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俊山
摘要:本文通过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结束语的赏析,反思了教学中学科教学价值取向、学科的思想方法和系统观念、实验教学等方面的不足,提出在复习过程中注重通过知识促进学生智慧生成、加强化学学科基本观念构建、强化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等观点,让学生整体把握学科的精髓。
关键词:结束语;观念;反思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5-0000-00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5.000
一、问题的缘由
当完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的教学任务时,教师和学生都会长舒一口气,终于把化学教科书学完了,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觉爽遍全身。可有一次我对学生宣告:“我们的新课结束了。”一个学生不由自主的说:还有一个“结束语”呢。
还有一个“结束语”?是的,向后翻阅教科书,还有一个“结束语”,其后还有附录一: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可见,这个“结束语”应该是教科书的正文。而多年来,我将其忽视了,问及同事,同样也忽视了,查阅教参,教参也没有关于结束语的解读与教学指导参考意见。
“结束语”是教科书“序言、绪言”的呼应,指的是某一阶段学习结束阶段的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仅仅一页的“结束语” 比正文字小,用楷书表示,显的有点特别,多年的漠视,是因为没有中考的试题的内容,在中考中没有产生不良后果。那么化学教师真应该把“结束语”作为可以忽视的内容吗? “结束语”中又有哪些可以挖掘的化学内涵,成为化学教学的生长点?
二、阅读:结束语的“赏析”
“结束语”共六个自然段,短小精悍,内容丰富,既有课标落实点,更有观念体现点,又有对化学未来的展望。
1. 总结初中阶段化学学习的基本任务
第一自然段总结了初中生应该完成的四个方面的学习任务:首先学到了很多有趣而且有用的知识,激发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兴趣;其次学会了用简单的仪器和药品进行实验的方法,实验是研究化学的最基本的方法;再次对探究性学习也有了初步的体验,为进一步探求物质的未知世界指明了方向;还有为了解化学、建立初步的化学观念打下了基础,为今后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解决问题提供可能。
2. 归纳应该初步建立的基本观念
第二自然段陈述了学习化学必须建立的一个观念——元素观,并用了两个很形象的比喻来阐述“元素观”:化学的世界物质,不过是不同种类、不同数量元素的原子按照特定方式搭建而成的,就像浩如烟海的英语单词是由26个字母所组成,造型奇特的建筑物的基本材料不外乎砖、木、灰、石、钢材、铝材、玻璃、塑料等那样。紧接下来的几个自然段要学生学会建立一个观点:“把复杂的事物简化为构成它们的基本元素,是一种普遍适用的科学方法,也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时常用的方法”, “元素观”是对物质组成的正确认识,而实验观的建立则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等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主要从三个层面解读实验观:第一层次是“见著知微”,建立一种化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第二层次是在微观上不断认识化学世界,主要介绍在分子层面上的一些理论和贡献;第三层次是现代化学“操纵原子、分子”技术的发展,对化学前景的展望。归纳见著知微的学习方法,提醒化学教师要积极发挥实验的直观作用,培养学生的“三重表征”化学特征思维能力。
3. 展望化学的未来
最后两个自然段对已经学习的进行回顾总结,进一步揭示知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知识链、知识网络的形成,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便更好的继续学习高中化学打好知识、心理基础,揭示化学学科现价段的研究水平,展望未来化学的广阔前景与作用,同时也揭示化学所面临的世界性课题,未来需要化学,需要化学人,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
三、反思:教学中的“忘羊”
1. 关于学科教学价值取向的反思
跟学生私下交流的过程中,问及为什么学化学、为什么要学好化学?学生的回答很干脆:为了中考考出好成绩。说明平时的化学教学中更多的注重了化学学科知识的传承价值,只是把课标要求落实的知识传承给了学生,而更多时候忽略了知识的生成价值,在知识的处理过程中,确定某些问题时,如何选择相关知识、如何运用选择的知识使自身的直觉经验更有价值,导致学生失去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持久的化学学习兴趣。九年级的化学教学不能仅仅将学生培养成有一定化学知识的单向发展的人,更多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有智慧的全面发展的人。
2. 关于建立学科的思想方法和系统观念的反思
部分学生随着化学教学内容的增多,反映化学难学、学不好、甚至不愿意学化学,面对纷繁复杂的化学世界,认识的方法很重要,如何将“复杂”变为“简单”,在化学家看来化学物质世界如此的简单,那么在学生眼里,看到的物质世界是怎样的构成呢?此时作为教师扪心自问:通过一学年的引导学生学习,学生眼里的物质是元素组成的吗?是由不同种类、不同数量元素的原子按照一定方式搭建而成的吗?是否建立了“三重表征”思维方式?布鲁纳认为,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可以使学习更容易。思想方法犹如一条主线,贯穿于知识学习的始终。如何从微观层面认识物质的本质、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学生掌握解决化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系统的化学学科观念是个渐进漫长的过程,需要耐心引领。
3. 关于实验教学的反思
怎样才能学好化学?毋庸置疑,实验肯定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学过程中,可能也做了不少演示实验,学生好似也观察了实验,可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只观不察,没有思考,老师只是演示,没有指引,实验的价值何在?而学生实验的开展现状更是令人担忧,由于实验中客观存在一定的风险,更多放大这种风险,学生实验过程中畏手畏脚,照本宣科,只是走了个流程,探究的兴趣从何而来?实验的收获在哪?人教版教材中设计了不少实验探究的习题内容以及家庭小实验,又有多少学生主动运用实验手段去探究的呢?教学中是否可以把这些实验的情境开发好,开放学校实验室,让学生去亲自体验实验过程,获取探究的乐趣。
四、行动:复习时的“补牢”
好在虽然是教科书的“结束语”,不是九年级化学学习的结束,更不是化学学习的结束。一切原因导致的“不足”都有补救的时间或机会。
1. 注重通过知识促进学生智慧生成的教育
在复习过程中,让获取的知识的不同层面的局限性通过实践与思考得到有效的矫正,将知识进行重新组合与理解,生成智慧,进一步促进知识的有意义建构与创新,遇到具体的化学问题情境,能有效的对知识进行管理与筹划,生成具有实践意义的知识,同时能有效把握知识运用的价值尺度,运用在善与正义的价值空间。如在质量守恒定律的复习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情境,让学生进行资料收集、逻辑推理、实验验证、表达交流、拓展运用等环节,释放知识的内在智慧,强化意义构建,从物质质量守恒、元素守恒、原子守恒三个层面理解知识的内涵,运用知识去解决诸如“点石成金”、“ 水变燃油”等伪科学的谬论。
2. 注重学科的思想方法和系统观念的建构
九年级化学学习具有基础性和启蒙性的特点,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宏观的化学现象获取感性认识,形成基本的学科观念和思想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初中阶段侧重于初步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能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等方面。复习中加强宏观物质、微观粒子、化学符号三重表征之间的熟练转化。充分运用课本图片资料,加深对粒子构成物质的理解。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本图3-5常见分子模型图、图3-13氯化钠形成示意图、图6-1、6-2金刚石、石墨结构图等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构成物质的三大粒子;而对于化学反应的本质同样可以利用课本图片资料进行整合,利用图3-7、图4-26去体会化学反应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利用图6-1、6-2体会原子排列方式的改变也是发生化学变化的方式;利用下册的图10-14体会中和反应的本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的过程,帮助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本质是某些阴阳离子结合成难解离的物质的过程。复习过程中利用这三组图片的对比,加深从微观的角度看化学反应的理解。
3. 注重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中在关注是否完成预设目标的基础上更应重视实验教学的生成性,让实验教学成为一个个活的流动的进程,成为不完全在预设之中的体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思索。如在复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设计如下实验情境:实验室使用块状石灰石(CaCO3)和稀盐酸制CO2,当观察不到有气泡产生,固体仍有剩余时,通常认为反应结束,剩余液呈中性。某兴趣小组对此进行了以下探究:向试管中加入5 粒石灰石,倾倒约试管体积1/3 的稀盐酸(1∶1);观察不到气泡后,仍有固体剩余;将试管静置。取上层清液,用pH试纸测得溶液pH=2,提出问题:反应剩余液中有哪些物质?其中能使溶液pH=2的有哪些? 实验研究内容,如何通过实验排除了CaCl2、CO2的可能性,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在通过实验得到合理的结论后再抛出问题:试管中剩余固体是否仍含有CaCO3?学生很自然想到向试管中继续加入稀盐酸(1∶1),又有大量气泡产生。通过比较稀盐酸加入前后的实验现象,怎样解释“又有大量气泡产生”的原因呢?探究结束后将反应剩余液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pH增大,原因又是什么呢?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可以加深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解,激发探究的兴趣,有利于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人教版教材的“结束语”真如豹尾一样的警策有力。“结束语”不仅是为了告诉我们学习化学的步伐才刚刚起步、化学的魅力和愿景,更主要则在于厘清学科的知识结构,掌握学科内容的内在关系,建立学科的思想方法和系统观念,让学生整体把握学科的精髓。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M],2012.1
[2] 江正玲,林海斌.关注“起始课”和“结束课”——以“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化学科学”为例[J].化学教育,2010,31(11):13-15,24
[3] 王晶,郑长龙.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4] 郑长龙.化学课程与教学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
[5] 张发新.转识成智:化学教学的一种价值诉求.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5).4—8
[6] 汪进阳.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绿色化学教育.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