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参与本科院校大赛的实践策略

2016-05-14 09:07许光驰孔凡坤鞠加彬
关键词:本科院校大赛高职院校

许光驰 孔凡坤 鞠加彬

摘 要:文章以全国3D大赛和黑龙江省工程训练大赛为例,从高职院校参与本科大赛的意义出发,分析了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差距,提出了高职院校参与本科大赛的指导思想与组织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本科院校;大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5-0077-02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在人才的培养规格、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和实践能力培养、教学管理等方面上都存在一定差别[1]。而高职院校在教学研究设备投资、教师学历教育,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都较本科院校也存在明显差距。如何弥补不足,充分提高和发挥团队能力,整合资源优势,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能力和培训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并在与本科院校同场竞技中胜出,对于高职学院自身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一、高职院校参与本科大赛的意义

(一)本科大赛强调创造与研发能力的培养

由本科院校参加的大赛一般不同于职业院校的技能大赛,如国内常设本科大赛主要有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此类大赛十分重视和强调比赛作品的创新性,突出大学生的研发、设计计算及协作开发等能力,每届作品要求原创且不允许重复。例如2015年第八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指出:根据高等学校创新提升计划,激励大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技术、技能的兴趣和潜能,切实提升计算机教学质量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性、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2]。

(二)高职大赛突显创新能力

随着应用型本科的实践和高职本科的思想形成,职业教育也更强调创新性思维的培养,给受职业教育学生更大的岗位技能和知识结构发展空间。对比美国职业技术与职业教育的独立人才培养形式,其既培养专科层次的技能型人才,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还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授予权。而国内职业教育应能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学生有一定应用性的研究能力。

(三)推动高职教学改革的需要

高职院校从师资力量和学生整体素质方面虽与本科院校有差距,但与本科院校同场竞技并取得好成绩也早有先例。应看到高职院校在改革探索中,不断进行各种尝试,寻求有利于教学质量提升的方法,而且本科大赛的目标要求也体现了职业院校应用型发展方向的要求,也必将促进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带动教师队伍和教学资源建设,推动专业群建设和发展。

二、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差距

(一)学生培养难度大

1.学制的限制。高职学院一般为三年制,由于顶岗实习等原因,学生在校内实际学习时间仅为两年左右,这使得学生在校培训时间较短。例如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往往刚具备一定机械加工及研制开发能力就将离校。

2.行为习惯的影响。由于长期养成的学习及思维方式,多数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力相对本科学生存在明显差距,短期改变难度大。

3.分析研究与计算能力欠缺。高职院校入学分数较本科低,与重点大学差距更大,学生普遍存在偏科、计算能力差和关注力不强等实际问题。

(二)师资力量配备的不足

1.教师学历低。高职教师受教育经历普遍较本科教师少,在一些领域的科研开发能力和高端科技理解深度或存在不足,利用先进研究型软件的程度也不高,这些都会导致在带领学生大赛过程中指导高度不够,引导作用难以发挥;

2.用于开发创新的装备不足。高职院校的设备主要用于生产加工,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缺少研究类仪器和设备,精细和特种加工机床种类相对较少;

3.对大赛投入较低。除了一些优秀的高职院校外,由于参赛获奖难度大和更重视技能方面训练等原因,此研究类赛事在高职院校普遍不受重视,大多并不参与此类竞赛。另外,由于参加大赛的高职院校由于受国家投入资金和方向的限制,难以拔出大量的实验材料和研究开发经费,也使参赛困难重重。

(三)备赛时间及精力投入欠缺

一方面,由于优秀高职院校的教师日常授课量较本科教师大,再加上科研、教材编写及对外技术服务等多重任务,指导大赛时间尤显紧张,一般只能利用寒暑假和晚上时间完成指导工作;另一方面,由于高职学生学制短,使得日常学习任务和学校活动繁多,形成大赛准备进度慢、任务急和压力大等现象,使得大赛的指导工作举步维艰。

三、高职院校参与本科大赛的指导思想

(一)学生专业能力与参赛项目的关联

充分认识高职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掌握范围和能力水平,合理选择参赛项目。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自2012年开始,结合机械工程学院学生普遍学习UG三维造型等软件和机械方面知识的特点,重点选拔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和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参赛,近年在黑龙江省3D大赛及全国3D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另外,针对机械相关专业学生具备机械基础知识和数控加工技能,组织参加2013年和2015年两届黑龙江省工程训练大赛,在与本科院校学生竞争中荣获4项一等奖。

(二)指导教师综合能力的形成

很多优秀高职院校从企业引进有实际工程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工作,形成设计和研发工作团队,在大赛中充分发挥其指导水平和实践经验,有效提高学生的培训效率和效果。在选用指导教师时应考虑其研究方向和水平。例如,针对“全国3D大赛”特点,要求指导教师为具有机械设计能力和UG等软件应用能力,并具有机构创新能力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而针对“黑龙江省工程训练大赛”特点,由于大赛设置了机械结构设计、机械加工与装配,以及现场的小车拆装、场地赛、3D设计及打印制作及等项内容[3]。要求大赛选手具有机械结构设计、三维建模、机械加工装配等能力,所以需要指导教师除具有机械设计、数控加工指导能力外,还应熟练应用UG、CAD等设计加工软件。

(三)设备及实训条件的合理配备

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的实训设备以普通加工和数控加工设备为主,部分配备电火花、线切割和3D打印等特种加工设备,由于主要用于学生培训、教师培训和对外加工服务等,大部分的实训教师工作时间和设备被占用,很难提供大赛支持。此使得加工、装配类性质的大赛更具难度。所以必须形成完整和可行的培训计划,选定和外购培训设备,更多利用假期和业余休息时间进行大赛准备。

四、高职院校参与本科大赛的实践策略

(一)合理选拔优秀选手

1.以学院的协会组织为基础选拔人才。首先,应认识到入学分数低并不代表没有优秀的较高水平学生,要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和创造力的前提是如何从众多学生中选出参赛队员;其次,要建立广泛基础的选拔机制,才能高效选出有能力、有特长和适合大赛要求的优秀学生,可建立机械创新协会等学生科研组织。

2.灌输参赛风险意识。在参赛选手中建立风险机

制,使培养选手倍数于参赛选手,拟参赛队数多于实参赛队数,直至最后准备阶段才选定参赛队员及参赛队。学生出于对淘汰出局的担心,竞争意识增强,潜心研究,刻苦钻研,优胜劣汰。

3.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对于学生的大赛表现,学校应有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精神表彰,树立优秀学员,使他人效仿以为榜样。除此以外,学校还应增加获奖者在校的素质学分,并在毕业分配就业方面给予重点推荐。

(二)加强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的梯次衔接

第一,对于每年一届的大赛采用“传授、帮助、引领”等方式,即由老生在完成自身大赛工作的同时,担负指导新生的任务,促进学生大赛水平的共同进步、相互磨合与整体提升。

第二,对于每两年一届或周期更长的大赛,由于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短,不能形成有效的“以老带新”机制,所以主要在指导教师和资源承接上形成有效连接,即上一届的指导教师帮助新加入的指导教师,以老带新;大赛资源不断更新和积累,学生提前介入。

(三)注重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工作效率的提升

在与本科大赛中,高职学生知识占有总量相对不足。资源具有多方面、多形式和不断充实的特点。其中多方面主要表现为可以从网络、现实生活和研究经历中获取;多形式则表现为电子资料、实体资源等载体;不断充实性指应利用已有的资源积累和就资源的开发,不断形成更多可延续信息,使研究内容和大赛指导工作可继承和拓展。

本科院校大赛强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研发能力培养。高职学生虽然参加此类大赛并没有优势,但事实证明,只要高职学院的合理组织和师生的密切配合,在与本科院校的比赛中一样可以取得较理想成绩。同时也应看到,能与众多本科优秀选手相互切磋技艺,使高职学生在收获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能增强自信心并形成更远大的理想抱负,这必将带动相关专业和整个学院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同时促进师资水平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桂早芳.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差异性研究

[J].教育论坛,2011,(5/6).

[2]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组委会秘书处.关于举办

2015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的通知[EB/OL].

http://www.jsjds.org/Article_Show.asp?ArticleID

=321.

[3]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秘书处.第四届国赛

竞赛流程与评分规则[EB/OL].http://www.gcxl.edu.

cn/html/notice/2015/0511/299794.html.

猜你喜欢
本科院校大赛高职院校
“鸟人”大赛
插秧大赛
浅析河南高等本科院校智力服务型旅游人才的培养
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探讨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探究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