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耀中 周存辉
一、课文借鉴
1.出示课文片段及改编的片段(导写案第一部分)。
(1)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2)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好,陡峭的悬崖!你好,悠悠的白云!喂,淘气的云雀!
2.学生对比自读,小组讨论:改编的语段和原文有什么区别?
点拨预设:改编的语段只是事物简单的罗列,缺少对事物赞美和喜爱的情感。原文作者运用第二人称,多用反问句和感叹句、拟人的手法、联想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点拨:原文中加上了拟人和想象,语言充满了活力和情感。我们的作文也要学会让语言充满情感的力量,富有情味。
二、习作修改
1.下发习作片段《市场见闻》(导写案第二部分),思考:你对这段话满意吗?说出理由。
走进菜市场,里面的菜可真多呀!那又大又圆的西红柿排列得整整齐齐;那浑身带刺的黄瓜码成了一座小山;白玉杆子翠绿叶子的小青菜,堆满了大竹筐;或碧绿或火红的辣椒,像一个个小小的灯笼;淡绿的细长的豆角,像一条条精致的手带;土黄的椭圆的土豆,像一枚枚小巧的鸡蛋。
点拨预设:这段话抓住各种蔬菜的特点和状态,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不足之处是,文章的语言还可以富有情味。
2.小组共改:《山中访友》的片段给我们什么启示呢?试着加上自己的想象,让文章的语言更有情味。
改写预设:
走进菜市场,里面的菜可真多呀!那又大又圆的西红柿排列得整整齐齐,红红的脸庞又饱满,又润泽,是见了这么多人害羞了吗?那浑身带刺的绿绿的黄瓜码成了一座小山,这个躬着身子,那个扭着脖子。平时特别会爬藤攀架,这个时候也安分不下来。白玉杆子翠绿叶子的小青菜堆满了大竹筐。你们从不张扬自己的美丽,也未曾炫耀自己的内涵。或碧绿或火红的辣椒,像一个个小小的灯笼,是为了告诉我们,你们内心也有火辣辣的热情吗?淡绿的细长的豆角,像一条条精致的手带,你是在传递着美丽的愿望吗?土黄的椭圆的土豆,像一枚枚小巧的鸡蛋,你是在表达自己的安静和含蓄吗?
3.精彩展示:学生分组展示修改的精彩句段,并有感情地朗读修改的语段。
4.点拨:不是事物简单地罗列,也不是简单地修辞,而是对事物真情喜爱和真心告白。这样,文章的语言就显得富有情味了。
三、生活链接
1.谈话,唤醒生活。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我们需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更需要一个善于想象的大脑。五年生活的校园、华灯初上的公园、鳞次栉比的街道、广袤无垠的夜空……处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让我们试着来表达对它们的喜爱之情吧!
2.小组交流,自主选择某一处地方,说出自己的喜爱。
交流预设:
度过了五年欢乐时光的校园,一草一木皆有情。那绿草如茵的操场……枝繁叶茂的大树……蜿蜒的林荫小道……耸立的教学大楼……庄严的旗台……
3.全班分享。各小组展示交流。
【点评】本次习作教学设计共四部分,相互衔接,互为前提,互为补充。“例段分析,明确仿写的重点;习作修改,架设转换的桥梁;生活链接,唤醒生活的记忆;小试牛刀,表达心中的情感”。这是习作教学的流程,也是让学生生活向习作转换的教学策略。
第二部分的预设很重要。从学生读课文例段的懵懵懂懂到互相修改后的清晰明白,关于“语言要富有情味”的习作教学目标逐渐达成,也是生活走向习作的必要环节。
要让“语言”富有“情味”,必须让学生回到真实的生活状态,回到生活的画面,回到对事物的真实情感。于是,习作教学设计安排了第三环节,这是不被一线老师关注的地方。拟人也好,想象也罢,需要“真实事物”的观察和“语言积累”,需要情感的融入和恰当的语言表达,并实现二者的互换与整合,否则,就是矫揉造作,就是无病呻吟。
有了上面的三个步骤,第四环节的“小试牛刀”就是小菜一碟了。
生活向习作转换,来得如此轻松,如此自然,又如此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