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亮 张甜甜
[摘要]大学生成长成才不仅需要第一课堂教学的专业知识传授,也需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促进引领作用。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保障基础。当前,第二课堂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习任务繁重和学生活动繁多相冲突的矛盾,学生活动客观限制和活动成效性不足的矛盾,传统活动吸引力不足与学生兴趣爱好的矛盾等方面。各高校应加强宣传烘托第二课堂的良好氛围,组建第二课堂教育专业化师资队伍,探索学生管理方式的新途径新方法,积极构建课外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突出强化学科竞赛的激励引导作用,以此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促进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
[关键词]第二课堂;大学生;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6420 [文献标识码]B
一、第二课堂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一)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导向
大学是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成为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时期,同样也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第二课堂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夯实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基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内容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导向。第二课堂可以通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以及吸纳优秀学生加入党组织,发挥党建带团建的整体效能,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能够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全独立人格
人格是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大学生只有拥有健全独立的人格,才能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方法,能够帮助大学生有效地克服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全独立人格。
(三)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综合能力素质
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除了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统筹规划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抗压承受能力等等。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已经不是简单地以成绩单或以考取多少证书为准的那种单一片面的评价标准,综合能力素质才是衡量大学生是否优秀,是否有潜质的评价标准。第二课堂里的各种主题教育、学术讲座、学生活动、学科竞赛,社会实践为每一位大学生提供了展示风采、锻炼自己的平台和机会。大学生们积极参与,用心感悟与收获,会使自己的综合能力素质得到提高。
二、第二课堂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任务繁重和学生活动繁多相冲突的矛盾
当前,第二课堂教育的参与对象主要集中在低年级,特别是大一学生。年级越高,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越低。大一学生在跑早操、上早读和晚自习、参加正常教学实践环节之外,几乎还需要参加各种各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当学习任务与学生活动产生冲突矛盾时,有些学生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大一学期会出现考试不及格挂科的情况。一旦考试挂科,本学年所有的评优评先资格都会取消有些学生对繁多的学生活动产生抵触情绪,经常抱怨活动多,没有自己独立的时间,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甚至还会因为是否参加活动与学生干部发生冲突和矛盾,进而对第二课堂的教育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学生活动客观限制和活动成效性不足的矛盾
第二课堂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丰富的学生活动,但很多学生活动由于客观限制使得活动的成效性不足,学生活动客观限制和活动成效性不足的矛盾也是当前第二课堂教育的问题之一。比如很多竞赛类的活动往往都有成绩要求,根据参赛学生的个人成绩和学院的组织参赛情况最后要评选优秀组织奖,一些活动的优秀组织奖是年底考核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学院需要兼顾对学生教育和活动成绩的平衡。此外,鉴于一些活动有人数的限制要求,即使通过班级、年级、学院层层选拔,也可能会出现有些优秀的学生不能代表学院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锻炼自己的情况。
(三)传统活动吸引力不足与学生兴趣爱好的矛盾
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朗诵比赛、辩论赛、合唱比赛等传统的比赛活动形式是第二课堂教育的主导形式,这些比赛活动对于学生成长成才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95后大学生日新月异的思想更迭,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越来越强,有些传统的比赛活动形式已经难以吸引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可能由于条件限制暂时不能举办,二者此消彼长的矛盾导致了第二课堂教育的实效性不足。
三、完善第二课堂促进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对策思路
(一)加强宣传烘托第二课堂的良好氛围
一方面,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组织开展与专业教育讲座并行的团学知识讲座。校级层面由学生工作处、校团委组织新生参观学校第二课堂教育的成果展示,加强对各个学院第二课堂教育的宣传。院级层面负责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学工办主任、团委书记和团委学生会的主要学生干部作为主讲人,从不同角度宣传第二课堂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相关活动开展前期,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宣传。在活动开展中,实时宣传活动的进展情况,增强参赛学生和观众的参与感。在活动结束后,及时宣传活动的效果。宣传方式做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宣传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扩大宣传力度和影响力。
(二)组建第二课堂教育专业化师资队伍
第二课堂教育的师资力量主要是校学生处、校团委以及各个学院的辅导员。各学院的专业老师并没有完全参与其中,只有少部分老师以学业发展指导老师的角色参与第二课堂教育,并没有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因此,为提高第二课堂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使高校专业课老师提高对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视程度,建议整合各方面的师资力量,组建以专业教师、德育教师、教辅人员、青年博士教师为主体的第二课堂教育专业化师资队伍,科学制定对第二课堂教育专业化师资队伍的管理、考核、激励办法,以制度化、规范化真正提高第二课堂教育的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三)探索学生管理方式的新途径新方法
首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征集学生想要参加、举办活动的想法、意愿,建立第二课堂网络数据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第二课堂培养教育方案必修内容之外的选修内容。其次,利用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采用新媒体定位签到的形式加强对学生参加活动人数的管理。第三,制定《班级第二课堂考核管理办法》,对班级参加活动的基本情况,参加学校、学校比赛活动获奖情况等指标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运用到班级评优评先名额分配,对排名靠前的班级予以一定的倾斜性支持,对排名靠后的班级削减一定的名额。
(四)积极构建课外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
一是实施课外素质教育学分。为提高第二课堂对学生教育的持续性和连续性,建议大学期间学生所获课外素质教育学分的最低要求为4-6分。同时,课外素质教育学分按学年划分,规定每个学生每学年至少需要修够课外素质教育学分的最低要求,从而有效避免第二课堂教育的参与对象是低年级学生为主的情况。二是进一步细化课外素质教育学分认定范围及标准。目前课外素质教育学分认定范围基本涵盖了学科竞赛、科技活动、论文作品等方面,还需要考虑到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实际能力,结合不同学生的专业特点予以细化相关制度规定。三是将课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纳入学生成绩运用、评优评先、管理考核体系。对学生德育成绩的评判要包括基本素质分、民主评议分、行为附加分和课外素质教育评价,使教师和学生意识到第二课堂不是第一课堂的延伸,而是与第一课堂共同相互补充促进。
(五)突出强化学科竞赛的激励引导作用
学科竞赛是指国家级、省(部)级各类大学生专项学科竞赛、“挑战杯”等比赛。学科竞赛是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体现。如果演讲赛、辩论赛是有阶段性的,那么学科竞赛是贯穿于学生大学学习生涯的始终,并随着专业知识的不断积累得到加强和巩固,甚至能为学生今后的进修、就业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结合科技竞赛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一方面可以为教师的课题组人员增加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科研能力。而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竞赛也能取得更好的学术效果,应该是双赢的。”因此,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应当积极发挥专业特色,建立健全学科竞赛的激励制度,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形成以学科带头人、青年教师为主导,大二、大三学生为主力,各类学科竞赛综合覆盖的良好的学科竞赛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