型历史事件相关的人物,如历史上的邓世昌等。重要的历史事件主要是指影响历史发展和历史进程的事件,如秦王统一六国、新航路开辟等。历史现象是指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出现的一些状况,包括经济现象、文化现象、社会现象等,如经济重心南移等。历史概念是反映历史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如百家争鸣、统一战线、文艺复兴、冷战等。
2.思维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学论认为,获取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理解和记忆陈述性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讲解历史问题时要把分析问题的相关思路揭示出来,并使学生了解,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同类问题的时候也能用相关的方法去分析,这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实效的主要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做好示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传授基础知识,不能满足于如何去整理、归纳、总结历史问题,还要把教法和学法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要注意讲“我是怎样想的”、“还想到了什么”、“遇到类似的问题应怎样去想”等等。把教师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体会、思考,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让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要依靠多种教学形式来完成,特别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多问“为什么”,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并在主动参与中实践教学双边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课堂教学是否达到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目标,需要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后反馈,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只有立足于学生的成长,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才能更好地推进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