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开启课程新视野

2016-05-14 09:50胡华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

胡华

第四期我们主要探讨了“什么是核心素养”,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综合性要求,其根本特征就是跨学科。还有教师提出,要落实核心素养,就要加大课程整合力度,这样才能更好地践行核心素养。

但如今我国普遍采用分科学制,这就决定了核心素养培养的主渠道必然还是学科教学,其主阵地必然还是课堂。

所以,本期,我们就“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进行探讨。

栏目主持人:刘玉琴 E-mail:444871477@qq.com

最近,“核心素养”一词成为教育人士关注的热点,随之,“什么是核心素养?”“如何培养核心素养?”也成为讨论热点。

核心素养是一种综合性要求,其根本特征就是跨学科,但如今我国普遍采用分科学制,这就决定了核心素养培养的主渠道必然还是学科教学,其主阵地必然还是课堂。

语文,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其责任就是要为教育规划课程需要完成的总体目标承担一部分任务。基于学生未来发展,以及其学力基础,规划语文的教学目标,这构成学科核心素养。

着眼于学科基础性和发展性,有学者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某一学科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及形成的相关素质和修养,具体含学科双基、学科能力、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思维品质、学科情感”。

所以,在语文这个独立学科中,我们还需要融入学科意识,即以独有性,来让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区别于其他课程。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特点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小学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小学语文学习者在学习小学语文或学习小学语文某一个领域所应达成的综合性能力。它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具有明显的学科特点,它是语文之所以是语文而非数学或者其他学科的根本特性,是“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课程性质在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具体体现。而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理解与传承不是语文学科所独有,其他学科诸如数学、美术、音乐等也负有这样的任务。

纵然如此,小学语文在发展与提升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力、理解与传承文化方面还是有自己的学科特色。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首先获得的是对语言表达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而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挖掘文本,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深化对文学形象和现实生活的感受和理解,最后组织自己的语言,有逻辑、有理有据、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与提升。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精选的名家佳作,不仅有思想,语言表达也很有艺术,小学生在对这些文章欣赏、品味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艺术形象和艺术感受去认识客观世界,还可以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在文学魅力的浸染中,逐步学会运用语言去表现美、创造美。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活动,绝非只指作家独立的创造活动,它还包括读者阅读中的再创造活动,即是此理。

文化理解与传承,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这是一种眼界的拓展,表现为学生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理解、鉴赏、接纳其他国家、地区、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

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语文能力。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基于语文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语文知识技能。它具有综合性、阶段性和持久性。

综合性即是指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语文思考和语文态度等的综合体现。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可以看作语文核心素养的外显表现。

阶段性是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表现为不同层次水平、不同阶段。这一点从课程标准就可以看出来,每一个学段,课程标准都有不同的要求,呈层层递进状态,这也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如在学生语言训练环节,低年级可以让学生看图说一说或写一写自己的体会,中高年级给学生设计一个倾吐表达的情境,让学生抒写自己的独特感悟。

持久性是指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把握,还伴随学生进一步学习以及将来走向生活和工作的历程。比如,不少学生不再从事语文专业工作,学过的课文、诗词等早已忘记,但是深深铭刻在头脑中的语文逻辑思维与语文感性精神却随时随地发挥着作用,使他们思考问题全面深刻,做事思路清晰,这应该就是使人终身受益的语文核心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1.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素养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即使加上“学科”和“核心”,甚至将每个学科的核心素养提炼归类,也是一个大话题。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把核心素养的这些条目直接拿进课堂讨论,而是需要通过呈现给学生一个个具体的词语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将核心素养渗透其中。面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样大的话题,我们只能是在“微”中见“著”,让每一个细小的知识点都闪烁着核心素养的光芒。核心素养是目标,承载这个目标的却是一个个具体细微的知识点。

2.显性和隐性并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事实上承担着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方面是语文学科基础知识的传授,诸如拼音、汉字、修辞、文体、语法等;另一方面是学科本源类知识的普及,如语文学科知识是如何创立、构建以及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变化、发展,文体分类的起源、演变与当代发展等。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般语文教师对于基础知识都能教授得很到位,因为考试基本上都是考这些,而对于本源知识,因为“不在考试范围内”,很多教师认为没有必要浪费时间。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角度来看,这些所谓的非考试内容,恰恰也承载了重要的教育价值,如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等。小学生不仅要掌握那些显化的语文学科知识,更要深刻了解、领会和掌握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凝结在学科知识中的能力、品格和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透过语文知识的表层,感受语文学科独特的认识事物、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和思维方式,体会语文学习的意义与价值,感受语言的力量与魅力,从而在运用知识的同时,促进语文能力、思维、品格和方法的形成与发展,这些都远远超出了学科知识所能提供的价值。

3.重点突出,有所为有所不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很多,如,培养语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等,还如,发展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等。但是否每篇课文、每节课都要将这些素养一一照顾到?王荣生教授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定篇类课文重在文化理解和传承、审美鉴赏与创造,从作品中发现、欣赏、感受文学作品和人物形象的精神力量、文化内涵和美学意韵;例文类和样本类课文重在语言建构与运用,在文本的语言表达上下功夫;用件类课文重在思维发展和提升,借助课文内容,触发、创设一些与选文或多或少有些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判断一篇文章侧重点是什么,只要达成了教学目标,就算完满。因为语文核心素养并非针对的是一节课或者一篇课文,而是整个语文学科。

4.改变评价导向。评价是学科素养研究的难点之一,评价研究要重点解决情感、态度、思维等内隐要素的评价问题。立足维度、梯度和相关度进行最优化设计试题、作业,是教学评价的基本形式。当然还有课堂表现性评价等。如何设计才能比较准确地测试与评价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而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语文核心素养导向?笔者以为,试题和作业设计要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准确地反映该学科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要求,立足维度、梯度和相关度进行最优化设计。维度是指要考查哪些知识和技能;梯度是指要有递进性,对不同的解答能给出相应的具有阶梯性的合理评价;相关度是指要在知识的交汇处,既可以是章节内的知识点的交汇处,也可以是学科内的知识点的交汇处,甚至可以是跨学科的知识点的交汇处以及与实际生产、生活的交汇处等。建立从知识向能力、从能力向素养不断提升的发展水平等级标准,借以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观察评估,实现对教学行为的有效反馈与指导,引导学校从知识教育走向能力教育,进而走向素养教育。

过去,我们考虑更多的是语文教学能教会学生哪些知识与技能,但是,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也给小学语文教师一些启示:我们的语文,更应该考虑能给学生的未来提供哪些有用的东西?我们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如何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唯有如此,才能开启语文课程新视野。

猜你喜欢
学科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超学科”来啦