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远
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实际上就是立德树人。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对青年人的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一刻也不能放松。我们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既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也要借鉴前人的种种做法。在儒家文化的推动下,我国历代都很重视社会责任感的灌输和培育,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试就儒家文化立德树人的理论和实践作一探究,望能对我们今天的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有一些启发和帮助。
一、社会责任感融入儒家思想文化之中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主张每个人都要积极入世,投身社会,勇于担当,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那么,在儒家思想中有关社会责任感的论述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呢?
1.人要立志,要有理想和抱负的思想
“人贵有志”,一个没有理想、信念的人是绝对不可能有社会责任感的。因为一个人有了志向和抱负,才有前进的动力,才会不懈地去追求。儒家思想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结合起来,认为人要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又必须从“修身、齐家”做起,这一思想一直成为古代民众的追求与信仰。
儒家思想在把实现“天下大同”作为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的同时,还鼓励人们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如金榜题名、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等。这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的思想基础。
2.主张“和为贵”,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思想
儒家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和合”文化,“和为贵”的思想一直贯穿在儒家思想之中。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是什么呢?椐孔子的阐发,它都与为人处世有关,如“仁者,爱人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要求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待人要宽容等,这无不包含“和”的理念。
战国时期的孟子也告诫人们:“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强调人要互敬互爱。谈到“和”时,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孟子也强调了“和”的重要性,他曾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因此,在现实生活中首先要做到“人和”,和气生财,在家里要做到“家和”,“家和万事兴”,与邻居、邻国要做到和睦相处。对人和社会保持一份爱心和相互理解,这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应具有的基本情感。
3.做什么人的问题,即人应具备怎样的道德品质的思想
战国时期的孟子提出人应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强调人要讲“节”“义”。西汉的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实际上完整地提出了做人的基本准则,为历代士大夫所推崇。“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它虽然存在一些封建糟粕,但也有许多合理内核,尤其是“五常”说,其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它的绝大部分内容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
到宋代的程朱理学,更是把“三纲五常”上升为“天理”,成为人们追求的最高修养,要求人们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明代的大思想家王阳明则强调“内圣外王”,主张通过内心反省“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将心性之学转化为卓越的事功。儒家思想所强调的“仁”“义”“礼”“智”“孝”“悌”“忠”“信”这些做人的基本要求,正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4.人要有“家即是国,国亦是家”的“家国情怀”的思想
“家即是国,国亦是家”指的是家国相互依存,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家国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孟子曾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是儒家对家国关系的基本认识。从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看,也涉及了家国关系,“齐家”是“治国”的基础,要治好国,须先管理好家庭。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把国家比作“母亲”,提倡“舍小家为大家”;抵抗外来侵略,我们认为是“保家卫国”,这也是“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凡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其“家国情怀”都很浓烈,如汉代的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明末清初的顾炎武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因此,“家国情怀”是爱国、爱家的思想基础,也是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的根源所在。
5.人要有匡时济世、为民鼓与呼的使命感的思想
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此,从它的创立之日起,就隐含着一种匡时济世的使命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战国时期的孟子进一步提出“仁政”学说,并认为“民贵君轻”;荀子也要求统治者以“仁义”和“王道”施政,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这一时期的儒家思想对统治者提出了要求:一要德治,二要重民。西汉董仲舒根据时代需要,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虽然和孔孟时期的儒家思想有很大不同,但却赢得了“独尊”的地位,并且对人的要求也更加规范和具体化了。
唐末宋初,儒家受到了来自佛、道的挑战,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发出了“复兴儒学”的呼声,北宋儒学家张载等更是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他们的神圣使命,从而推动了“程朱理学”的诞生。这四句名言,也不断被后世引用,成为激励每个时代的仁人志士去奋斗和拼搏的精神动力。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探索挽救国家危亡的途径,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形成了经世致用思想。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以“三立”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追求,“三立”即指立德、立言、立功,因而也就有了曾国藩成功的一生。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的最高使命就是献身于国家,献身于社会,献身于人类,也只有这种人才会去牺牲自己、成就他人。
二、儒家思想是怎样深入人心的
由上可知,儒家思想论述的主要是人的社会责任感,那么对儒家思想的宣传和教育,实际上也是在培育和践行社会责任感。如何使儒家思想不断深入人心,我国古代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做法,这些做法在今天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1.历代儒学家们的不懈努力
历代儒学家们以不断扩大儒家思想的影响为己任,他们一方面著书立说,阐述和发展儒家学说,宣传儒家思想主张;另一方面通过创办私学来灌输自己的儒家理念,发挥儒家思想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典型代表有孔子、韩愈、二程、朱熹等。
2.利用政权力量,实现“独尊儒学”
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明白要使儒家思想深入人心,产生真正的社会效益,必须依靠政权的力量。他把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使之适应统治者的需要,然后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从此以后,儒家思想来了一个彻底翻身。从汉朝开始,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汉武帝还下令在中央建立太学,在地方建立各级学校,所有学校都是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这样,通过政权把读书做官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从而使整个社会都尊崇儒家思想。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长期坚持沿用这些做法。这是儒家思想得到普及的重要原因。
3.重视教材的编写
我国历代都很重视小学教育,古代的小学教育采用的都是自编教材,后来逐渐出现了一些影响较大、逐步推广、较有特色的小学教材,这些教材以进行儒家思想教育为宗旨,又采用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做法,以三字或四字为一句,甚至以对偶的形式出现,使之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比较著名的有:《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
4.树立学习的典型
一是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如女娲氏炼石补天,神农氏勇尝百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二是勤奋学习的故事,如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借光、韦编三绝等;三是愈挫愈奋的历史人物,如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所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四是“二十四孝”,如孔融七岁让梨,董永卖身葬父等。这些人物都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典型代表。
5.利用家族力量培育人的社会责任感
一是利用家谱、家祠凝聚族人,弘扬美德,培养爱族爱家的观念;二是在墓碑、神龛上面写上对联,歌颂功德,告诫后代;三是利用家族力量奖优罚劣。
6.对人物的评价和考核方面,也以儒家思想作为标准
到了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考生只能根据朱熹等人注解(如《四书章句集注》)答题即是典型。
在儒家思想的长期熏陶下,我国历代的知识分子和士大夫大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如鲁迅所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鲁迅把这些人称之为“中国的脊梁”。例如,汉代有因李陵案受牵连的司马迁发愤著书,写出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班超。唐代有创作《三吏》《三别》,为民请命的杜甫;有“道备文武,衷怀忠亮”的郭子仪。宋代有“精忠报国”的岳飞;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明代有“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到近代,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民族精英,更是不胜枚举。这一代又一代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志士仁人的涌现,充分证明了古代儒家思想的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果,他们的做法也是十分成功的。
在千变万化、鱼龙混杂的今天,我们千万不能放松对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这关系到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我们在加强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的同时,可以参照古代的做法,采取多种形式,多管齐下,长期坚持,使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真正取得实效,结出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