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晓红
真好!于永正老师《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入选《中国教育报》2014年度最受老师欢迎的100本图书。这本书是《于永正教育文集》(六卷)中的一本,记录了于老师从教半个世纪以来的教育实践与感悟,是写给女儿的贴心建议,也是给青年教师的热情寄语。
于老师一直说自己“不只是教语文”,而是站在“育人”的高度思考自己从事的工作。阅读中,走进于老师丰富的内心世界,从深入浅出、自然平实的文字中,感受于老师丰实的教育人生,感悟于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和人生观,我读出了八个字——“用心教文,以情育人”。
一、有情意:以情育人,百般呵护童心
于老师提倡“蹲下来看学生”,强调“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他百般呵护童心,尊重每个儿童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想儿童之所想,做儿童之所做,将培养儿童语文素养与生命成长融为一体。
后进生徐州在于老师的课堂上思维敏捷,理解力强,于老师竖起大拇指表扬他,说:“徐州比一休还聪明。一休遇到问题,还得闭上眼睛想半天,而徐州不假思索就回答出来了。”
胡瑞立定跳远老是跳歪,坐在沙坑边小脸通红,喘着粗气,于老师笑着鼓励她,说:“你眼睛盯着正前方的横线,双脚一起用力,使劲朝横线前面跳,准能跳出‘歪的反义词来。”
站松作文写得好,于老师在本子上画了一只跷起大拇指的手,手旁边还有四个字“全班第一”,“第一”后面还有一个大叹号。
于老师经常在班级中开展作文大赛,奖品通通是书。1995年元旦,于老师去新华书店买书,一次竟花去300多元。
祖庆涛是个留级生,看到同学们嘲笑他,疏远他,于老师利用作文课,让事先准备好的同桌介绍祖庆涛的外貌,重点讲述他怎样助人为乐的,以《我们的新同学——祖庆涛》为题写一篇作文,拉近了祖庆涛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一次作文课上,有学生出言不逊,骂于老师“四眼”,他非但不生气,反而说这位同学虽然说话不得体,但观察力强,抓住了特点,还调侃自己是“二等残废”,并因势利导,改让学生写一篇作文——《于老师印象记》。
于老师就是这样善解人意,他用表扬与鼓励走进学生,用忍耐和宽容体谅学生,用诙谐与智慧和学生融为一体,创建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折射出以生为本、育人为先的教育思想。
怪不得有人说他是“派往儿童精神世界的使者”呢!
于老师说:“教了50多年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虽年过古稀,仍童心未泯,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对于新鲜事物总要去细细探寻。逛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时,痴而忘返,当得知长得有点像芭蕉的“大树”就是语文课本里说的“旅行家树”时,竟高兴地扑上去,打量着,抚摸着,并合影留念。他说:“以后再讲《旅行家树》这一课时,便多了一份资源,多了一份情感。”
说到拍照,于老师更是用心良苦。组织钓鱼活动,学生每钓上一条鱼,就拿着钓竿(鱼不要从钩上取下来)照相;带领学生到军营里爬坦克、摸大炮,看完解放军射击,挎着冲锋枪照相;毕业前夕,让每个学生邀请小学六年来所有的同桌一起合影,上面写着“我的小学同桌”六个字。这些照片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印记,这些珍贵的记忆不仅会融入学生的身心,还会融入他们的精神世界。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于老师从没忘记自己曾是一个孩子,从没忘记“小语姓小”,他将源自内心的呵护之情、关切之意转化为一种行为,将发自肺腑的博大而真挚的爱转化为一种力量,使得教学充满情意,充满智慧。
二、有情趣:以情激趣,形成独特风格
崔峦先生这样评价于老师,他说:“于永正老师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教学生涯中,形成了既实且活、质朴自然的教学风格,指引小学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做出了永载语文教学史册的重要贡献。”于老师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哪些是值得我们学习,值得发扬的呢?书中自有答案。
为了把课上得有情趣,于老师总是千方百计地创设儿童喜闻乐见的语言交际情景,引导儿童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语言、训练思维、发展智能、陶冶情操,形成独树一帜的“以情感人、以趣诱人”教学风格,极具游戏化、戏剧化、活动化的特质。于老师用自己的实践,诠释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名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古诗《草》的教学“寓庄于谐,妙趣横生”,“复习”部分教学中,于老师一会儿扮奶奶,一会儿演哥哥,将学生带到创设的言语交际情境之中,进行了有效的表达训练;教学《狐假虎威》,和学生一起即兴表演,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课堂洋溢着欢愉和轻松的气氛;教《翠鸟》《壁虎》等,边讲边画,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绘画,直观性原则充分体现在教学之中,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达到完美结合。
于老师特别重视朗读教学。他说,备课首先备“读”——反复地读,揣摩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不把文章读得有声有色,觉得“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发吾心”,是不敢进课堂的。于老师具有“一见生情”的功力,拿到一篇文章,第一遍就能读出情感,读出味道。
“朗读不仅是意会的最好办法,也是表达意会所得的最好办法。”教学《月光曲》,“幽静”一词教学设计巧妙,先聚焦两个“小”字——贝多芬是在一个“小”镇的一条“小”路上散步,再通过边读边想象,引导学生意会词语的神韵和丰富的内涵。《马背上的小红军》中“深情”一词的教学,于老师也没有照搬词典上的解释,而是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出陈赓的后悔、自责、敬佩、赞美、怀念等种种复杂的情感。
三、有情怀:以情怡情,潜心完善自我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在书中多次引用。于老师是这样说的:“身正”指的是人文性,就是一个“善”字。既做到“学高”,又做到“身正”,要付出巨大努力,要不断修炼。
虽然此话只有八个字,但它把怎样当个好老师讲全了。若干年后,当你把这两句话读“厚”了,读成一本书了,你就是个很优秀的老师了。
如何努力从“学”和“身”两个方面写好“教师”这本书呢?
第一,坚持练书法。
要求学生写的字,于老师总要认真揣摩,反复临帖,直到写得像书上的范字为止。从90年代初,每天坚持练书法,这个习惯一直坚持至今。可以说,于老师是语文老师中书法写得最好的。
第二,坚持读书。
阅读为伴,思考同行,实践相随。于老师说,自己“读了一辈子,记了一辈子”,“读书同时读自己”,在阅读中寻找差距,无论教育教学,还是做人做事。去年夏天,于老师因病在天津治疗,读到《读者》上的一篇文章,很受启发。回徐州后,千方百计找到这篇文章,就像寻找一位丢失的朋友。他说,文中对“孝”字的解读非常深刻,他很喜欢,一定要把它记下来。
家乡的名言“谁也说不准哪块云彩会下雨”给了于老师啃书本的韧劲。所有的星期天、节假日,都以书为伴。看书之余,习京胡、唱京戏、练书法、弹月琴、研丹青、弄诗文,日积月累,锤炼了于老师的艺术修养,使得他的教学散发出艺术魅力的芬芳。教学《在仙台》,在黑板上勾勒出一幅中国、日本地图,标出鲁迅乘轮船出国,先到东京后至仙台的路线图,画画讲讲,讲讲画画,学生的注意力全被吸引住了。教学《小燕子》,让学生一起唱《小燕子》,于老师弹琴,学生合唱,琴声伴着歌声,在小礼堂回荡,歌声升华了主题,歌声把学生带到一个美妙的境界。
第三,坚持写作。
于老师从小就喜欢写作,初中写小说,师范写散文,多年来,一直坚持写日记,写“下水文”,笔耕不辍,日积月累,写已成为他的生活方式。厚厚的《于永正教育文集》(六卷)就是最好的印证。
于漪老师说:“真正的教师他有真东西,而且能把真东西教给学生。”
于永正老师努力学习“十八般武艺”,潜心完善自我,并将学习所得付诸于实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心灵的塑造者,、智慧的启迪者,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是于永正老师不断追求教育智慧,和学生共同创作的教育诗篇,其间充满着孜孜不倦的教育追求和矢志不渝的实践探索,彰显了鲜明的儿童立场和高洁的教育品格,情真意切,影响深远,如天边云霞般绮丽夺目。以上所述,只是我摘下的几片云朵而已。
让我们铭记于永正老师说的话——“教育很艰巨,但只要从‘心开始,伸手就能成功;教育很复杂,但只要‘学高‘身正,谁都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