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花
摘 要:学习兴趣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让孩子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并且努力地去追求、实践、发展是数学课堂追求的最终目标。只有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主要就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出发,简单地谈一谈一些想法。
关键词:问题情境;实践能力;现代技术
兴趣是学生打开学习大门的万能钥匙。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学科产生兴趣,才会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跟着老师的教学节奏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才会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千方百计地找到答案,解决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是现在数学老师应该重点研究的方向,也是提高整个数学教学质量的关在所在。一旦激发学生数学的学习兴趣,形成稳定的数学思维,教师的数学教学就会变得得心应手,平常的教学活动也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老师可以尝试以下几点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曾经说过,“思维通常是开始于疑问或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开始于矛盾。”由此可见,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通过数学老师的精心设计,从本班的教学实际还有班级学生的性格特点出发,结合课本教材的知识点,引入适合本班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情境。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就摆脱以往的教师直接上来就讲,直接罗列的模式,通过这种新颖的形式,可以第一时间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听讲,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创设了如下的情境,上课开始,我先用课件播放两个猴子分桃子的情境,4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猴子,每只分得2个;2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猴子,每只分得1个;1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猴子,每只分得多少呢?应该怎么分呢?应该怎么写呢?利用这个学生熟悉的“分桃子”的例子,引导学生感知从用整数表示两个桃子、一个桃子,到两只猴子平均分一个桃子该怎样表示?学生看完课件,自然地明白了分数产生的基础——平均分,然后围绕提出的问题,学生很快投入了数学课堂的思维活动之中。
二、注重动手实践能力,探究引发兴趣
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思维是数学的心脏。”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积极参与学习的机会。这里所说的主要是提供学生动手实践的餐椅机会,之后学生自己通过亲自试验,动手组排,才能真正地体会到过程的难以,感受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教师先让学生利用学具拼成了一个三角形模型,并轻轻拉动这个模型,让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为了突出对比性,再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拼了一个四边形模型,并拉动得出易变形的结论。学生通过拼一拼、拉一拉的方法对实物进行感知体验,获得了表象认识。又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通过我和学生比手掌的大小,让学生初步感知手掌面的面积,再通过让学生摸摸文具盒的盒面、作业本的封面,并与课桌面的桌面比大小,得出了面积的概念。学生在摆一摆、想一想等活动中,亲身体验,理解了新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添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技术”是新形式下重要的教学手段,给学生的学习增添了很多兴趣。现代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突破了传统教学中的复杂、表象的问题,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尤其是网络教育平台、多媒体教学等,教师可以查阅大量的教学资料,丰富自己的教学设计,用多媒体投影辅助课堂讲解。这样一来,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感知效果。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副城市生活的画面:很多的高楼大厦、路边有圆形的广告牌、自行车、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然后让画面暂停,提出问题,你能找到画面中的圆形吗?孩子们很快说出了画面中的自行车和汽车的轮胎、广告牌等是圆形的。然后老师逐一点击,动态演示,学生通过直观感知,初步建立了对圆的认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使学生从现实生活中获取了数学知识。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师就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兴趣的培养和激发,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氛围中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侯典想.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兴趣培养的关键点[J]. 新课程:小学,2015(10).
[2]崔继红.怎样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信息系统工程,2015(1).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