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毅诚
在一次课堂默写中,许多学生都将《阿房宫赋》中“弃掷逦迤”一句默成了“弃掷迤逦”。“逦迤”与“迤逦”都属连绵词中的叠韵词,不仅字形相似,字音也十分相似,无怪乎部分粗心的学生会默错。但这也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因为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常见“迤逦”一词,却很少见“逦迤”。甚至在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只有“迤逦”一词,而无“逦迤”。莫非是杜牧笔误,将“迤逦”写成“逦迤”?
为此笔者又特意查阅了新华字典,其对“逦”字的解释如下:逦,形声。从辵(chuò),表示与行走有关,丽声。本义为逦迤:曲折连绵。也作“迤逦”。但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笔者认为,新华字典中将“迤逦”等同于“逦迤”欠妥。
我们先来看“迤逦”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曲折连绵,如队伍逦迤而行。而《汉典》中的解释更为详尽:
1.曲折连绵貌。[宋]柳永《凤栖梧》词之三:“玉树琼枝,迤逦相偎傍。”丁玲·《小火轮上》:“她把眼从窗户望出去,是迤逦不断的青山。”
2.指唱歌声和鸟鸣声的悠扬圆转。如:[元]朱庭玉《夜行船·春晓》套曲:“迤逦莺啼共燕语,偏向闲庭户。”
3.斜延貌;延伸貌。[宋]苏轼《录进单锷吴中水利书》:“盖本处地势,自银林堰以西,地形从东迤逦西下。”郑观应《盛世危言·边防上》:“在东北、西北,由东三省、内外蒙古迤逦而至新疆,又在在与俄接壤。”
4.缓行貌。《古今小说·众名姬春风吊柳七》:“柳七官人别了众名姬,擕着琴剑书箱,扮作游学秀士,迤逦上路。”汪曾祺《故里三陈》:“和这个胖女人较了半天劲,累得他筋疲力尽,他迤里歪斜走出来。”
5.渐次;逐渐。[宋]苏轼《与杨元素书》之八:“厥直六百千,先只要二百来千,余可逦迤还。”[宋]贺铸《更漏子》词:“迤逦黄昏,景阳钟动,临风隐隐犹闻。”
再来看“逦迤”一词,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阿房宫赋》一文中对其的注释是:连续不断,连接着、到处都是之意。而《汉典》中对该词的释义是:
1.曲折连绵貌。《文选·吴质〈答东阿王书〉》:“夫登东岳者,然后知众山之逦迤也。”韩北屏《伊犁河畔》:“赛里木湖的南岸,一大片宽广的草原,从湖边逦迤直到天山脚下。”
2.曲折行进貌。《旧唐书·李训传》:“训时愈急,逦迤入宣政门,帝瞋目叱训。”[唐]罗衮《至襄州寄江陵启》:“以今月十九日发襄州,逦迤北去。”林纾《游颐和园记》:“出仁寿殿下,逦迤趋玉谰堂。”
此外,“逦迤”在广东方言(粤语)中有形容一个人做事随便,不稳妥之意,如“逦迤”之举,开个“逦迤”的玩笑等等。
对比“迤逦”与“逦迤”这组词的众多义项不难看出,两词除了都有曲折连绵和缓慢行进之义外,其他义项大相径庭。因此,新华字典在“逦”字的注解里将“逦迤”等同于“迤逦”,是否合适有待商榷。
此外,还必须注意的是,“迤逦”一词长期以来的一种误用,如:
(1)网媒记者领略海南分界洲岛迤逦风光(《云南日报》2013-12-15)
(2)观迤逦风光看山城市民出境游的变迁(新华网重庆频道2014-10-29)
(3)探秘南海明珠三沙市风光迤逦奇秀美(中国网新闻中心官方微博2013-7-5)
…………
上述的新闻报道中,用“迤逦”一词来修饰风光,这显然是不妥帖的,因为回看“迤逦”的诸多意项中并无美丽、柔美、壮美之意。应用“旖旎”来修饰风光,而不是“迤逦”。
[作者通联:浙江湖州市双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