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儒家士子标准反观《苏秦始将连横》中苏秦形象

2016-05-14 14:02梅伟
文学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苏秦

内容摘要:《苏秦始将连横》中苏秦的言行时时展现儒家士子精神风貌。首先,苏秦身上有着《论语》中所诠释的“士”精神。其次,苏秦与《论语》中的孔子一样执着于自己的道。第三,以家人前后对苏秦之态度,反衬苏秦形象的挺拔、坚韧。苏秦的形象随着《战国策》的流传而逐步深入人心,本文根据《论语》中提出的“士”精神尝试对苏秦形象进行重新解读。

关键词:《苏秦始将连横》 苏秦 儒家士子形象

《苏秦始将连横》作为《战国策》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它生动叙述了苏秦遭遇纵横生涯中的首次失利后,面对失败,自我砥砺,不怨天尤人,终于一说动乾坤、放马走天下的辉煌故事。同时,它最大的文学价值在于塑造了一个不畏人生疾苦,执着理想追求的苏秦形象。通过游说成功前后之对照,借助苏秦之口抒发的人生感叹,使得苏秦作为士子的形象更加鲜活起来,影响至今。然而,苏秦因为最终不得善终而颇受后人诟病。对苏秦的批评历来众说纷纭,尤指苏秦作为策士急功近利的思想要不得,更有甚者,直指其朝秦暮楚无原则的卑劣性。本文只是从文学的角度通过《论语》中对士的定义与要求来探析苏秦的形象。

苏秦作为本篇的主人公,也是《战国策》中最为生动的艺术形象之一。缘于苏秦取得了士人最为瞩目的成就,便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但同时也的确受到不少儒家正统学士的非议。曾巩驳刘向云:“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不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起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作作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亦亡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悟也。”(《战国策》目录序)此后,鲜有言其成就者,往往从道德层面便一语封杀。然而事实的确如此么?作为纵横战国的时代巨子,其身上必定有着闪光的精神感召。那就穿过历史的迷雾去挖掘策士的魅力所在。

首先,苏秦身上有着《论语》中所诠释的“士”精神。苏秦作为鬼谷子的学生,习纵横之术,志在出世,有所为于天下。然而其首战便以失败而告终,且境遇十分难堪。当年孔子困于陈、蔡之时,身边尚有学生跟随,然而苏秦说秦失利归家后,却是“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家本是温暖的港湾,此时对于苏秦而言却如同寒冷的冰窖,可是苏秦并未去抱怨人情冷暖,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真可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苏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把家人的表现归结到自己说秦失败上,从而更加砥砺自己,展现了策士应有的隐忍与决心。在《论语·泰伯》中,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苏秦虽没有学习儒家,却大力彰显了儒家“士”的精神。当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之际,他只是“状有愧色”,没有因为粗衣恶食而愤懑,更没有悲观失落对自己丧失信心。《论语·里仁》篇中,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其次,苏秦与《论语》中的孔子一样执着于自己的道。为了实现纵横学说、鼓动天下风云,忍受一下人间困苦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士坚持的是自己安身立命的道,又岂能在意生活一时的贫苦呢?孔子如此,苏秦也如此,虽然他们道不同,但是为了自我信仰去兼济天下的决心是一样的。后之学者多从其取利上来厚责苏秦,却忽视其成长为一代纵横家的人生阅历,这种评价是不全面的。从和儒家一样积极入世这一方面而言,苏秦之成功绝非偶然。只是儒家固守仁德而没有从具体国情出发,最终成就之区别显而易见。诚然,没有谁一出山就马到功成的,当年孔夫子率领弟子游走列国时,因处处碰壁,十几年而不被用于天下,最后竟被人讥笑为“丧家之犬”。可是,孔子虽壮志未酬,依旧故我,坚持士的价值取向,在道德层面达到极致。而苏秦却立足七雄之现状,转移视线,二次出山从赵国开始。结果却是“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接欲决苏秦之策。”《论语·子路》中,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苏秦从赵国开始,一路出发,使六国如同一国,这需要何等高超的外交智慧,非大智慧不能为也。不仅不辱君命,而且赢得了“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的巨大声誉,这不仅是儒家士子的渴望,更是诸家士子的心愿,所以从精神层面讲,苏秦提升了战国士子的高度,刷新了儒家对士子的一般要求。更重要的是,苏秦以纵横捭阖之智慧使儒家士子对“达”和“仁”的要求扩展到无限。在《论语·颜渊》篇中,子曰:“夫达也者,质直而要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又如《论语·宪问》篇,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儒家士君子的宏愿是修养自己来使百姓安乐。而苏秦做的是“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觉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虽然此处描写有些夸张,但也充分肯定了苏秦对天下大势的影响以及对天下苍生的贡献。如果孔子在《论语》中对士的期待和要求在苏秦这里全部得到展现,而且苏秦还大大书写了士子对天下影响的风采,这是孔子所想不到的,也是后辈永远可望而不可及的。也许功太高、威太盛,使得同时代的思想巨子相形见绌,故而来褒贬一番以泄胸中不平。

杨公骧先生《中国文学史》云:

苏秦在人生观上和他的令尊令堂令嫂令正并没有根本差别……从《战国策》所记载的苏秦所有的“说辞”中看来,他第一次说秦王的说辞是老实的,他虽然失败归来,然而他“状有愧色。”他的家属也将他看作可耻的人物。等到他发愤揣摩了计谋权术之后,他游说六国。要是六个敌对的国王赏识他,不说谎是不行的。所以,当他“胜利”归来,他已是奸诈的政客。

自古以来,奸臣、奸雄皆是为个人之私欲,又有哪个为天下着想?若说苏秦是奸诈之人,而文中又有哪一句为其张目。而“诸侯相亲、贤于兄弟”的断语又岂是随意之语?刘向在序中指出:然当此时,秦国最雄,诸侯方弱,苏秦结之,时六国为一,以傧背秦。秦人恐惧,不敢窥兵于关中,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如此丰功伟绩又岂是一介书生所能为之。

最后,看其游说成功归家时家人的表现:“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作者用白描的手法直接呈现当时人们对成功者仰视的嘴脸,不用说,作者对人情冷暖是深有体会的。否则,又如何把世间人的冷漠、自私、愚蠢描摹得淋漓尽致。这种情况在千百年来的现实中并不少见。若是亲戚邻居此种态度还可接受,却是家人如此,真个是冰冷的世界。苏秦也必定是心中起伏,而其嫂的回答更是让人感叹,你现在地位富贵,又有那么多的金钱。发人深省,以家人前后对苏秦之态度,反衬苏秦用纵横智慧使天下和平二十多年,苏秦的形象如同一株红莲盛开在淤泥之中,挺拔、坚韧。而苏秦的最后一句话,更具有震撼力:“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人生在世,权势地位和金钱财富怎么可以忽视呢?至此一句就压倒后学多少人。所以以儒家“义利之辨”来评价苏秦的学人们当注意人的社会性问题以及大环境下的价值取向。《论语·宪问》中,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当然,苏秦并未留恋安逸的富贵,而是为天下和平积极奔走。同在《论语·宪问》中,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笔者以为这句话正好为苏秦游说成功前后两次到家时的表现作注。真正士子的风范在苏秦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也许苏秦没有想到自我奋斗时的精神竟是高扬儒家士子风貌的大旗。谁也否定不了苏秦在面对人生困厄时表现出的士子气象,也许这正是千百年来儒家精神深入人心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苏秦的言行时时展现儒家士子精神风貌。从积极进取的“人能弘道”到最后士应当为天下有所担当,苏秦作为纵横家不是仅仅靠口舌之能而是运筹帷幄的大智慧和“欲治天下,舍我其谁”的豪气面对杀伐不断的战国。从某种层面上讲,苏秦是综合了孔子的“仁”、孟子的“浩然之气”和荀子的王霸之志而成就人生的。毫无疑问,苏秦永远是飘扬在战国诸子中一面谁都仰视的大旗,坦荡、刚毅。正如太史公在《史记》中说的那样:“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太史公秉笔直书,其赞誉是中肯的,苏秦“真倾危之士哉!”而《战国策》的整理者刘向也在序中说道:“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喜、观俯仰之间,苏秦的形象随着《战国策》的流传而逐步深入人心,本文根据《论语》中提出的士精神尝试对苏秦形象进行解读,希望能挖掘出更多的精神财富来还原历史。

参考文献

[1]刘向.战国策[M].山西:三晋出版社,2008.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熊宪光.《战国策》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5]郭丹.左传战国策演讲录[M].广西:广西师大出版社,2008.

(作者介绍:梅伟,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文传系助教,主要从事近先秦两汉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苏秦
乱世中闪耀的智慧——苏秦
苏秦:闯荡江湖靠忽悠
为什么用二百五骂人?
“羞辱”之恩
战国头号间谍之死:“车裂”到底是怎样一种刑罚?
为什么用二百五骂人?
引锥刺股
苏秦:我是导演,我怕谁
苏秦之得,与苏秦之败
遇挫愈奋的书生相国苏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