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娟
应用高新科技增强教师的教与学生学习的效率,已成为教育界研究的主要方向。通过研究教师对“按按按”互动反馈技术的运用以及学生的积极参与,逐渐形成与技术相适应的教学策略,改善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稳定性、清晰性、可辨别程度及可利用性,增强学习成效,提升了课堂效率。
语文课堂教学互动反馈技术教学效率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互动反馈技术,是指具有“1对1”特性的互动反馈技术(互动反馈系统,Interactive Response System,简称IRS),是在多媒体教室基础上由师生群组遥控器、接收器以及平台软件构成的课堂信息化应用技术。
互动反馈多媒体教学系统使用呈现迅猛发展之势。目前,已经超过700所大学以及为数众多的中小学在教室中使用互动反馈系统。研究表明,课堂上引入信息反馈技术(即IRS),首先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课堂操控感,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与互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发现好的课堂问题,会让学生借助反馈差异强化课堂讨论与合作;再者,训练与评测问题的适量应用会加大课堂密度,缩小标准差。另外,老师要提出好问题就要课前深入教材,课堂借助IRS的反馈信息即时把握学情并关注解决问题,提高实效性,课后还要加强教学反思。IRS带来的教学变化,强化了课堂教学的四个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联关系,有效地促进师生之间的知识、情感等信息的互动交融。
二、研究内容
研究在互动技术环境下,语文调控课堂教学实效的策略方法。
三、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根据预期研究目标,进行“计划—行动—观察—反思—修正—再行动—再观察—再反思……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辅助有调查研究法,通过对众多案例的抽样调查,对事物普遍性进行总结。(1)文献分析法。查阅教育理论文献,掌握最新的研究动态,联系实际,不断为课题的研究提供最新经验和理论依据。(2)动态观察法。通过对互动反馈技术使用情况的动态观察,了解课题研究的一些其它情况。(3)经验总结法。及时反思课题研究中的做法、体会,总结筛选新的经验、方法,根据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提炼课题成果,并经常开展经验的交流。
四、研究成果
(一)互动技术应用推动了语文课堂教学变革
互动反馈技术的应用,推动了课堂教学的变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教师们反映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提高了,课堂比以前活跃了;学生对“按按按”的使用很感兴趣,问卷调查显示,92%的学生喜欢或非常喜欢用“按按按”上课,对课堂教学非常满意或满意的达96%。
一批教师使用互动反馈技术常态化,互动反馈技术已经成为他们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学习积极性能给学习活动提供动力,它直接影响着信息加工过程并制约着学习的方向。学生利用互动反馈技术进行选择,教师通过反馈在屏幕上直接出现答题的数据,这样做既节省了时间,又保证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可以说,课题研究大大提升了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学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明显。
(二)互动技术应用提高了提高课堂实效,形成新的应用策略与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知、情、意(意志和思维活动)、行共同参与的认知与实践过程。这个认知与实践过程,是通过学生的学习行为来实现的。互动反馈技术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上看,具有十分鲜明的“交互式”特点。在互动反馈技术中,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能立即得到验证和响应,反馈迅速及时。例如,在教学二年级《玲玲的画》一课时,利用互动反馈技术出示测评类按点,开展形成性评价:
对学生自学情况进行前测,通过这个小测试,发现学生虽然已经进行了初步的认识,还是容易混淆。反馈时统计结果显示,只有77%。强化正确读音,并对不会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准确掌握,并进行二次选择,学生100%掌握。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正是互动反馈技术的优势,能够及时评价、及时调控,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认知发展。
学生利用“按按按”互动反馈技术,不仅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而且影响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师在学生反馈之后的不断修正,或加快、或放慢,或增加、或删减,课堂不再是教师全权掌握,而是变成了学生和学生的同台演出,真正实现了新课程要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构建新知——引导学生思维的问题设计策略
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涉及知识、能力、情感等不同的因素,因此问题的按点设计表现为分层次设计。在一个题目中的选项设计中区分层次,如针对一个知识内容提问,不同选项分别代表基本层次、拓展层次和迁移层次。而在题目组合设计中,呈现出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特征。
例如,语文教学中的“字词句篇”仅是工具符号,在文本中处于静态,只有阅读者深度思考,把这些符号通过“听说读写”,加以运用了,读者与文本对话了,处于动态,才具备了语文理解、运用能力,在二年级《丑小鸭》一课中,设计了为课文补白的按点。
这个设计将课文语句再次开发,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将丑小鸭的悲惨生活融于说话、交际过程中,融于得言训练过程中,工具扎实、扩展想象,真正“到位了”。
再如,《玲玲的画》一课:
通过此按点比较两次“满意”,引发思维冲突,深化思维,使学生理解两次“满意”含义的不同,体会克服困难后的喜悦。并学习结合上文体会词意的方法,让学习更有深度。利用互动反馈技术,优化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做到了组织参与的全面性、引导思维的发散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每一个步骤和每一个学习阶段,教师在设计按点的时候都考虑到了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呈现出以下特征:第一,设计的按点具有针对性,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相联系;第二,设计的按点考虑到了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既具有一定难度又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解决;第三,设计的按点具有一定的探究性;第四,设计的按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拘一格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反馈检测调控教学的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按按按”清晰、全面、及时地了解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了解多少、学习新知所需的基础知识是否掌握、每个教学环节的预期目标是否达到、学生对教学是否满意等情况,并利用这些信息及时引导学生的学、调控教师的教。教学过程要“摸着石头过河”,不断通过对反馈信息的利用,调整教学策略与方法,以使教学活动适应学生的情况和需要,引导他们向社会需要以及个性发展的目标前进。
(1)分步引导和调控教学的策略。分步教学是将基本知识的获得分为几步,对每步教学都提出形成递进关系的相关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反馈器表态并阐述自己的意见,从而引导学生思维活动逐步深化的教学。
如《触摸春天》一文教学中设置下面按点:
此按点的设计,旨在训练学生根据文意结合正确解释选择合适的读音,较好地训练了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对“悄然合拢”词语的意思也有了深入的认识。
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继而出示句子:
通过选项,训练学生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同时感受到那童话般的美丽动人的画面。经过这样逐步深化的教学,使学生得出由浅入深的结论,为拓展应用和总结评价奠定基础。
在一些事实性按题的反馈上,如果通过率比较高,就简化教学过程,尽快进入下步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果通过率不高(在30%~80%之间),就通过组织讨论,进行有效的教学调控;如果通过率很低(低于30%),说明题目过难,需要对题目进行处理或调整。
(2)分层调控教学的策略。分层教学是教师先利用按按按互动反馈技术对要达到的主要知识目标进行课堂后测,然后根据测查结果,对已达到和未达到目标的学生分别采用内容及方式不同的方法教学,最后再进行总结与评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按点设计,利用按按按开展分层教学。顺利通过的学生进行笔头练习,没有掌握的学生继续学习并选择另外几道题,这样做其目的就是使进度快的学生能够进入笔头训练的阶段;使进度慢的学生多一次学习机会,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老师可以从各类学生听课神情、“按按按”反馈回来的解题准确率中搜集信息,不仅及时调控教学节奏和教学进程,而且将学生实施分层,通过给他们布置不同的作业、上课请他们回答不同层次的问题等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极大地学习兴趣,都能在自身基础上有较大的进步。一位教师在案例中写道:“在课堂教学中,我一方面强化目标意识,做好课终检查是否达标。另一方面,把握课堂提问的策略,利用“按按按”让各类学生均有输出信息的机会。了解了这些,我通常在讲授知识时提问中等生,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进行知识的研究;在突破重、难点或概括知识时,发挥优生的作用,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在巩固练习时,检查差生的理解程度,及时查漏补缺,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这样能够较好地解决教材的统一性和学生个性差异的矛盾,使学生学习各有所得。”
反馈检测调控教学的策略,使得课堂不是凝固不变的,教师的备课不是在上课之前就结束了,而是在上课的过程中不断调控自己的教学,并且将这种调整延续到下一节课的准备中。这种不断的调控,使教学过程更贴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在课堂中收获更多,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五、结论与建议
1.研究的主要结论
IRS带来的教学变化,强化了课堂教学的四个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联关系,有效地促进师生之间的知识、情感等信息的互动交融。这正是促进教育的优质发展的有效手段,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促进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完善。
2.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研究的深度挖掘不足。要加强理论深度的学习,使研究脱离经验总结,而是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使其有借鉴的价值,对有推广价值的科研成果大力宣传。
(2)课后对电子白板和互动反馈技术后台所储存的数据挖掘利用较少。要指导教师分析数据,从数据中分析学情,便于教师在以后的备课中预测重难点,调控自己的教学设计,也便于教师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参考文献:
[1]何克抗.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上海电教,2003,(12).
[2]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策略.人民教育,2002,(02).
[3]戴云璟,时俊卿.交互式学与教策略.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8.
[4]“1对1”技术增强学习.课题通讯,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