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声祥 陈淑蓉
现在农村学校生源萎缩,特别是初中学校跌至低谷。笔者所处的农村乡镇,过去1000多人的初级中学,现在只有五六百人。学生数锐减,学校运转面临一系列困难。任何事都是有利有弊,生源的问题也是这样。既然生源萎缩已经成为农村学校逃不脱的现实问题,我们就要乐观面对,充分挖掘其中的积极因素。具体来说可以实施三大工程。
一、质量提升工程
班额小了,更易于因材施教。从小学进入初中,由于课程门类增多,知识难度更大,差生面一下扩大,并且逐年增加。差生面大,一直是困扰农村初中提升教育质量的一大问题。以前学生多,班额大,这个问题很难解决。高峰时期一个班达到七八十人,教室里黑压压一片,教师上课根本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现在学生少了,一个班三四十人,课堂上,更有条件跟每个学生交流,课余,也更有可能对每一个学生跟踪管理。了解学生的家庭,了解学生的思想,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学校可以制订更加细致的计划,落实培优转差。笔者所在的学校,学生成绩一直存在两极分化的情况。针对现在的小班额,学校摸索出一种“人盯人”的方法,即,科任教师每人跟踪辅导一到两个学生,基本涵盖成绩在后20%的学生。由于抓早抓实,有效降低了差生面,一改“低分段”尾大不掉的状况。
二、校风建设工程
学生少了,更易于管教管导。人多,各种矛盾也多,管理的难度大。现在学校规模小了,一个班,一所学校就那么多学生,教师、校长可以一眼望到底。班级管理,校园管理,相对来说更容易到边、到底、到位。更有利于老师针对学生的情况实施个性化教育,矫正不良习气,规范学生行为。我们学校从抓环境卫生入手,要求学生爱护校园,爱护环境,自觉保持室内外清洁卫生,不乱丢乱扔,学校每天检查,每周评比。坚持一段时间,学校卫生状况大为改观,教室里收拾得像家里一样干净。大家戏言,教室的地板上可以开铺睡觉。接着将养成教育引向纵深,分别召开男生大会、女生大会,给他们开讲座,引导他们做讲文明,懂礼仪的当代青少年。行为规范延伸到家庭,学校召开家长会,不仅通报学习情况,还提请家长朋友,与学校一道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事实证明,习惯养成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日积月累,必会促进班风、校风的好转。而当优良的校风开始形成,必会熏陶感染更多的同学。传播校园正能量,校风建设走上正途,新的风景自会呈现。
三、师资培养工程
生源缩减,学校的师生比大为宽松。过去达到1:20,现在有的学校还不到1:10。教师的工作量减了。要改的作业,要备的课,相应会少一些。教师有了更多的时间供自己支配。可以读书充电,丰厚自己的文化根基,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著名特级教师闫学曾提出一种观点:读书是一种本源性进修。很多教师,盼望到外面学习进修,却将读书这种人人可为,时时可为的进修方式弃之不顾。原因很多。改不完的作业,备不完的课,哪里有时间啊?现在有时间了,我们是否可以重拾书本,给自己心灵充充电?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甚至有人说“一桶水”的理论过时了,教师的知识应该像一条河流。不论怎么说,因为职业的特性,教师应该多读书,接触知识的源头活水。我们学校通过开展课题研究,以研促学,带动教师读书学习。我们的目的很明确,课题研究不是为了得出某个科学定理、科学论断,而是为了让大家的思想起航。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课题组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自己笔头枯涩,思想贫乏,这才感觉到读书学习的作用,开始找相关书籍看,上网查阅资料。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所学校,哪怕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图书馆,师生爱读书,就是一所好学校。现在,教师拥有稍微充裕一点的时间,经由学校有效的引导,走上本源性进修——读书的道路上来,不是离“好学校”更近了吗?
(作者单位:湖北公安县甘家厂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